内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若風
第 7856 篇深度好文:5657 字 | 13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阿德勒有個著名論斷:人的一切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
很多時候,真正折磨人的,不是刀山火海、苦厄磨難,而是一段糟糕的人際關系。
就比如, 在職場中遇到一些愛甩鍋、搶功勞、不配合的同事,往往會比工作本身,更讓人感到心累。
再比如,在親密關系中的針鋒相對、疏離和冷漠,往往也比矛盾本身,更讓人感到痛苦。
好的關系可以讓我們雙向奔赴,彼此成就;而一段糟糕的關系,往往會讓我們耗損大量的心力和時間。
所以,人和人的關系,既簡單也複雜。
簡單是源于人的鏈接和情感需求,複雜是因爲摻雜着利益和私心往來。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注定産生聯結。人隻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與人接觸,産生交集、碰撞和摩擦。
一旦處理不好,痛苦将如泛濫的洪水,沖毀我們内心的堤壩。
而一段痛苦關系的根源,往往源自磁場的失衡和對抗。
一、最好的關系,是磁場相合
什麽是磁場?
朗達•拜恩在《力量》一書中說到: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磁場環繞,無論你在何處,磁場都會跟着你,而你的磁場也吸引着相同的人和事。人的磁場雖然看不到,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對自己和他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簡單來說,磁場是一個人對外釋放的能量總和。很多時候,我們第一眼判斷一個人,往往會根據他言談舉止上的小細節,來判斷他的性格特點和行事風格,這些都是基于他對外釋放的磁場特質。
爲什麽有的人一見如故?有的人聚了又散,有的人分了又合?有的人朝夕相處,仍是有距離感。
所有看似偶然的關系,背後都是必然。與他人的鏈接有多深,能走多遠,都取決于我們擁有什麽樣的磁場。
而磁場相合的人,往往會有以下三種感覺:
第一,志趣相投,相互吸引。
喜好相近的人,更容易彼此吸引和靠近,因爲懂得,所以相惜。
第二,三觀相同,同頻共振。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讓一群不認識的人,一起讨論有争議性的話題,然後讓每個人給對方的好感度打分。結果發現,讨論觀點一緻的人給對方打分都很高。
也就是說你們見解相同,就更容易認可對方。
所以人和人之間聊得來,首先要有相同的話題,但要聊得久,靠的是同等的認知能力。三觀和認知都處在同一維度的人,才能久處不厭。
第三,靈魂相似,能量對等。
你想要的也是他想要的,你認爲值得的,他也認爲值得。隻有靈魂相近、能量對等的人,才更能夠精神共鳴,看見彼此内心深處的味道。
所以,很多人會說,"三觀不同,不必強融,磁場不合,不必同行。" 成年人最舒适的關系,是跟自己磁場相合的人相處。
這話當然沒錯,你可以通過篩選,找到自己朋友、伴侶,但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況。就比如,命運上,你能挑選自己的父母嗎?職場上,你能挑選客戶嗎?病床上,醫生能挑選患者嗎?顯然,都不能。
進一步來說,任何人的磁場都是流動的,它跟你的經曆、處境和心态都有關系,面對不可預知的變數,如果我們隻會挑選磁場相合的人相處,人生的體驗未免過于單薄。我們最好的處世方式,就是找到跟所有人都磁場相合的辦法。
真正的成年人,要學會處理所有關系。而最好的關系,就是磁場相合。
二、最好的相處,是和而不同
然而,實際的人際交往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三觀、習慣和文化存在沖突的人。畢竟真正完美契合的人,總是少之又少。
所以更多時候,我們追求的磁場相合,是一種和而不同。
何謂和而不同?
就是基于彼此訴求,雙方達成一個的共識和契約,簡單來說,就是找到雙方共存的最大公約數。
想要磁場相合,往往基于三個原則:
1. 瞄準目标,抓大放小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喜歡和性格相似的人打交道,因爲磁場相合,很容易在彼此之間産生積極的回應,加深認同感和聚合力。
但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如果面對磁場不合的人,要麽忍、要麽滾,顯然不是相處的最優解。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關系的本質是什麽?
