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 12 月,中美兩國代表正在北京飯店進行恢複邦交的秘密談判。而在同一層的另一間會議室裏,中糧公司也在跟可口可樂進行着商業談判。
在随後的 12 月 18 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開啓了改革開放的大幕。一天後,可口可樂也正式宣布,重返中國大陸市場。
在那個饑餓記憶尚存的時代,能夠爲人們提供糖分以及清爽口感的可口可樂迅速風靡全國,成爲了國民級的佐餐飲料。在可口可樂帶來的碳酸飲料龐大需求面前,汾煌可樂、非常可樂等國産品類,也如過江之鲫紛紛湧現。
80 年代一位北京青年手握可口可樂
時代一路走來,在碳酸飲料領域,中國飲料工業仍在奮起直追。而在現制茶飲賽道上,中國品牌們卻已經在不經意間迅速崛起。
邁入千禧年後,風雲湧動的互聯網浪潮,爲這個原本生意半徑受限的行業帶來新的生命力。外賣平台的出現,使得新式茶飲在生産和銷售上的時空限制,被即時配送迅速熨平——消費者隻需動動手指,奶茶就能在短時間内送達面前。
外賣平台彙聚起的龐大需求,進一步推動新式茶飲供給的持續創新:内容上可以加水果、加奶蓋甚至加糯米飯;在形式上,噸噸桶、聯名款等新花樣更是層出不窮。
頻繁上新帶來的興趣消費,加上外賣帶來的易獲得性,甚至促成一種年輕人的新消費傳統:在立秋當天點上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從 2020 年到今天," 秋奶 " 已經從一個網絡概念變爲了單日超過 4000 萬杯的奶茶訂單,一場奶茶界的 " 雙 11" 已經成形。
可樂與新式茶飲分屬兩個時代,品類相去甚遠。但兩波飲料的不斷演進,都源于供給側的不斷升級。
在可口可樂入華的的年代,商品數量很少,人們隻能在有限的汽水中做消費選擇;但在互聯網時代,通過外賣平台連接的無限供給,越來越多細分的消費需求被刺激、被創造,新的茶飲消費浪潮由此開啓。
在新型供給與新型需求的正向循環中,一個充滿生命力、惠及上下遊的新式茶飲市場已然成型。
易得的奶茶,飛漲的消費欲
一點點奶茶一度風靡大陸市場,其母公司 50 岚,更是台灣的連鎖奶茶大王。創始人馬雅芬 1994 年在台南開了個雞排店,見顧客吃雞排同時有購買飲料的需求,家人就順便在旁邊支了個紅茶攤子,這就是 50 岚的雛形。
這正是上個時代奶茶店的核心形态:一種接近餐飲模式,對客流量有非常高要求的空間零售。
空間零售的成功秘訣很簡單,那便是—— location,location,以及 location(位置)。正因爲此,一旦說起往日的大台北、大卡司、茶風暴等台式奶茶店,很多人的記憶便會和校門口、商場百貨等人流密集區聯系在一起。但也因此,以往的奶茶店很容易陷入搶租金高昂的高客流鋪位、難以規模擴張的困境。
即便搶到了好位置,單獨一個奶茶店的天然輻射半徑也僅有 3 公裏左右。與此同時,奶茶也隻能做即時飲品,顧客必須現場下單而且必須短時間内喝完,它們能滿足的消費需求很有限。
相比之下,包裝飲料如農夫山泉、可口可樂不僅可以長期貯藏、長途運輸,而且還能依托經銷商鋪設渠道,進入街角便利店、村頭小賣部。可樂之所以能夠風靡全國,與它的易得性息息相關。
千禧年初,哇哈哈旗下的 " 非常可樂 " 正是靠着 " 農村包圍城市 ",一口氣把飲料鋪進了村口縣城的夫妻老婆店,靠着極緻的觸手可及,一度蓋過了可口可樂的風頭。
非常可樂的銷售攤位
回到奶茶上,用鮮奶、鮮茶、鮮果組裝,更加強調原料新鮮度、飲用口感的新式茶飲,按理來說應該有更嚴苛的生意半徑要求,增長速度也更受選址難度的制約,但數據卻相反:美團的《2022 茶飲品類發展報告》顯示,現制茶飲在市場中增速最快,複合年均增長率 25.5%。
爲何條件約束最嚴苛的新式茶飲,反而跑出了最高的增速?答案來自線上化——外賣平台激發出的供給側變化,是新式茶飲蓬勃發展最核心的推動力。
外賣平台提供的即時配送,讓茶飲店們從傳統的時空限制中跳脫出來,極大地拓寬了店鋪的生意半徑。平台把門店推送到消費者的手機中,外賣小哥騎着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消費者們動動手指,就能喝到想要的奶茶。
如今,奶茶的線上化率遠高于餐飲。一個可比的數據是,奈雪等企業顯示:2022 年全部訂單中有超過 80% 的訂單,都是來自于線上渠道。雖然其中有一定比例源于到店下單,但這個數字依然足夠驚人。
