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判 2023 年養老金上漲幅度将進一步下滑。2022 年上漲 4%,已創 18 年來的曆史新低,2023 年的漲幅可能會下滑至 3.5% 左右。漲幅縮小的預判,一錘定音!
養老金上漲的幅度減少,但是物價指數卻不斷上漲。CPI 指數(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 2.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 7.0%,非食品價格上漲 1.1%。有些月份的食品價格漲幅高達 12%。
所以,退休人員感到焦慮,養老金上漲幅度低食品價格上漲的幅度,生活質量必将下降。
養老金是大多數退休人員的唯一收入來源。偏遠地方和傳統國企的退休工人,尤其是當年下崗、買斷、内退的工人,幾乎沒什麼積蓄。很多人的父母都是老國企的下崗工人,一輩子的積蓄隻有幾萬元,還不如城市白領的月薪高呢。
如果養老金上漲的幅度跑不赢物價上漲的幅度,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必然是下降的。如果養老金不能滿足日常生活支出,打工人就會對繳納社保失去信心。在 2013 年的政府報告中就說過:我國當時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 3 億多人中就有 3800 萬人中斷繳保險。
所以,有些低收入的退休工人提出:既然 2023 年養老金要上漲,既然漲幅要縮小,那麼,能不能考慮高齡退休工人的辛酸,給 40 年工齡的人漲 12% 呢?讓他們的養老金漲幅超過物價指數(12%)的漲幅呢?
一些所謂的社保專家率先提出了反對意見:
一是養老金上調機制已經向低收入群體傾斜了。在定額上漲部分,比如定額上漲 60 元,對 1000 元養老金來說是上漲了 6%,對 6000 元養老金來說是上漲了 1%。
二是給 40 年工齡的退休工人漲 12%,違反了養老金的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激勵機制。退休工人以前沒有繳納這麼多社保,憑什麼多漲 12%?
三是按照給 40 年工齡的退休工人普調 12%,每年要多支出 6000 億元。養老金 2021 年的當期結餘才 3000 億元,根本兜不住這樣的漲幅。
四是對大城市的退休人員不公平。他們的養老金高是因為他們在職時繳費高,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憑什麼不給他們多漲呢?
其實,退休工人的呼籲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第一,尊重退休老工人的曆史貢獻。
社保是從 1992 年才開始建立的,以前的工齡叫作 " 視同繳費年限 "。40 年工齡退休工人都是在 1970-1980 年代參加過國企建設的。
第二,尊重退休老工人當年低工資的現實。
40 年工齡的退休工人在年輕時代都在一線勞動,勞動強度很大,工資收入很低,根本沒有多少積蓄。他們繳納社保低的原因是工資低,工資低的原因并非他們沒有能力,而是那個時代的無私奉獻。
第三,退休老工人沒有享受時代紅利。
大城市裡的企事業單位的人,養老金高是因為社保繳費基數高,也反證了他們在職時的工資福利高,普遍都有豐厚的積蓄,同時也享受到了大城市房地産升值的紅利。邊遠地區的退休工人基本沒有享受時代的紅利,比如,黑龍江鶴崗的房子都跌到幾萬元一套。所以,高收入群體應該給退休老工人讓利一些。
PS:社保專家和退休工人的兩種觀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有三個群體應該幫扶一下:下崗安置性、提前内退性、買斷工齡性的老工人。他們的下崗、失業、買斷、内退也是響應了當年的 " 号召 ",本質上也是做出了犧牲,難道不應該給他們一點溫暖嗎?
PS:如果贊同,請轉發給退休老人,希望有更多的關懷措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