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内容公衆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中國人自古尊師重道,喜歡有學問的人。
知識不但可以改變命運,而且治學嚴謹,還能獲得現世的 Respect,有機會登上名人堂,萬世傳頌,千古流芳。
古有孔孟,而今,賽博世界的人民群衆,也挑選出了當代 " 知識分子 " 群體中的佼佼者,敕封了新時代四哲。
B 友尊白公、郭子、董君、許仙四人爲新諸子百家。
凡是聖賢,必有名言。
雖然新諸子百家在社會地位上,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是現代語境下的成功人士。但他們言論被總結歸納的原因,卻不是因爲學問修爲,而是因爲引發憤怒。
圖片來源:B 站
白公,好嚬眉,面有憂色,有共和國良心之稱,聞達于 China。
辛醜年,在回答青年對個人發展憂慮的問題時的回答:" 難道我們現在指望的是房價很低,然後工作到處随便找,然後一點壓力都沒有,然後隻要喜歡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不會吧?" 引發年輕人的強烈不滿。
郭子,哲人,教授,善煲精神雞湯。
B 站有好事者将郭子的金句名言,以阿倫諾夫斯基的對比與鏡像手法,編輯出了一部名爲《郭子的自我批判》的史詩巨作,共 7 集。
潛心研究後發現,郭子在名人關注、兒童教育、中西文化、宗教問題、加班問題以及家人生病上,思想經常左右互搏,疑似受到古神低語。
圖片來源:B 站
僅憑自我批判,就嘲諷郭子,難免有斷章取義之虞。郭子之所以能登堂入室,是因爲他開創性地融合了儒、釋、道、東西哲以及現代企業管理的理論核心,開創了如學。
一切哲學都是對語言的誤用,郭子的如學跟古神遺物一樣都是不可名狀之物,難以理解也難以言喻,簡單理解就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算是廢話文學精煉升華後的精髓。
你笑郭子不馬哲,郭子笑你不特色。當你聽着郭子講着宇宙萬法的本源,聊着百元中庸課與因果報應的循環,難免在心中升起一種李老八在地上足球拷問梅東的感覺,荒誕太荒誕了。
董君号不動産華佗,善開野方,雖然他的觀點飽受争議,但并不妨礙他喊出:" 當你 40 歲時,沒有四千萬身價不要來見我 " 的豪言。
口罩二年,房産凋敝,經濟摘歪,董君又建議農民去縣城買房,延長房貸周期讓年輕人趕緊買。不合時宜的發言,直接給人惹急眼了。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許仙則是因爲在聊到靈活就業時,說了一句:
" ……但是我覺得靈活就業也可能是一個對傳統的那種正規就業的有效的補充……比如說你有私家車,可以拉活,那麽這對于你解決就業問題、解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問題,是很有效的方式。還比如說,你把自己閑置的房子租出去,這也是獲得收入的一種方式…… "
由于提出的觀點建設性有限,而被理解爲廢話建議和 21 世紀的何不食肉糜。
如果說白公和郭子是在思想上惹怒了 B 友,那麽董君和許仙則是在錢的問題上觸怒了更廣大人民群衆的情緒。
雖然令人憤怒的觀點聽上去不太相同,但歸根溯源去聊都是不合時宜,這遠遠扯不到什麽忠言逆耳、醒世良方,就是舊時代當精神義夫當習慣了,不了解新時代人民群衆現實的問題和心理需求,也就給不出啥建設性意見,隻能維持舊慣性,以緻翻車。
慣性這事也不是諸子百家獨有,人民群衆也有。
比如我們提到知識分子的時候,總會進入精神性的 Cosplay 狀态,想起九年義務教育時期那些文人的什麽爲民請命啊、什麽仗義執言啊、什麽以頭搶地爾爾啊,諸如此類。
這種認知總會賦予文化人崇高的道德想象,覺得披上這些身份的人以信任,覺得他們是精神世界的黑貓警長,純潔、高尚且無暇。
但這完全是太給這詞臉了,按照維基百科給出的解釋,知識分子,Intellectual,就是個中性名詞,沒啥特殊的。馬看見什麽,是 run 決定的,而知識分子啥樣,不取決于稱号,而取決于他的行爲。
第一種定義是指以從事思想、著作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職業爲主的人士
