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伊
爲什麽我說,MG MULAN 的野心,是打造全球暢銷車?
似乎如果 5 年前我們來聊這個話題,可能還是有些不切實際的。如今,時代變了,這個話題也已經有了更爲明确的支撐。
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 214 萬輛,同比增長 75.7%。如果這個勢頭持續,中國今年有望成爲全球第一出口大國。
要知道,這所代表的并不僅僅隻是出口數量形成的優勢,更代表着中國汽車的标準已經可以看齊甚至引領全球汽車市場的制造标準。畢竟,汽車工業是一個以規模化取勝的工業體系,而更大的工業規模,必然擁有更大的标準制定話語權。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
不久之前,就傳出德國著名汽車品牌奧迪,要收購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汽車電動化平台的消息。雖然到目前爲止,這個信息還未證實。但,如果結合我國作爲如今整體新能源市場引領者,以及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現實地位來看,這樣的消息已變得令人 " 無比信服 "。
畢竟,當下再來聊汽車技術,無論是新能源技術、智能駕駛輔助技術,乃至人機交互技術,任誰都無法忽視中國汽車品牌的存在了。
顯然,這就是 MG 品牌發力,使 MULAN 成爲一款全球暢銷車型的最大倚仗。
當然,這樣的目标并不隻靠整體市場的大趨勢實現,而是必須依靠自身的硬實力。這樣的實力當中,産品力一定爲先。同時,結合 MG 品牌在全球的布局、上汽乘用車所賦予其的體系實力,進行綜合考量,才是更立體、更全面、更細緻地讨論這個問題的正确方向。
産品力,目标定得更高
MG 如果希望 MULAN 将目标定在全球化這個高度之上,首先肯定是在産品力層面,打造一款真正技術領先的車型。
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對于 MULAN 這款車型而言,MG 的整體打造思路,似乎看起來并不新鮮,依然是我們能夠輕松理解的 " 好看、好開、實用、安全 "。
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在于,這些看似簡單的描述,需要面向的是全球消費者,需要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對一款車共同的期待。
于是,在這些大标簽之下,MG 對 MULAN 所做的努力細緻得多。
比如,MG 爲 MULAN 營造更靈動、更具力量感的整體設計語言。這些設計理念,看似與以往的産品設計描述差别不大。
但如果你真的深入理解就會發現不論是車身的線條、車頂的大面積天窗,乃至車尾镂空雙幅氣動懸浮尾翼等設計,都已經是突破了舊時代的整體設計語言與思維。底層邏輯沒有變,但整體的細節與表現手法,則早已來到了新能源時代。
這,顯然是 MG,乃至上汽乘用車在新能源領域超過 20 多年積累沉澱,爲 MULAN 賦能的優勢。
改變不止如此,更重要的是 MULAN 在車輛電動性能以及運動駕控表現領域,所表現出的整體實力。
比如,MULAN 全系标配的五連杆獨立後懸架,使得車輛在舒适性和操控性方面皆優于該級别主流配置的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
比如,上汽獨創的 LBS 躺式電芯搭配純電平台短前懸的高效布局,用 4287mm 的緊湊車長,造就了 2705mm 的越級軸距。更重要的是,這套高效的布局,能夠更好地平衡電動車電池壓縮空間所産生的矛盾,從而挖掘出足以媲美中級車的寬闊乘坐、使用空間。
再比如,依靠上汽 " 零燃科技 " 加持下的上汽 " 魔方電池 ",MULAN 輕松地通過了動力電池更爲嚴苛的 " 雙針刺實驗 ";使用更嚴選的環保材料打造歐标呵護内艙,則讓 MULAN 滿足了歐盟 REACH 有害物控制法規,讓甲醛含量低于國家标準 6 倍。
顯然,就目前而言,不斷将這些技術指标的标定值推向一個更高峰,是每個新造車廠牌、老造車集團都極力想要更進一步實現的目标。因而,我們看到依靠着這些技術成果,MULAN 在實際的細分市場中,可以有足夠的底氣直面同樣身處于此的,完全由德國研發的大衆 ID.3,更顯優勢。
ID.3 并不隻是 MULAN 唯一的參照物。它要做的,首先是做好自身,将所有的産品維度盡可能變得更強,從而能夠憑借出色的産品力,去追趕、超越所有同台競争的産品,并在全球市場内,赢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全球化,讓産品走得更遠
有了足夠參與競争,并取得領先的産品力,MULAN 就有了實現全球暢銷車型這一目标的最重要基礎。同樣重要的是,重量級的産品,首先是能夠賦能品牌的。其實,在 MULAN 之前,一直專注打造技術的 MG,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于海外市場渠道的鋪設與打造。
