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周到
編輯丨張博文
頭圖丨視覺中國
" 有些人、部門或合作夥伴在胡搞華爲的名聲。這些事情查清楚後,華爲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可不會被人随便利用。華爲不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 在 3 月 31 日舉辦的華爲一年一度的财報溝通會上,該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以罕見的方式,對近來問界汽車的品牌名稱由 "AITO 問界 " 改爲 "HUAWEI 問界 " 一事發表了公司觀點。
顯然,徐直軍的矛頭,直指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餘承東。面對來自集團層面的最高指示,一線門店的反饋可謂 " 如臂使指 "。在 4 月 1 日,問界汽車在全國接近 1100 家門店全部取下了上線還不到 1 個月的 "HUAWEI 問界 " 相關物料。
一瞬間," 華爲不造車,但 HUAWEI 汽車全國都有 " 的現象,被扼殺在了幼兒園裏。但是,餘承東老師什麽時候都不是甘願躺平的人。
就在問界門店将老物料清零的同一天,餘承東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高層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在論壇中,他在總結了華爲在汽車方面的技術能力後,耿直地大倒苦水,訴說起了華爲汽車業務的艱難,以及自己的不容易。
本來我們希望問界成爲跨界合作的品牌,所以在它前面加了 "HUAWEI"。結果這兩天,我們公司又說要把 " 華爲 " 去掉,媒體炒得沸沸揚揚。華爲不造車,是要幫助車企一起造好車,我們一直堅持這個理念。隻是我們想把 "HUAWEI 問界 " 打造成生态品牌,讓消費者選擇時不困惑。
聽完餘總的發言,筆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橫豎睡不着。翻開餘承東的演講稿,仔細看了半夜,才發現字裏行間寫滿了兩個字:
" 委屈 "。
餘承東的苦衷
3 月 31 日,華爲方面發布了由該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任正非簽署的最新一版《關于華爲不造車的決議》。在決議中,華爲不僅重申 " 不造車 ",還對于華爲品牌在汽車業務中的應用提出了嚴格的規定。不僅在車輛宣傳中不得出現 " 華爲 /HUAWEI" 的字樣,還重點提出了不能使用 " 華爲問界 " 和 "HUAWEI AITO" 等相關詞語進行宣傳。
你看看,就差報餘總的手機号了。
但根據餘承東的說法,目前華爲汽車業務也正面臨着巨大的障礙與挑戰。首當其沖的,便是華爲的 "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HI(HUAWEI Inside)",遲遲打不開局面。
完全不暢銷的極狐 α S HI 版
在 2020 年的 10 月 30 日,時任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總裁王軍在華爲 Mate 40 手機系列産品發布會現場,正式官宣了 " 華爲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 的戰略。在發布會現場王軍曾透露,已經有超過 20 家主流汽車廠商與華爲在智能駕駛的計算芯片和傳感器領域展開了合作。此外,還有大量的國内外汽車廠商在智能座艙領域使用了華爲的部分軟件和硬件系統。
但是,HI 方案作爲華爲 " 幫助車企造好車 " 的拳頭産品,卻一直飽受冷落。根據官方介紹,該方案包括計算與通訊架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雲服務等軟硬件。大家比較熟悉的激光雷達、AR HUD、MDC 芯片等在内的智能化零部件都包含在其中。也就是說,華爲最希望賣給車企的,是從軟件到硬件,覆蓋座艙、智駕、三電、雲服務在内的 " 全家桶 " 解決方案。
事實上,華爲在商業策略層面就将 HI 方案列爲了最高優先級。相比較那些隻購買華爲部分技術能力的車企,選擇了 HI 方案的汽車企業可以獲得最爲先進的 MDC 芯片和更高分辨率的激光雷達。同時,華爲在後續供貨時也會優先保供 HI 方案的合作夥伴。
坦率來說,華爲作爲供應商優先供應 " 親哥們兒 " 的方式無可厚非。但車企對此并不買單。在 2021 年 6 月 30 日的上汽集團股東大會上,時任該公司董事長陳虹在面對 " 是否會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爲等第三方公司合作 " 時語出驚人:我們不能接受華爲成爲靈魂,而上汽成爲肉體。
盡管在社會主義國家喊出 " 靈魂論 " 顯得有些違和,但陳虹提出的這個問題确實觸碰了車企的逆鱗。因爲相比較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等采用 " 交鑰匙 " 模式提供的标準零部件,智能汽車的軟件、算法、人工智能和雲屬于需要定制化開發的 " 新型 " 零部件。華爲在合作的過程中,需要與車企客戶們的工程師共同定義、開發乃至參與後續的運營。在其中,華爲勢必要和車企的産品、軟件、測試、生産制造乃至營銷等多個部門進行深度溝通,并拿到車輛的數據。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相當于車企爲自己請來了華爲作爲咨詢公司。隻不過這家咨詢公司與麥肯錫不太一樣,未來不僅要爲其他車企提供同類産品,甚至還有可能轉型去造車。這種堪比 " 引狼入室 " 的做法,怎麽會有車企樂意呢?