對于消費者而言,一旦消費欲望與可獲得性間的壁壘被迅速消解,消費需求随即迅速爆發。
" 秋天第一杯奶茶 " 的成功,離不開線上化。作爲在社交平台上火起來的話題,隻有降低網絡沖浪群衆們的參與成本,才有可能轉化爲消費熱點。有了外賣平台的支持,喝杯奶茶、甚至幫親友點奶茶就和讨論娛樂八卦一樣方便簡單,消費者參與 " 節日 " 的熱情自然高漲。
而任何一個消費節日的成功,同樣離不開供給端的極大豐富。
互聯網時代的 " 美食樞紐 "
在現代中國美食圖譜中,一個頗爲反直覺的事實:柳州螺蛳粉其實并非是曆史悠久的傳統美食,起源最早也隻能追溯到上世紀的 70 年代。
人們原以爲是傳統美食,實則是工業時代産物的,還有武漢熱幹面以及河南鄭州燴面。歸納它們背後的共性,一個顯著的特征是:三者背靠的地域,都是鐵路時代的關鍵樞紐。
彼時幾乎隻有鐵路才能帶來龐大的人口流動,人群彙聚起的需求自然促進了供給的創新。在鐵路時代,類似類似的供給創新還有德州扒雞、道口燒雞;公路時代,沙灣大盤雞則成爲典型。
随着現代生活的不斷推進,在互聯網時代,能夠聚集最多流量、彙集巨量美食需求的 " 樞紐 ",已經變成了美團等外賣平台。
外賣平台正在以更高的效率,促進供給端不斷進化。通過彙聚巨量的本地商家,外賣平台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競争環境,促使商家在産品供給端不斷創新。
舉例來說,茶飲品牌益禾堂就曾因爲新玩家不斷湧入,面臨很大競争壓力。但在創始人的帶領下,益禾堂開始在外賣運營、産品創新和營銷上進行突破,過去 1 年間研發了超過 200 款新品奶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在茶飲市場,上新早已成爲提振銷量的核心武器。2023 年初,蜜雪冰城決定再次上線 " 桑葚莓莓 ",并在美團的營銷助力下,單品銷量同比 2022 年增長約三倍。
在外賣平台的刺激下,新茶飲行業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創新與快速研發。3-6 月,美團外賣上的 52 個連鎖品牌的上新總數超過 1000 款,實現了超過 2 億杯的銷量。
區别于 " 奶精 + 茶粉 + 水 " 的古早台式風味,新式茶飲用四小時一換的現泡茶、新鮮水果等五花八門輔料,把奶茶變成了一門能搭配萬物的生意:
加甜品、加水果已經是常規操作。蛋糕、椰果、芝士,是打工人困倦的午後,補充咖啡因和多巴胺的不二之選;草莓、橘子、葡萄等水果茶内含代表健康的纖維素,讓奶茶也變得健康起來。
進階版是加主食。糯米、麻薯,甚至理應被歸類到粗糧的青稞,都已經是各大新式茶飲秋冬菜單的常客。帶來一絲養生安慰的同時,也讓奶茶收獲了 " 八寶粥 " 的新外号。
還可以搭配雪糕、面包。不僅奶茶上面可以頂雪糕,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單點冰棍和雪糕杯;而三明治、餅幹、甚至蛋糕,跟清甜的水果茶是絕佳搭配。
今年的 " 秋天第一杯奶茶 ",各個品牌還不約而同趁機開始了桂花等秋季新品的營銷。" 茶底 + 萬物 " 不僅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茶飲供應鏈标準化,還讓奶茶店一口氣搶了甜品、水果、雪糕、面包 4 個市場。
部分 2023 年立秋奶茶新品
最終,外賣平台帶來了新式茶飲的豐富搭配與快速上新,讓喝奶茶從簡單地攝入糖分和咖啡因,變成了一種嘗鮮、探索新口味的興趣消費舉動。
區别于往日沖泡奶茶極其有限的選擇,在加入時令配方後,新式奶茶就匹配上了季節轉換的 " 煥新 " 意味,爲每位蠢蠢欲動想喝口甜蜜的年輕人提供了絲滑理由。而這也正是 " 秋天第一杯奶茶 " 得以跳脫出短暫流行,變成一種新消費習慣的原因。
" 秋天裏的第一杯奶茶 " 帶來的消費浪潮是短時效應,但這種短時效應背後折射出的供需變化,是長期性的。外賣平台作爲一種新的供給側基礎能力,正在帶來一場新供給與新需求的正向循環。
打造奶茶屆的消費狂歡
作爲彙聚了巨量賣家與消費者的外賣平台,如今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配送履約渠道,同時早已進化爲了高效的營銷平台。
一方面,作爲鏈接消費者的緊密一環,外賣平台可以更敏銳地捕捉市場動态。另一方面,商家能通過平台組織起更有效果的營銷活動。