阿德勒曾說過," 不管是父母子女,戀人夫妻,還是親戚朋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都是平等的合作。"
我們基于共同的目标和訴求,擰成一股繩,合成一股力。比如,戀愛是基于情緒價值的索求,婚姻是基于家庭組建、财務規劃和子女養育的共識,工作是基于個人成長和組織發展的互利互惠。
既然都是合作,那麽對于關系中的意見不合、摩擦和争吵,我們不妨學會放下情緒抵觸,以目标爲導向,抓大放小,求同存異。
2. 容人短處,看人長處
想要雙方合作更順利,關系更融洽,除了撇開抵觸情緒外,還要認識到雙方身上的不同點。
善于發現别人的優點,是一段良好關系的開始。但比接納不同更高級的,是利用不同。
比如,工作中遇到一位總喜歡挑剔别人小缺點的同事 A,該怎麽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跟一位不那麽注重細節,但擅長定目标、拿結果的同事 B 一起合作。
利用好彼此之間的不同,讓 A 來負責小缺陷、小失誤的發現和彌補,B 來負責大方向的管控和調整,就能達到 1+1>2 的效果。
再比如,你的一位同事平時很強勢,眼裏容不得一點不好,而你比較随和、包容性強。
如果讓你們一起合作,就可以讓他負責不容出錯的關鍵環節,而你負責其他更靈活性的工作。這樣,就能發揮彼此的不同,讓合作達到超預期。
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也都有過人之處。
最舒服的關系,是不僅能看到對方的缺點,并給予包容,更是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并不吝贊賞。
瑕瑜互見,和而不同,容其短處,看其長處。
學會把對方的不同當成自己的鏡子,這才是一段關系和而不同的秘訣。
3. 求同存異,也要定好邊界
人總是因爲不同而互相成長,也總是因爲共性而關系流長。
與不合拍的人合作共事,除了要洞察你們之間的共通點,找到把彼此連接起來的纜繩,也要學會守護好自身的邊界。
物理上的邊界很好确認,比如有人闖進了你的家裏,就是侵犯了你。但是合作中的邊界,往往比較模糊。
很多人在合作中,容易感到不舒服、被強迫,就是因爲他們既沒有自己的邊界,也害怕得罪别人。
比如,長時間加班後,領導又安排了新的任務,你不想做,但是在實際溝通中怕得罪領導,勉強答應下來。這樣長此以往,雙方都會非常難受。
那麽如何劃定合作的邊界呢?
你可以圍繞自己畫一個圓,這個圓就是你在人際關系中的邊界,哪些原則不能破?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人不能幫?
圓以内是你的個人底線,他人是否能觸碰,由你自己掌控。圓以外的部分,不受你控制,可以無阻礙互動。
人與人相處,保持适度的邊界感會讓彼此都覺得舒服,感到安全,也是讓雙方良性、長久互動的基礎。
三、職場中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我們都知道,任何關系中想做到和而不同,其實并不容易。
尤其是在職場關系中,它涉及到太多的角色定位、溝通協調以及戰略調整、資源匹配等多種因素。它的複雜程度遠遠高于經營一段親密關系。
那麽,職場中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很多時候,我們大談組織管理,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知人善用,都是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上。但要知道,任何一段良好關系的經營,都離不開雙向奔赴和彼此成就。
1. 管理,最見領導力
站在員工的角度,對管理者的期待可能是:
①以身作則,能幫助員工成長
對于員工來說,好的管理者除了基本的業務知識輔導、業務技能輔導、工作心态輔導外,最關鍵的是可以幫助他們成長。
知人善用,可以給出充分的成長和試錯空間,也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積極主動爲團隊發展提供機會,培養和成就員工。
但如果管理者天天帶着員工喊口号,講價值觀,其實沒什麽實際效果。最後大家看的都是管理者的行爲表現。自己都做不到事,自然也沒有人會相信你。
②領導團隊,成人達己
如何領導團隊?在我看來,以下這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個,視人爲人。不要把下屬當成是工作的機器,要把他看成有血有肉的人,尊重他,平等地看待他。
你要把每一個人都看成和你一樣平等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你能不能體諒别人、視人爲人,是一個人領導力的最高體現。
第二個,成人達己。有大的胸懷和格局,在團隊需要的時候出現,在有榮譽的時候,願意退後一步,把舞台留給團隊。
③領導業務,持續打勝仗
管理學大師戴維 · 尤裏奇,提出過一個公式:領導力有效性 = 領導力特性 X 領導結果。
一個人是不是具備領導力,關鍵還是要拿到結果,能打勝仗。
就算你管自己管得特别好,管團隊管得特别好,但是你老是打敗仗,幹不成事,那你一定不會有領導力,因爲大家不信任你。
阿裏中供鐵軍前主帥俞朝翎,曾說過這麽一個故事:他剛加入阿裏的時候,聽馬總在台上吹牛,他聽不下去,就從後門溜出去跑業務了。
可是,一年後,馬總開會時,他是連尿都憋住,因爲馬總講得每一句話都實現了。他信任馬總說的一切。
領導力是怎麽來的?一場一場勝仗打出來的。
2. 好員工,也要雙向奔赴
然而,站在領導者的角度,實際上他們也會遇到很多難處:
比如,以結果爲準繩。管理是要爲目标服務的,沒有拿到好的結果,過程再辛苦也沒多大價值。
再比如,管理者也需要得力幹将,但團隊裏,不是每個人都很厲害,拔尖的就是那麽幾個人。在這種情況下,能幹者多勞,就難免會出現。
雖然我們常說,成年人隻篩選不教育。但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看到好苗子,才會多加指點,精力有限的情況下,領導者也不可能在工作中既當爹也當媽,有時候難免一碗水端不平。
所以,這時候,也需要員工體現出積極主動性:
①凡事有交代
凡事有交代,什麽意思?