在今年上半年的汽車出口浪潮中,上汽集團無疑是最搶眼的一家整車制造企業。其旗下的多個品牌累計向海外出口了超過 53 萬輛汽車産品,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就是 MG。
MG 品牌在今年上半年,累計出口了 37 萬輛車,同比增長 40%,更是占到了上汽總出口量的一大半。更亮眼的是,在與競争對手的比拼中,旗下的重量級産品—— MULAN,在銷售表現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據全球權威的汽車行業信息咨詢機構 JATO 發布數據顯示,上汽 MG 旗下純電動車型 MG MULAN(海外車型名:MG4 EV)在歐洲屢傳捷報。2023 年 1-5 月在英國電動汽車市場獲得細分市場銷量冠軍,同期英國總銷量超越大衆 ID.3、特斯拉 Model 3 等車型;在新能源滲透率快速提升的西班牙市場,MG MULAN 是今年 1-5 月銷量最高的電動兩廂車;在整個歐洲市場,MG MULAN 2023 年 1-5 月蟬聯中國電車歐洲銷冠。
對于 MG,對于 MULAN 而言,這樣的出口數據,以及市場表現已經與我們認知中的傳統中國貨以價格換取市場,以數量抵消質量的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已然升級成真正依靠強大的産品力,去赢取屬于自己的市場與口碑。
比如,在上文聊到的産品力之外,面對歐洲市場對安全的獨有标準,MULAN 實現了歐洲安全五星的評級,打造出了一款真正好看、好開、且十分安全的産品。而依托這樣的産品力,在價格上,MG 還真正實現了合理的定價機制。
比如,MG MULAN(海外車型名:MG4 EV)在英國售價折合約 25 萬元人民币,幾乎是國内的一倍。而相較于國内的補貼升級,則使得國内消費者購車的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實現以比海外更低的價格,獲得全球同品質産品。
這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福利。而在更高的品牌層面,乃至整個産業層面來看,這種依據不同市場的現實情況,靈活定價,而非僅僅以低價去赢得市場的整體銷售策略是一種含金量很高的智慧。
這種定價體系的出現,一方面體現出 MG 對于 MULAN 産品品質有了足夠的信心;另一方面,則表明在技術的支撐下,中國品牌已經敢于在價格之外,與全球汽車品牌打響全新的市場争奪戰。
體系力,規模帶來良性循環
除了對于技術的自信,以及放棄以價格換取市場的傳統打法之外,如今 MG 和 MULAN 還面臨一個全新的問題,那就是新舊能源汽車産品的競争已經進入了 2.0 時代,售價開始呈現交叉覆蓋的局面。
以往,電動車的制造,受限于電池包的售價、各種科技配置堆料所産生的成本,以及想走高端路線則必須高定價等各種因素制約。這與經濟型車的售價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天然差異的(小、微型電動車除外)。而這樣的天然鴻溝,顯然對于電動車想要獲取更大市場份額,有非常大的影響。
在此背景之下,油電同價的話題,開始被真正關注。
衆所周知,汽車是一個靠規模效應取勝的産業。對于依然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的小廠牌、新廠牌而言,想要實現油電同價,其實就意味着自身要承受更多的損失,即便硬着頭皮去頂,也不可持久。
在這一點上,MULAN 卻擁有天然的優勢。僅僅從上汽乘用車的體系角度來看。這樣一個龐大的,超過百萬級生産能力的巨無霸企業,能夠爲 MG,包括 MULAN 車型,帶來絕大部分的核心自研能力,以及強大的供應商體系支持。
比如,在近些年的上汽體系中,不斷投入研發的,就包括了電池包的技術、電池的技術、芯片的技術、跨域融合的技術、高精地圖的技術,甚至燈光的技術。這些技術的自研,首先要滿足的,就是上汽旗下産品的搭載與使用。
與此同時,在外部供應商層面,更大的采購量,除了能夠帶來更低的成本之外,也能夠保證以更穩定的質量标準獲得零部件。這些好處,最終都能夠體現在用戶買車的價格上,以及車輛日常使用的品質上。
最終,體系力助力 MULAN 在全球市場的競争中,赢得更大的優勢,并爲産品持續注入活力。
這幾乎是所有造車企業渴望獲得的優勢,但并非誰都能有這樣的規模效應去支撐理想。
結尾
依靠足夠強的多維度産品力,全球化銷售體系的不斷成熟,以及背後強大的規模效應支撐,MULAN 在成爲全球暢銷車的路上,已經跨越了許多障礙。
而如今,MG 爲了讓更多消費者能夠開上 MULAN 這款好車,官方更是推出了 2.4 萬元的現金钜惠。限時提供 11.58 萬元起步的銷售價格,下單更可獲得萬元的權益禮包。
整體而言,這種壓倒性的産品優勢與價格優勢,将真正攪動以往内燃機車依然占據主流的 10 萬 + 價格區間細分市場,并讓 MULAN 最終成爲改變市場格局與形态的一條活力十足的鲶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