僅憑商家一己之力," 秋天第一杯奶茶 " 其實很難變成全民話題的。能夠整合起不同品牌、不同地域新式茶飲品牌的美團外賣,成爲了打造狂歡的最佳主體。
" 神搶手 " 直播間立秋奶茶專場 圖源:美團外賣
今年美團外賣不僅爲平茶飲品牌們提供了 " 奶茶券 " 和無門檻的 " 品類神券 " 等營銷工具;還邀請範丞丞等明星來到直播間一起過立秋。數據顯示,今年美團共有 15 萬奶茶門店參與立秋奶茶狂歡節,當日累計賣出超 4000 萬杯,參與商家數和訂單量再創曆史峰值。
在平台支持下,"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的熱搜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商家銷量。經過這幾年的發展," 秋奶 " 已經成爲了奶茶界不折不扣的 " 雙 11"。
外賣平台刺激供給側不斷升級,推動了需求側增長期長:2022 年美團外賣茶飲品類,全年交易額就比上一年增長了 20%;到 2023 年上半年,奶茶的外賣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更是增長了 34.7%。
需求的擴增,自然也會反哺供給端。2022 年新式茶飲門店總數約爲 48.6 萬家,比上一年增加了近 30%;《2022 新式茶飲研究報告》顯示,2023 年市場規模也有望在上一年 1040 億元的基礎上,繼續增長至 1450 億元。
通過外賣平台,一個典型的雙邊規模效應消費循環成形了——更豐富的供給,帶來了更多消費者的湧入;更多的消費需求,也讓供給端更具有活力。
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金勇就指出," 外賣平台正在充分釋放國内年輕一代的消費新需求,無論城市鄉鎮,無論是下午茶還是夜宵,有外賣的地方就有消費。同時也在助力供應鏈、門店營運等多個供給側要素協同增效,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新式茶飲的整個産業鏈條,也在供給和需求産生的共振增長中獲益匪淺。
僅在 2020 年,古茗采購的鮮果就超 4.2 萬噸,上遊無數果農得以獲益,通過定采包銷獲得增收。共享市場紅利的還有一衆供應商們,生産原料果汁的田野股份、以及做波霸的寶立食品,都紛紛完成了 IPO。
最終,在平台帶動供給引發的消費浪潮中,一個惠及無數店家和消費者乃至整個産業鏈的消費市場,散發出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尾聲
1982 年初,獲得内銷批準的可口可樂,開始在北京各大商場展開促銷,買一瓶可樂送一個氣球或一雙筷子,一時人如潮湧。随後數十年,這一褐色快樂水的魅力,伴随着強大的經銷渠道,裝在鐵罐裏傳遍中國。2006 年,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的産品銷量突破 10 億箱。
可口可樂公司前總裁道格拉斯 · 達夫特曾總結過可樂的成功秘訣:" 可口可樂處在,而且永遠處在地方性商業的中心。" 處在中心,意味着可樂不僅能時刻被消費者看見,還能夠對區域市場的消費動态迅速反應。
在上一個時代," 中心 " 的位置是極其稀缺的,每一場線下渠道戰争都相當慘烈。莫說單店半徑有限的現制茶飲,瓶裝飲料品牌體量隻要小一點,就會被掃下牌桌。供給有限,意味着消費者的選擇也有限。
但在互聯網時代,聚合了無數供給與需求的外賣平台,正在重塑 " 商業中心 " 的概念。
平台鏈接起了數以億計的用戶和商家,促成了無數筆訂單的下單與迅速履約。與此同時,外賣平台降低了一個個本地便利店、小超市、水果店的 " 市場參與成本 ",也突破了門店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的時空限制,最大程度爲本地經濟注入活力。
一個個新的商業中心在美團這樣的外賣平台上生長,平台帶來的海量供給創新,最終推動新的消費浪潮呼嘯而至。" 秋奶 " 的故事,便是一個濃縮的典型。
從這個角度來說,通過聚合豐富的商品供給拉動了消費需求,美團外賣不僅成爲了普通人美好生活的承載器,同時也在成爲社會消費複蘇的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