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伯虎财經,作者 | 陳平安
今年 "315" 晚會,醫美行業再次被點名,從去年的玻尿酸緻腦梗到今年的美容針劑亂象,究竟誰又中槍了?
有人爲美貌費心費力,堪比做苦役、服勞役。而有人卻投入 2 億研發,成爲千億 " 醫美茅 ",毛利率高達 94%。
對于參與其中的從業人員和資本來說,這是遍地機會的淘金地。但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條看似平坦的道路卻充滿未知的坑。
01 去年有你,今年還有你
日前,在全國矚目的 "315" 晚會的第二個節目《" 打臉 " 化妝品》中報道了大批 " 妝字号 " 的日用化妝品被大量注射到消費者的臉上的案例:
在 2022 年 7 月的武漢舉辦的美博會現場,一家名爲海茂生物的參展企業表示,自家的産品葡聚多肽面部注射後,可撫平皺紋,讓面部顯得更加飽滿、年輕。正說着,該公司的工作人員還在展會現場爲顧客進行面部注射,
那麽,這些針劑合格嗎?根據去年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公告,整形美容所用到的注射材料屬于必須嚴格控制第三類醫療器械,因爲這類醫療器械通常具有較高風險,比如植入式心髒起搏器、體外震波碎石機等。
但根據葡聚多肽的備案信息,該産品僅僅屬于化妝品,和可注射的第三類醫療器械的标準差了十萬八千裏。有專家表示," 妝 " 字号産品直接注射到面部,輕則過敏、紅腫,重則毀容。
醫美行業亂象不是第一次被點名,2022 年,"315" 晚會就曾報道醫美培訓亂象。
被晚會點名的柏美思醫美學院、聖嘉麗禾等無資質的醫美培訓學校宣稱 6 天就能速成一批學員,通過的學員還能拿到一個缺乏背書的 " 證書 "。
缺乏規範培訓的從業者就像劣質的産品,吃虧的是購買服務的消費者。
同年的晚會就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 90 後女孩與一個自稱會注射玻尿酸的服裝店店主達成交易,以 1000 元一針的價格,注射了 6 針玻尿酸。
玻尿酸屬于前文提到的第三類醫療器械,如果操作不當,最輕的不良反應是填充部位出現淡藍色印記或隆起,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
最終釀成的悲劇是,由于服裝店主并不具備足夠的專業素養,操作失誤導緻女孩因中央動脈阻塞而左眼失明,大面積腦梗。
像這位女孩這樣的案例絕不是個例,醫美行業的 " 深坑 " 遠不止這兩種。根據中消協的投訴案例來看,幾乎每個流程,都有等待你的坑。
比如在獲客時,一些美容機構爲了吸引更多的人來消費,故意誇大效果,做起虛假廣告。等到你準備進店消費時,卻又在定價上想心思,不按規定公示或僅提供模糊價格。
有些讀者這時候可能會說,要錢的不去不就行了。你錯了,一些美容機構爲了招徕顧客,往往會以免費體驗爲誘餌,吸引你進店消費。中消協的投訴中,有個案例就是消費者參加免費美容項目後,禁不住工作人員的誘導,還是購買了服務,首次消費就花了近 10 萬元。
部分美容機構爲了誘導消費,即使你目前暫時沒有消費能力,也會 " 貼心 " 的爲你提供分期付款的美容貸款。
這樣的亂象屢禁不止,2015 年到 2020 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投訴從 483 件增長到 7233 件,5 年間投訴量增長近 14 倍。而在 2022 年,單單江蘇省消保委收到的關于醫美消費投訴就共計 2108 件,全年關于醫美消費的輿情信息 38714 條。
02 巨大的需求,蠻荒的市場
醫美行業存在相當明顯的供需矛盾。
從需求端來說,醫美消費步入 " 全齡化 " 時代,人們很樂意去爲了 " 變美 " 而消費,甚至爲其付出不菲的金額。
相關資料顯示,2020 年輕醫美項目,每次診療的平均費用約爲 2177 元;整形手術項目中,每次診療的平均費用爲 7198 元。
據了解,2021 年,消費規模占比最大的項目是緊緻抗衰、除皺瘦臉、玻尿酸,在整體市場中占比分别爲 14.55%、11.73%、9.53%。
行業現狀正好與這一産業鏈的從業者 " 對口 ",以上遊的原材料供應商華熙生物和中遊的整形機構藝星整形爲例:
2022 年華熙生物營業收入 63.59 億元,同比增長 28.53%;淨利潤 9.7 億元,同比增長 24%,實現連續五年營收淨利雙位數增長。
藝星整形招股書顯示,2015 年到 2018 年三年間,公司營收從 4.05 億元漲到了 10.37 億元,淨利潤從 1298.1 萬元暴漲到了 1.14 億元。
