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 Auto-First| 柴小娜
上海車展激起的浪花,其漣漪效應肉眼可見般擴散。如果 4 月的上海車展是預熱,6 月,全球車企巨頭們開始子彈上膛。
知乎上有個提問," 掀桌子 " 應該怎麽玩?
就在近日,以福特、通用、特斯拉、Lucid 爲代表的北美傳統車企和美國造車新勢力,在統一充電标準、美國新勢力集體進軍中國市場方面正不遺餘力。
豐田則拿出了 " 電動化、智能化、多樣化 " 壓箱底的技術,尤其是全固态電池;
大衆不僅大刀闊斧整頓自己的軟件團隊,在中國投入巨資,更是提出大衆汽車向 6.5% 的銷售回報率宣戰。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 CEO 施文韬(Thomas Sch ä fer)說,聚焦 6.5% 銷售回報率是事關大衆汽車生死存亡的首要任務。
沒錯,巨頭都在 " 掀桌子 "。這背後至少基于兩點:
一是巨頭們面臨全球市場,銷量和利潤危機。
二是對中國業務的影響。中國市場不僅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更是全球電動車和智能化最活躍的市場之一,在中國市場,打敗 " 比亞迪們 " 更是一個艱巨任務。
具體來看。
關于大衆,有四件事印象最爲深刻。
我們以倒叙的方式回看。
第四件事,大衆汽車計劃通過 "ACCELERATE FORWARD | Road to 6.5" 全球業績計劃,其目标是持續實現 6.5% 銷售回報率。根據測算,品牌計劃在 2026 年增加約 100 億歐元盈利。
施文韬表示,大衆汽車将專注于核心車型,優化工廠的産能利用率。重點在于降低運營繁複性,減少車型數量,簡化銷售模式,取消不必要流程,并優化兩個平台的産品和生産——橫置發動機模塊化平台(MQB)和模塊化電驅動平台(MEB)。
例如 Arteon(國内取名大衆 CC),2022 年在美國的銷量下滑了 69%,僅賣出了 1742 台。從數據上看,大衆 CC 在國内市場的銷量也不盡如人意。今年 5 月,一汽大衆 CC 總共僅售出了 2606 輛新車。
例如,相比第七代高爾夫,ID.7 的車型款型将精簡 99%。
第三件事禍起 CARIAD,軟件問題成爲衆矢之的,狼堡顯然急了。
CARIAD 是在大衆集團前任 CEO 迪斯力推下成立的獨立軟件公司,負責軟件和智能技術的研發。設立之初,定位于 " 關乎集團轉型核心部門 "。然而, CARIAD 對集團多品牌的軟件交付不力,且虧損嚴重。
有一個更精辟的總結是,CARIAD 不僅事沒幹好,還花了很多錢。《Business Insider》德文版甚至以《狼堡軟件地震:大衆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将驅逐 IT 子公司 CARIAD 的整個董事會》爲标題率先爆料。
5 月 8 日,大衆中國發布公告稱,大衆汽車集團旗下軟件子公司 CARIAD 的監事會批準了公司的全面調整計劃。除首席人力官 Rainer Zugeh ö r 之外,CARIAD 董事會全被換血。
第二件事, 上海車展期間大衆集團的龐大參展團,那幾乎是高管的一次集中考察。
第一件事,在今年的 " 投資安徽行 " 啓動大會上,大衆安徽宣布,将繼續投資安徽合肥,計劃總投資約 231 億元人民币。
這四件事之間的關聯是什麽呢,即大衆汽車集團頗有迫在眉睫的壓迫感,關于市場、回報率、平台、降本增效以及軟件業務和電動化。
以豐田爲代表的日系近期也是動作不斷,甚至飽受争議。
6 月 15 日,豐田公司在豐田中國新技術說明會上對外官宣,全固态電池将作爲 BEV 車型電池,計劃于 2027~28 年實現量産化。這種全固态電池充電 10 分鍾,就能行駛約 1500 公裏,而且電池耐用年限可達 10 年左右。
副社長中島裕樹表示:" 已經找到很好的材料 "。如果實現實用化,将有可能改寫 EV 市場的勢力版圖。
顯然,豐田一直憋着一股勁兒。
有一種觀點認爲,全固态電池将成爲日本車企撬動後 EV 時代的最大武器。也有業内分析人士表示:" 德系、日系如果在固态電池上有大突破,能夠量産,那麽在電動車賽道第二階段有可能打個翻身戰 "。