因此在 HI 模式推出了兩年半之後,華爲果不其然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曾經采用了 HI 方案的車企由三家變爲了一家。在北汽極狐和廣汽埃安後,僅剩下華爲參股創立的阿維塔依舊挂着 HI 的尾标。而在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車企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可能從本質上就會抗拒和華爲之間的合作。
" 面對一家被制裁的公司,歐美日的車企很難将華爲作爲主力智能化供應商,因此我們隻能找國内的車企合作夥伴;李想李斌這樣的新勢力車企都有自己的追求,不會選擇我們;傳統車企如果害怕失去靈魂的,也不會選擇我們。" 餘承東寥寥幾語,道出了他和華爲的無奈。
說白了,像樣的車企都會選擇在智能化領域全棧自研。而隻有那些不在意靈魂,已經處于中國汽車市場邊緣的企業,才會跟華爲合作。
這也許就是爲什麽,華爲會在 2021 年 12 月宣布與賽力斯達成合作,共同發布 AITO 問界品牌。然而在短暫又輝煌的熱賣後,問界的兩款車—— M5 和 M7,在進入 2023 年後迅速遭遇了困境。
甚至,就算是 AITO 問界 " 頂風作案 ",蹭上了華爲品牌變爲 "HUAWEI 問界 " 後,其銷量成績同樣一言難盡。
" 僭越 " 的餘承東," 撥亂反正 " 的任正非
既然 HI 模式在車企中 " 不受待見 ",原本就擔任終端 BG CEO 的餘承東就開始琢磨着盤活其手中豐富的終端渠道資源。因爲美國制裁的影響,華爲手機業務受到了重大打擊,導緻其代理商的銷售門店處于 " 無貨可賣 " 的空轉狀态。于是乎,把空閑的門店用于賣車進而快速拓展銷售渠道,讓華爲的合作夥伴們有錢可賺,不至于被房租和各種成本壓垮,也就成了餘承東 " 摟草打兔子 " 的必然選項。
如果說華爲在與其他企業合作時扮演的角色是 " 供應商 " 的話,那麽該公司在問界品牌中幹脆就挑明了自己的 " 合夥人 " 角色。在問界車型的産品定義、研發、外觀與内飾設計、測試以及營銷和服務運營等層面,華爲均有不同層次的參與。事實上在外界看來,除了在問界 M5 和 M7 的尾标,以及工信部的産品公告中,賽力斯這家公司在問界上基本沒有什麽存在感。
對于這種 " 從軟件到硬件全面參與,從營銷和服務全面主導,由車企負責生産制造 " 的模式,華爲統稱爲 " 智選車 " 模式。該模式下生産的新車,也會放到華爲智能硬件的終端門店中進行銷售。
談及對于智選車的思考,餘承東表示:" 這是用我們整套 To C 的能力,把華爲十幾年 To C 轉型積累的用戶體驗設計、産品設計、工業設計、品牌營銷、渠道零售經驗,一起幫助車企把車造好,賣好。"
但是,華爲在手機、智能硬件市場積累的成功經驗,貌似在汽車市場并不能持續地生效。在剛剛過去的今年 3 月,賽力斯(問界的公告名稱)品牌汽車共實現銷量 3679 輛,不僅較上月下降 21.98%,甚至總量還不到問界 M5 一款車去年 8 月銷量的一半。
要知道,這還是問界品牌在今年 3 月宣布降價 3 萬元,并将品牌加上了 "HUAWEI" 标識後得出的銷售成績。由此可見,長期僅有兩款車銷售的問界品牌已經頹勢盡顯。而這樣慘淡的成績,已經持續了 3 個月。這也許就是爲什麽,華爲重申了 " 不造車 " 政策,并試圖将公司汽車業務的重心,拉回到 " 成爲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 " 道路上。
可能在公司高層的心目中,在全球 ICT 領域打敗了思科,在智能手機市場領跑過中國高端市場的華爲,并不适合進入需要重資産運營的汽車業務。在 " 任由 " 餘承東創建問界品牌并進行超過 1 年的嘗試後,華爲高層們要收回自己曾經下放的權力,并将公司汽車業務引導回自己的主航道。
但筆者認爲,華爲這一番以任正非爲首的 " 撥亂反正 ",恐怕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事實上,在餘承東基于華爲自身條件嘗試過所有可能性後,該公司也許會走上中國自動駕駛的先驅者——百度曾經走過的道路。
華爲,正在走百度的老路?