就是能承擔責任,在所有事情上都有閉環。
把說過的事做好,這是 " 完成指令 ",是職場的基本功。
把沒說的事做好,這是 " 承擔責任 ",是職場的 " 靠譜人 "。
貝殼創始人左晖說過,企業家跟職業經理人最大的區别,就是有沒有 owner 感:這件事屬于我,我的心血、我的精力都花在了上面,這是我的事業。
所以責任,往往不是對說過的事負責,而是對沒有說過、甚至沒有想到的事負責。
②件件有着落
件件有着落,就是做事踏實,能把事落地。
踏實的人,做事穩妥。願意在項目執行前,就拉齊了大家的想法,達成了對目标的共識。在執行中,有條有理推動進程。遇到困難,冷靜分析問題,想辦法去解決。
所謂穩妥,其實就是穩當的計劃,穩重的心态,穩定的情緒。
做事穩妥的人,能給人安全感。
③事事有回音
所謂事事有回音,就是給人确定性。
對于管理者來說,一件事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和反饋,他們就能了解進展,心裏有數,就可以更方便地安排工作。
如果事情太難,無法完成,那至少也要給一個反饋。" 對不起,我嘗試運用了各種方法,依然沒有完成。目前進度 60%,狀态是…… "
這種信息的确定性,也會增加團隊的應對能力,減少誤解和不必要的延遲,提高工作效率和協作效能。
有了這種确定性,别人會更有信心與我們合作,信任我們。
3. 公司,良性管理機制
俗話說,"金錢,總是流向安全的地方;人才,總是流向更被重視的地方。"
人才得到重視和善用,才能最大化激活組織活力。
很多時候,好員工爲什麽會留不下來?往往是組織文化和制度出了問題,導緻老實人吃虧,心理受了委屈,結果就是劣币逐漸驅逐良币。
所以,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究竟什麽才是好的管理模式呢?
①既談利,也談義
管理最難做的點,就在于它既有合作也有博弈。如何平衡好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利益和情義?這是絕大多數企業都感到頭疼的問題。
所以,一個好的管理模式,既需要有利益驅動讓公司更有競争力、跑得更快,也需要有情義驅動讓公司更有韌性、更有向心力。
這樣,公司才能在形勢好和壞時,都能好好發展,長久發展。
②及時論功行賞
員工也許可以無私奮鬥,但公司不能讓奮鬥者沒有回報。
亞當 · 斯密說: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夫、釀酒師或是面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特别關注。
比如華爲。任正非一直要求不能讓 " 雷鋒 " 吃虧,堅持對事負責,而不是唯上。隻有以奮鬥者爲本,讓好員工不吃虧,好員工才更願意與企業同行。
員工和企業,需要建立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就是我好好幹,公司不會讓我吃虧。
同時,也要多元化激勵,獎金隻是一方面,幹得好的還有榮譽獎勵、精神激勵等。
③明确職級體系
目前,快速成長型企業普遍的問題就是沒有職級體系。員工除了晉升管理職務沒有其他的發展通道,沒有任何機制,所以會出現薪酬倒挂之類的問題。
因此,快速成長型企業首先要将職級體系搭建起來,建立雙通道機制。
什麽是雙通道機制?
一是管理發展通道。也就是管理職務晉升的通道。比如主管、經理、資深經理、總監、資深總監等。
二是專業發展通道。也就是專業技術職級晉升的通道。比如從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到專家。
任何一類崗位都可以這樣區分能力梯隊。這樣,在公司裏除了晉升管理職務這一條發展路徑以外,還可以通過走專業發展的路徑來實現職業生涯的提升。
當然,這些都要與薪酬挂鈎。如果公司有這樣的機制,可以肯定會對那些持續成長的員工産生激勵效果。
④剔除團隊中的老鼠屎
人才的選用育留,對團隊的做事、成事氛圍非常重要。
我們常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一些 " 個别人 ",不僅自己無法給團隊提供價值,還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氛圍。
所以,團隊中的 " 老鼠屎 " 必須要剔除。一個好的團隊,一定是流動性好、活力強的團隊。
不少企業現在都實行 "271 考評機制 ",即把團隊人員按照 2:7:1 的比例評定績效。20% 是 A 類績效,70% 是 B 類績效,10% 爲 C 類績效。根據這個績效評定結果決定成員的績效獎金或者晉升、辭退。
績效固然重要,但團隊中的 " 老鼠屎 " 應該多維度評估,比如工作态度、協作能力、性格品質等等。
真的确定了,就不要猶豫,立刻剔除。
四、結語
人如草木,環境是生存的土壤。
命運決定了我們在哪裏紮根,但人卻可以決定自己如何生長。
任何關系,既是與外界的關系,又是與自我的關系。有悲歡喜樂,有愛恨情仇,會彼此需要,會相互影響。
而正向的磁場,都少不了彼此之間的投桃報李、你來我往。
好的關系,一定是雙方互相奔赴的結果,但不好的處理方式和互動機制,會讓關系變成互相博弈的狀态,最終陷入 " 囚徒困境 "。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