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第一家中外合資車企北京吉普正式成立,開啓了中國品牌 " 以市場換技術 " 的經營模式。在後續的三十多年時間裏,中國品牌長期扮演着學習者的角色,通過不斷引進海外品牌的先進技術,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汽車産品研發體系。然而,這樣的情況在近年來出現了反轉,随着國内汽車市場電動化進程不斷提速,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強勢地位正在瓦解,并且有逐步淪爲弱勢群體的趨勢,開始尋求中國車企的技術幫助。
新能源汽車市場頻頻失守 海外品牌轉型開局不利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 6 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爲 120.5 萬輛,同比增長 21.2%,而主流合資品牌零售 66 萬輛,同比下降 19%。同期,國内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59 萬輛和 59.6 萬輛。其中,6 月份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合計銷量爲 4.96 萬輛,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不足一成。
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海外品牌面臨着銷量全線下滑、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持續處于低位的窘境。雖然絕大多數海外品牌已經開始努力轉型,加大新能源産品投入,但效果并不理想。
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外品牌新能源車型産品力羸弱,新車大多誕生于油改電平台,純電續航裏程短、智能化水平落後以及空間利用率低等問題尤爲突出,無法滿足國内消費者的使用需求。爲了彌補産品力的不足,部分海外品牌也曾嘗試通過大幅降價來換取銷量,今年年初,一汽豐田和東風日産兩家日系合資車企分别開啓了降價攻勢,旗下 bZ4X 和艾睿雅 ARIYA 最高降幅均達到 6 萬元。但即便如此,這兩款車型的銷量依舊未見起色,月均銷量始終在 1000 輛以下。降價非但無法提振銷量,反而還将對品牌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海外品牌因此陷入兩難的境地。
角色變更,海外品牌主動讓出話語權
比亞迪電池工廠無人設備生産刀片電池
降價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車型銷量低迷的問題,海外品牌不得不另辟新徑。部分海外品牌開始重新審視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逐漸弱化在合資車企中的主導地位,将話語權和決策權交給中方,以求打造出更具中國本土化特色的新能源汽車産品。
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豐田與廣汽合作推出的 iA5,豐田僅負責把控生産工藝和流程規範,廣汽則提供電動化核心技術。值得一提的是,該車先于豐田自家純電動車型投放,成爲豐田在國内試水純電動汽車市場的先驅産品。随後,本田和三菱也相繼與廣汽合作推出了類似的産品,中國品牌新能源技術率先得到了海外品牌的認可。
作爲國内首家專注于新能源的合資品牌,騰勢自成立以來發展速度一直比較緩慢,甚至一度面臨被市場邊緣化的風險。2021 年底,随着戴姆勒宣布減持騰勢品牌股權,騰勢品牌正式迎來了轉機,持股 90% 的比亞迪成功激活了騰勢品牌,通過調整産品戰略,首款中大型 MPV 騰勢 D9 一經推出便憑借成熟的三電技術取得了出色的銷量成績,如今已經穩坐 MPV 細分市場頭把交椅的位置。
深化本土研發制造 海外品牌積極求變
寶馬集團上海研發中心
話語權變更體現出了海外品牌與中國品牌之間的角色互換,海外品牌逐漸從台前退到幕後,隻提供必要的資金和經驗支持。而爲了進一步深化新能源産品本土研發制造,部分海外品牌甚至開始主動放低姿态,積極尋求中國合作夥伴的幫助,通過核心部件采購、建立研發中心、技術合作等形式全力推進電動化事業在華發展。
作爲全球電動化先驅,豐田一直緻力于推動混合動力技術的發展,不過在純電動技術方面卻始終沒有取得突破。2020 年 3 月,豐田與比亞迪成立了純電動車研發公司,三年後,搭載比亞迪電機和電池的豐田純電動車型 bZ3 正式上市,豐田從電動化技術引領者轉變爲學習者。
寶馬集團近年來持續加大純電動産品投放力度,目前已經推出 i3、iX1、iX3 等多款國産純電動車型。爲了更好地推進電動化轉型,寶馬集團過去三年間在華研發團隊人數增至 3 倍,今年又啓用了新上海研發中心,該技術中心成爲寶馬集團德國總部之外最大最完備的研發體系,未來将承擔起本土研發、反哺全球的重任。
相比豐田和寶馬在華所采取的本土化策略,大衆集團與中國品牌的合作更加深入。日前,大衆集團宣布旗下大衆汽車品牌将與小鵬汽車進行戰略合作,雙方将面向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大衆汽車品牌純電動車型。與此同時,大衆集團還确認奧迪将與上汽集團合作研發新一代純電平台,用于開發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通過加深與中國車企的合作,大衆集團将優化新能源車型的開發和采購成本,從而加快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産品布局,推出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新能源車型。
通過以上海外品牌深化本土化研發制造以及合作的案例不難看出,目前中國已經具備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研發體系和制造體系,中國汽車市場也不再隻是單純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正在演變爲全球新能源技術研發中心。
總結:
燃油車時代,海外品牌憑借内燃機技術優勢擁有絕對話語權。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部分海外品牌卻由于技術儲備不足、轉型速度慢等因素導緻全面落後,而中國汽車品牌則通過在動力電池、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持續發力取得了技術優勢,中外雙方角色互換。海外品牌正在積極擁抱中國新能源技術,紛紛與中國品牌進行技術合作、合資建廠,希望能夠走出新能源困局。但透過汽車百年發展曆程來看,如若無法徹底掌握電動化核心技術,海外品牌短期内想要在新能源賽道上超越中國品牌,恐怕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