根據筆者的了解,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在創立之初,曾經在内部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平均每輛智能汽車上擁有 1 萬元的華爲智能汽車零部件,那麽當智能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滲透率超過 50% 時,便會有超過 1000 萬輛車搭載相關産品。此時,華爲僅在汽車市場上的收入就将超過 1000 億元。
巧合的是,這樣美妙的算盤,百度曾經也在内部打過一遍。但就目前百度 IDG(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的業務發展來看,顯然這條路走得并不順利。
在技術層面,與在 ICT 領域擁有深厚積累的華爲一樣,作爲中國自動駕駛領跑者的百度,同樣在智駕和人工智能領域一度擁有技術優勢。事實上,跨界進入汽車産業時,百度面對的是幾乎來自整個行業的擁抱。
在上圖中,中國汽車産業乃至科技行業舉足輕重的玩家們幾乎全部赫然在列。無論軟件硬件,還是企業、院校乃至地方政府,百度 Apollo 生态幾乎無所不包。無論國内外,智能汽車産業鏈上的所有玩家似乎都對百度敞開了大門。
但共同經曆了這一切的我們都知道,Apollo 生态最終無疾而終。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當然是百度自己并沒有足夠強的技術資源和落地能力,幫助車企實現相應的産品力。而另一方面,則是各家車企的車輛平台以及需求存在巨大差異,百度需要挨個進行定制化開發才能實現落地和交付,根本忙不過來。
更重要的是,當所有車企都已經意識到智能化正在成爲中國乃至全球汽車市場的勝負手後,自然大家就不願意冒着數據洩露的風險與平台合作了。在上圖中的公司就像餘承東說的一樣,不再選擇與外部供應商進行深度合作,反而開始自研或者投資産業鏈公司,幫助自身獲得智能化技術。
而正因如此,百度 Apollo 在近年的發展走入了瓶頸。在智能座艙方面,車企對于百度 Apollo 的采購往往隻限于地圖、語音和小程序等幾個模塊,基本沒有選擇整體解決方案。在智能駕駛層面,已經實現量産搭載的車型僅有長城哈弗神獸、廣汽埃安的 Y、LX PLUS、V PLUS 和 S PLUS 這幾款車。對了,還有已經因公司瀕臨破産而成爲曆史的威馬 W6。
更要命的是,百度從 L4 級 Robotaxi 上降維而來的領航輔助駕駛産品 ANP,除了威馬 W6 之外至今還沒有車型宣布搭載。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百度作爲外部供應商,得不到車企 " 交心 " 的待遇。相比之下,已經在極狐和阿維塔旗下車型量産了城區 NCA 的華爲顯然要略勝一籌,但也并沒有比百度高到哪裏去。
對此,百度的選擇是憤然造車,以便在一家能夠徹底掌握話語權的車企中,充分實現自己所設想的技術和産品能力。顯然,沒有比打造一款标杆産品,更能赢得市場說服力的做法了。但這也已經是百度智能汽車業務手中,最後的一張牌了。
那麽,又一次發布了 " 不造車決議 " 的華爲,鐵定不會走百度的老路嗎?
寫在最後:
在今年春節,餘承東開着問界 M7,自駕回到了位于安徽六安的老家。在短暫的假期裏,餘承東不僅和六安市委書記進行了座談,并在當地的問界門店裏打了卡。他還親自擔任銷售,現身說法地爲到店用戶推薦問界 M7。
彼時的他恐怕也沒想到,2022 年賣得正火的問界,會在今年變得這麽慘。
作爲一名打工人,餘承東正在從各種可能的方向,試圖爲華爲汽車業務尋找突破口。但在目前來看,被燃油車踩踏式降價和不利經濟預期影響下的 2023 年,無論是對于餘承東還是華爲,都不是一個好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