第二種定義主要來自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是指從事教學、律師、新聞等職業的人員,這種定義在中國比較流行
第三種定義指文化知識分子,主要指具有文化、藝術方面特殊才能的人,因其才能獲得某種話語權,從而能夠以這種話語權影響公衆和其他事物的人士
—— wiki
從古至今,知識分子就是張皮,需要依附才能生存。古代看上去是崇學尚識,考了秀才見官免跪,但敞開來聊也就是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屬于知識變現。
而那些能成爲狀元、榜眼、探花的古代知識分子,不是隻會寫道德文章坐而論道的文藝青年。越往上考,考的越是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比如,光緒三十年殿試的題目,就要求考生圍繞現代人才選拔、古代兵制在新時代新時期的具體問題、世界各國金融政策分析以及國家教育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從某種意義而言,高中了的學子,都是看透了四書五經背後權謀機變的人精,通過學識成爲國家的決策者。而那些沒上去的,全身心信奉書面上那些道德說辭的小知識分子,在日後面對世俗生活的時候,不是放下架子入世,重新考慮生活的出路,就是成爲被世人嘲笑的可憐孔乙己,要麽就是成爲一件工具。
都是讨生活的人,沒誰比誰更高尚。
光緒三十年殿試試題
人有自己的慣性,曆史也有自己的滑道。
改開之後,價值觀多元,小知識分子也有了廟堂之外實現抱負與理想的空間。有的通過創業賺到了圓子,獲得了崇拜。還有的依舊保持過去的腔調,靠民衆體内幾千年來 DNA 中學者教化民衆的記憶獲得尊重。
然而他們面對的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世界。
義務教育、互聯網的普及,讓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界限愈發的模糊不清,誰更有才學不再是一件絕對的事——這更取決于你有沒有膽量站在舞台上。
金圓遍地滾的時候,舞台上那些什麽努力有回報、趕緊加杠杆、啥事都 All IN 的說辭就是金科玉律,是精神馬殺雞,爲富人塗金,爲窮人許願,誰聽誰爽。
而當圓子難尋,舊時代的道德說教就成了欺詐和爹味。更令人難過也更可怕的是,當一個個專家大師笃定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不覺不妥的時候:
你會發現雖然你們共用同一種語言、生活在一片土地,但共享的經驗卻完全不同。
在他們的話語裏,具體的問題和困難被略過了,好像經濟增速放緩是不具體的、社會差距是不嚴重的、老百姓的三座大山是不疼痛的。
這才是引發大衆憤怒的原爆點——我以爲專家學者對民衆有慈悲之心,結果好嘛,說的都是啥話,都别說下現場了,去到網上轉轉,聽聽賽博世界的哀怨,也能知道現在是個什麽情況。
對于滔天的憤怒,有人說這是對知識分子的污名化。我覺得這話欠妥,知識分子的地位需要人民拉低嗎?
他們不過是扮演知識分子的表演藝術家,日複一日在舞台上宣講着自相矛盾、缺乏同情又雙腳離地的話,運用智者的腔調重複着正常智力人類都知道的常識,是他們自己不斷抹刷新時代語境下這個中性詞的含義。
新諸子百家在網絡上被戲耍,其實也是一個隐喻。
他們的風評受害,證明當精英失去了對普通人的共情,那麽更大的風險還在路上。
這種趨勢并不獨屬于知識分子,類似情況還有李佳琦。從最雞賊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共性都解釋了,當下一個成功者,在公共場合發表失去同理心的言論究竟有多危險。
過去我們相信努力改變一切,失敗者不值得同情,頗有點像《白鲸》裏的文字:無能者的貧窮、寡智者的困苦、閑散者的饑餓以及強者對弱者的漠不關心。
如今時代變了,Buff 成了 debuff,舊身份、舊法子成了累贅,憤怒的聲音此起彼伏,對于相對成功的個體而言,重新選擇說話的姿勢很重要,你可以說這是苟且,也可以說這是智慧。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爲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