的确,在全固态電池的研究領域,日本汽車公司也是一直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豐田擁有的專利多達 1000 多項,是第 2 名專利數的 3 倍。早在 2020 年,豐田就推出了全球第一輛使用全固态電池的試驗車,并獲得了車牌。
日本整體在固态電池專利和研發方面取得一定優勢,但美國初創公司 QuantumScape、來自中國的甯德時代、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贛鋒锂業、輝能科技等,同樣具備一定的優勢。包括寶馬的合作夥伴 Solid Power,預計在 2023 年交付全尺寸測試用汽車電池,2030 年前實現全固态電池量産。
不過,固态電池到底能不能救豐田,目前隻能說 " 未來不可預測,但一切皆有可能。"
資深行業分析師朱玉龍認爲,盡管豐田在這次技術研讨會中并沒有展現出明顯的獨特之處,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落後了一步,要想迎頭趕上無疑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然而,車企電動化轉型,最爲關鍵的是堅定的決心。如果豐田繼續這種悠哉的态度,那麽在電氣化的曆史洪流中,豐田很有可能将遭受重大損失。
因此,這是一個全球企業都在緊盯的技術布局,豐田想要依靠全固态電池打一個翻身仗,恐怕沒這麽簡單。
對于北美的巨頭們,近期的充電标準統一一事迎來曆史性進展。
在美國,Tesla Supercharger 占據 60.3% 的市場份額,緊随其後的是 Electrify America,占比 12.7%,EVgo 占據 8.4% 的市場份額。随着通用和福特的加入,美國有望建設一個完全統一的全國性充電網絡。
做出第一個改變的,是福特公司。
福特宣布從明年開始,其電動汽車将能夠在一個适配器的幫助下在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充電。6 月 8 日,通用汽車宣布将從 2024 年開始向用戶提供特斯拉超充樁的充電适配器。
從 2025 年開始,福特 F-150 Lightning、野馬 Mach-E 和 E-Transit 将從直接安裝 NACS 充電接口,從而不再需要額外的适配器。
通用在新産品上改用特斯拉 NACS 充電接口,以此來共享使用特斯拉在全美的 12000 個充電樁。通用汽車 CEO 瑪麗 · 博拉(Mary Barra)稱,這将爲通用汽車省下 4 億美元的充電網絡建設費用。
在充電基礎設施和充電标準的制定上,特斯拉的深謀遠慮在此時體現的淋漓盡緻。至此,北美最大的三家汽車制造商,特斯拉、福特和通用汽車将在 2025 年實現充電接口的統一。
除了北美傳統三大巨頭的統一動作,美國造車新勢力在進軍中國市場方面也正在不遺餘力。這些新勢力将目标齊刷刷瞄準中國,無疑是中國市場釋放的巨大潛力。
這其中,包括 Fisker、Lucid 和 FF 都有布局。如 Lucid,6 月初有消息傳出,前集度汽車負責用戶發展與運營的副總裁朱江已經加入美國造車新勢力 Lucid,負責中國市場業務。
去年年底,Lucid 就開始在中國招聘人員,涉及數字信息化、硬件工程、法律、公共政策、物流管理、供應鏈、零售、充電等多個領域的 14 個崗位,崗位地址顯示爲上海。
無論是北美傳統巨頭還是新勢力頭部企業,全球動作和中國業務正以加速度的方式行進。
汽勢觀:
巨頭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有方向标意義,尤其在涉及技術方向、組織調整等大的動作,且全球車企在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全球化經驗,包括全球化的盈利性,仍遠遠大于中國車企。盡管發展的勢頭在中國,但要真正實現彎道超車,還須一番寒徹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