堪比茅台的賺錢能力,也吸引着大量的企業入局。據天眼查數據,僅 2021 年一年,全國就新增 3 萬家醫美相關的注冊企業,增速高達 50.9%。
但問題在于,醫美是一個準入門檻很高的行業。從上遊的原材料供應來看,無論是玻尿酸等醫美産品,還是光電醫療設備,都存在極高的技術和資質壁壘。
而中遊的醫美機構則需要足夠的專業醫療人員去支撐服務質量,經營需要同取得經衛生行政部門登記注冊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且要有明确的醫療美容診療服務範圍、符合醫療機構标準、有執業資格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執業醫師和注冊護士。
強需求和高門檻決定了當下行業無法爲消費者提供足夠的專業人才。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2021》,2020 年我國合計符合醫美行業規範的專業醫療從業人員僅 32,030 人。
(圖源:網絡)
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一些投機從業者們走上了非法從事醫療美容服務的道路。根據《中國醫美行業 2022 年度洞悉報告》,截止至 2021 年,沒有資格非法從事醫療美容服務的機構是正規機構的 6 倍以上。
這些企業一面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吸引用戶,一面以次充好謀求利潤最大化。
" 醫美行業此前野蠻生長,非常混亂。" 華西證券投資顧問曹雪峰表示。
這次 3 · 15 晚會曝光的海茂生物、依聖姿、旭日美業等企業就是典型的案例。一些成本 300 元左右,不能用作注射産品的美容針劑卻被堂而皇之的以 3000 元的價格注射到消費者的臉上。
根據晚會曝光,海茂生物工作人員直言:" 價格起碼乘以 10,像成本價 280 元的,最低價是 2000 元一組到 2800 元不等。"
被爆出的不過冰山一角,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近 13.4 萬餘家醫美相關企業。從事醫美相關的業務企業中,3.25% 的相關企業曾出現法律訴訟,8.51% 的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3.85% 的相關企業曾出現行政處罰。
巨大的需求,蠻荒的市場,消費者的權益誰來保障?
03 寫在最後
年年 315,年年有醫美。伯虎财經認爲,醫美行業如果想要扭轉現狀,做到良币驅逐劣币,應該做好供給端的完善:
一是加快建立完善、規範的醫美專業培訓體系,培養一批合格的行業人才。
二是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合規水平。
好消息是,過去兩年,主管部門正在主動出擊,行業相關的指導标準、評價體系相繼出爐,監管力度也在不斷加強。
去年 1 月,《中國醫療美容标準體系建設 " 十四五 " 規劃(征求意見稿)》發布,内容涉及行業管理标準、行業技術标準、教育培訓标準、行業基礎标準等 4 個方面。
去年三月,中整協公示第一批合規産品 " 掃碼驗真 " 試點機構名單,爲消費者更好的前别真僞提供依據。
同月,國家藥監局調整《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将 " 水光針 " 正式納入 III 類醫療器械,加強管控。
去年五月,正式實施國務院新修改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
而在平台端,包括阿裏旗下的天貓醫美、美團和小紅書均發起了相關治理行動,通過清理違規信息及商品等手段維護消費者權益。
當然了,消費者自身也要提升對于醫美的認知,醫美不是簡單的消費行爲,事關生命健康,消費之前應該多做做功課,盡量在全面了解風險之後,選擇正規的機構去消費。
參考來源:
1、德勤:中國醫美行業 2022 洞察報告
2、北京商報:" 妝字号 " 打進皮膚,央視曝光不可注射的美容針,醫美亂象不休
3、動脈網:醫美再次被 315 晚會曝光,注射類醫美如何規範?
4、每日經濟新聞:3 · 15 晚會再曝醫美亂象:妝字号産品被用作美容針劑進行注射 多家涉事企業成立時間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