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倩
編輯|喬芊
" 每瓶 2.5 元的泰象蘇打水現在 1.9 元,市場價 45.9 一公斤的國産牛腩如今 39.9 元,39.9 元的 Knoppers 牛奶榛子巧克力威化餅幹隻要 29.9 元 ······ "
盒馬想徹底撕下 " 貴 " 的标簽。
繼 " 移山價 " 後,盒馬啓動了近年來最大的一次經營策略調整:2024 年春節前将 350 家盒馬鮮生線下門店全部轉爲折扣超市。
據盒馬官方的說法,盒馬鮮生所有門店的 5000 多款商品将全面迎來價格下調,涉及乳制品、餅幹、方便速食、水飲、洗護産品和冷凍肉禽水産等主要品類商品,其價格将普遍直降 20%。據悉,此番價格下調從線下門店開始,未來也會擴展到線上。
大規模降價,盒馬既不打算補貼,也不是學市面上常見的 " 折扣店 " 賣尾貨和臨期貨,而是采用了一種更徹底的方式:放棄過去的 KA 模式(即從供應商手中進貨),效仿 Costco 和山姆,建立以 OEM/ODM 爲核心的采購體系,打造垂直供應鏈。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取消中間環節,從而降低成本。
盒馬很早就意識到了原有模式的局限性,2018 年侯毅就提出建設自有品牌。但彼時盒馬有阿裏集團輸血,改革動力不足。如今盒馬背負着上市壓力,再加上各路玩家對中産用戶的争奪競争空前," 要打一場生死戰 "(侯毅語)的局面讓盒馬下定決心。
一些有效嘗試令盒馬逐漸摸到 " 折扣超市 " 的方向:從移山戰打響至今,盒馬 APP 周均 DAU 增長 13.3%,近兩周又重現增長;盒馬黑标店的成功開出也印證了品質和低價并不矛盾,通過垂直供應鏈等 " 硬折扣 " 形式,黑标主動降低價格,同樣商品,價格隻有傳統精品超市的 50-70%。
随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組織變動。盒馬自今年年初起實行 " 三大事業部 + 三大中台 " 的業務架構,據 36 氪獨家了解,直接向侯毅彙報的盒馬鮮生事業部 CEO 李衛平已于上月轉崗,該事業部此前負責盒馬鮮生和盒馬 mini 這兩個業态。幾乎同一時期,三大中台之一的盒馬商品采銷中心總經理趙家钰也已轉崗,而商品采購體系已被重新劃分爲成品部和鮮品部。
其中,經過工業化生産的商品将被劃爲成品部,包括食品、3R(即食食品)、預制菜和非食品,也是折扣化改革的重點區域。成品部和鮮品部都将進行垂直供應鏈建設,成品部會以工廠定制爲核心,鮮品部采用基地直采的方式。按侯毅設想,在采購環節就将商品的價格打下去,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以此推動終端售價下調。
拆解盒馬八年多來的創業史,服務能力、商品差異化能力是明顯的成就:30 分鍾送達提高了零售行業的服務門檻,還誕生了 " 盒區房 " 的概念;盒馬也通過構建自有品牌盒馬烘焙、盒馬工坊等打造了商品差異化的能力。
商品價格打不下來則一直是盒馬的一塊心病。尤其當前講價格力的時代拼的是 " 質價比 ",好用且不貴,這與日本神戶集團旗下折扣超市 " 業務超市 " 所提倡的 " Low price but unique(低價且唯一)。"高度吻合。侯毅也曾坦言,盒馬在商品的 " 獨特性 " 上已有建樹,但在 " 低價 " 上卻做得不行。
成本太高是價格壓不下來的根本原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零供關系不平衡所緻。此前中國零售行業曾長期以供應商爲主導,供應商爲保證利潤,建立一整套灰色制度:包括 KA 模式等各類代理制度,将經營責任轉嫁給零售商,零售商長期扮演着房地産經營商、貨架經營商的角色,通過 " 出租 " 的方式賺供應商的錢,而不是面向消費者來經營商品構建渠道。這導緻供應商決定零售商賣什麽而并非消費者需求,曾高度依賴 KA 模式的家樂福等企業如今已節節敗退。
