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統計,2025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将達到 1222 萬人,人數創下近十年新高。互聯網上,"985 畢業月薪 3000"" 名校畢業去做家政 "" 大學生回爐讀職校 " 的帖子層出不窮,一些家長在孩子 " 高學曆低收入 " 的尴尬局面中開始反思:爲孩子規劃的教育之路錯了嗎?爲何上完大學依舊難以找到體面的工作?
本期騰訊新聞《文話教育》特别策劃《再塑生命力》,邀請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永謀,一起探讨大學生的求職之路。
01
大學生不稀缺了,準确說他們是具有一定技能的普通勞動者
騰訊新聞教育頻道:網上很多家長和學生抱怨說現在大學畢業也很難找到工作,現實情況也的确如此,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大學生畢業從事體力勞動的情況已經不少見了,這是爲什麽?
陳志文: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隻有沒文化才去從事體力勞動,大學就一定能找體面工作的認知肯定是錯誤的。中國的高等教育普及非常快,80 年代的中職生、專科生也是天之驕子,
從 90 年的 60 萬到 98 年的 108 萬,本科加專科增長了 48 萬人,1999 年大學生開始大規模擴招,同比增長 52 萬人,這一年的增量超過了整個 90 年代的總和,直到 2024 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 1179 萬人,占到城鎮新增勞動力的 90%,預測未來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還會持續穩定增長 10 年左右。

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國隻用了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這個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在這個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很多人對職業的期待存在一個錯位,不自覺地用過去精英教育時代的尺子量當下精英教育普及化的大學生就業。因此,我們需要調整認知,重新定位對大學教育和就業的期待,避免不必要的失望和落差。這種轉變需要時間,但大家會逐步适應。
劉永謀:今天的大學生實際上是具有一定技能的普通勞動者,我們要正确認識大學生的定位,不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明白普通大學的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培養普通勞動者的技能。老師也要适應學生的素質和未來發展,不要隻追求不切實際的 " 精英教育 " 模式。高等教育除了知識的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着社會分層的功能,從整體比例上看,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結構會相對穩定,盡管大家的知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憑借高學曆變成高收入人群。

02
職業學校就業率更高," 本升專 " 才是人上人?
騰訊新聞教育頻道:很多學生爲了就業,用高分去讀職校,爲什麽職業學校的就業率普遍高于大學,甚至是名牌大學?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近 5 年,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穩定在 90% 左右,中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穩定在 95% 左右。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本科、碩博學曆應屆畢業生的 offer 獲得率分别爲 45.4%、44.4%,均低于去年的 47.5%、56.7%。
陳志文:很多人在這裏有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大家普遍認爲就業率和學校的教學水平相關。目前就業率最高的學校是中職,其次是高職,然後才是大學,這并不是因爲職校的教學質量高,而是因爲職校學生的就業期望低。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原因在于大學生對工作待遇的期望較高,不願意接受較低的薪酬或對工作條件不滿意。而相較之下,學曆稍低一些的同學對這些方面的要求沒那麽高,他們不會過分在意工作是藍領還是白領,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

另一個誤區,很多學生和家長誤以爲大學是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認爲學的知識必須直接對應實際應用。但大學教育,尤其是基礎學科如哲學、曆史、文學、物理、數學等,并不教授具體技能。難道因此就不需要這些學科了嗎?大學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而不是單純的技能培訓。研究型大學雖然沒有教授學生具體的職業技能,但培養了學生強大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适應能力。現代社會變化迅速,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具體技能可能很快過時。真正能讓學生保持競争力的,是他們在實踐中快速掌握新技能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學校教授的具體技能。
03
大學生回爐讀職校是社會的進步、理性的回歸
騰訊新聞教育頻道:如何看待這種放棄本科學曆去上職業技術學校的選擇?
陳志文:我認爲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當大學生畢業後沒有得到體面工作時,很多人會思考:我還要不要上大學?這不僅僅涉及學費問題,還包括時間成本。今年廣東一所民辦本科學校有 1700 多人未報到,甚至清華、北大、人大這樣的名校也不是 100% 報到率。學生會權衡專業是否符合預期,或者普通大學是否值得花費 4 年時間和學費來實現目标。過去 20 年,公辦大學學費被嚴格控制未漲,但民辦學校因無财政支持,學費偏高,在高昂學費面前,學生更注重投入産出比,選擇不上報到,或等待更好的機會。這種現象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進步:機會是有的,但并不意味着每個人都必須選擇上大學。

劉永謀:出現這種情況是理性的,這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态度。每一個要進入大學的學生,包括他的家庭,都要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發現自己選擇的大學或專業與期望不符,那麽可以選擇去提升自己,重新考試,尋找更合适的學校和方向,或者幹脆選擇不讀大學,去追求其他更契合自己人生規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