盒馬曾做出多種嘗試求變。
早在 2018 年,盒馬就發力自有品牌,試圖建立全球買手團隊替代代理制、改變零供關系,雖然通過不斷擴充 SKU 做大了自有品牌的整體規模(占比 35%)但單個 SKU 的規模卻較小,因此盒馬對上遊的控制廣度有餘深度不足,力度實際較弱。
近 2 年來,立足于商品結構,盒馬還開出盒馬 NB(盒馬鄰裏)、盒馬奧萊店和盒馬 X 會員店等不同層級的業态,其中奧萊店是有品質的最低價,X 會員店是用大包裝等途徑來降低價格,但這些嘗試都未觸及根本,效果十分有限。
以 Costco、山姆爲代表的會員制超市則通過 ODM 模式和低 SKU 較爲徹底的解決了這一困局。
例如,Costco 上海店通過直采省去經銷環節,部分商品從廠家直采,廠家直接發往門店或先運送至中心倉庫,這種倉店一體模式節省大量倉儲物流費用。
Costco 和山姆的議價能力則建立在單一商品的大量需求上,低 SKU 決定 Costco 和山姆在同一個商品上的進貨數量遠超過其他零售商,而規模效應減少供貨商在生産該類商品上的邊際成本,由此使供貨商獲取更高收益,和供貨商的議價過程中 Costco 就具有了相對強大的議價權,有時可以憑借供應商資源,全程參與産品的生産過程之中。
在變更采購模式的同時,盒馬現有的 SKU 體系也将相應的發生巨變。據觀察者網的報道,盒馬成品部目前約有 5000-6000 個 SKU,變革後将淘汰 3500 個左右,算上新引進的 800 個 SKU,将控制在 3000 個左右,鮮品部的 2000 個 SKU 将基本保持不變。此次變革共計将減少 3000 款 SKU,總體的 SKU 控制在 5000 個左右。
明确了折扣超市的定位,還要解決 " 怎麽降、降多少 " 的問題,盒馬需要建設全新的商品運營體系,解決本地化的市場預測、市場計劃和市場定價。例如,盒馬要将此前的采購定價轉爲運營定價,由本地分公司按照當地市場的競争變化進行動态定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采購降價,進一步控制成本。
海底撈的做法可供參考。根據不同城市的實際消費、租金、成本,以及員工成本等情況,海底撈制定了單店差異化定價,将差價控制在 6% 以内,提供價格适中、口味好,質量保證的産品組合,提供更具本地化和性價比的消費體驗。
目前看來,盒馬對轉向的行動足夠迅速和堅定,但也面臨一系列挑戰。
盒馬還需要繼續學習如何把商品做得更精。經過調整後,盒馬仍有 5000 個左右的 SKU,與 Costco 的 2200 個和山姆的 2300 個相比,仍然太多了。侯毅在近期接受采訪時也判斷,未來一定是打造爆品的時代,商品相對少,但要件件低價個個爆,這意味着要極大提升單品效率。
外界還對于盒馬合作的品牌商是否能适應這樣的改變産生擔憂?目前許多采購合同的簽訂被擱置,盒馬正在和很多供應商重新洽談合作。
盒馬仍然需要繼續加大對上遊的控制力度。瑞士的 Migros 是很好的榜樣——這是一家綜合零售集團,旗下不僅有超市,也有各類食品和藥店,多年來建立了 100 多家加工廠,也變相成爲一家生産制造企業。盒馬如今也建設了屬于自己的烘焙廠。
大規模降價也意味着毛利率的下降,事實上,Costco 等會員制超市的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0%-15%,屬于較低的水平。爲此侯毅給出的解釋:未來是存量市場,隻有降價才能把用戶搶過來,因此毛利額是重要的考核指标而非毛利率:" 隻要規模翻兩番,毛利率降一半,也是一樣的。"
過去 8 年,盒馬一直被視爲新零售标杆,建立了一套數字化服務體系,但商超的根仍在線下,盒馬也必須回頭向對手們學習,轉型折扣超市隻是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