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暴雨 夏蟲
最近,兩股深度影響中國人命運的詭異力量,正在交織成網:
一邊是,2024 年國考公務員的學曆門檻反常擡高,本碩博越發成爲基本要求,3.96 萬中留給大專生報考崗位僅剩 56 個。
另一邊,近年來大批中職院紛紛倒閉,高中擴招潮此起彼伏,孩子們上高中的希望越來越大;
一手擴招,一手篩選,中國的孩子們,正在無法抗拒地走向同一條道路:
擁抱學曆。
這确實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國家公務員的招考門檻,逆勢上調了。
就在前幾天,2024 年國考錄取計劃出爐,一開始大家還喜氣洋洋,奔走相告:
國考又擴招了,要招 3.96 萬人!比去年足足增加 6.7%。
别看這個比例還挺小,拉長時間來看,2024 年的招錄人數,已經比起五年前的 2.41 萬人大漲超 6 成。
再一細看各地的招考人數,廣東甚至擴招近 500 人,還有海南擴招 70%,江西、青海擴招 28%,西藏擴招 26%......
圖源:華圖教育
大擴招之下,能拿到鐵飯碗的希望之光越來越閃耀,據說考生中今年最中聽也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 " 希望你成爲 3.96 萬分之一 "。
門檻,似乎越來越低了。
但另一組數據,又讓真相又來得格外殘忍——
國考是擴招了,但是學曆門檻也随之壘高。
有媒體統計後發現,大專生能報的崗位從去年的 162 個下降至今年的 56 個,降幅爲 65%。
不知道去年寒窗苦讀,悶頭刷題的大專生,今年會不會哭暈在課桌上。
逆勢上揚的,則是一衆高學曆崗位的數量。
比如,要求碩士以上的崗位從 1232 個增加到 2046,增幅高達 66%;
要求博士的崗位則從去年的 10 個上升至 24 個,增幅高達 140%,直接翻倍。
這個擴招比例,比研究生擴招人數來得更猛。要知道,2022 年全國共招收碩博士研究生 124.25 萬人,比上年增長 5.61%,甚至夠不上國考碩士崗位增幅的零頭。
更讓人訝異的是,這兩年的大趨勢,明明是 " 去唯學曆化 " ——
2020 年 10 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 " 唯名校 "" 唯學曆 " 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爲導向、以崗位需求爲目标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 " 高消費 " 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022 年 5 月 1 日,新《職業教育法》要求,用人單位不得設置妨礙職業學校畢業生平等就業、公平競争的報考、錄用、聘用條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在招錄、招聘技術技能崗位人員時,應當明确技術技能要求,将技術技能水平作爲錄用、聘用的重要條件。
不管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國有企業,背上的重要責任分明是帶頭破除 " 唯學曆 " 的用人導向。
這是怎麽回事?不斷擴大的碩博士畢業生人數,或許是一個推動力。
今年 3 月,北京碩博士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的熱搜沖上微博,16 萬的應屆碩博士大軍,已經碾壓 13 萬的本科大軍。
事實上," 卷 " 是有慣性的。早在 2020 年,北京碩博研究生招生數就首次超過本科生,多招了 79 人;2021 年,碩博研究生的招生進一步擴大,比本科生多錄取了 2337 人;2022 年,多招人數增加至 6200 人。
當高層次就業人才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多,爲這群人提供出路,也便成了當務之急。
留給大專生的上升通道越來越窄了。
看到國考新聞的那一刻,我終于理解了,爲什麽家長打死也要卷孩子上普通高中 - 上全日制大學了。
而且國家似乎也做了一些制度性的安排。
當不少人還停留在 " 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 的刻闆印象中,一些變化已經發生:
多地高中都悄悄擴招了!讀高中正變得越來越容易。
一直被稱爲 " 學校荒漠 ",以 " 拼命建學校 " 出名的深圳,率先傳來好消息:
2023 年,深圳全市學校安排普高招生計劃 8.9 萬人,其中公辦普高招生計劃 6.5 萬人。比 2019 年足足增加了超 3 萬人。
這四年持續走高的普通高中錄取率,讓不少 " 深漂 " 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 廣漂 " 也沒被落下,今年廣州多所高中招生計劃增加,其中不乏名校。公辦高中招生比去年增加 2533 個,民辦高中招生增加 3887 個,中外合作項目招生增加 1065 個 ……
如果普高計劃能夠全部完成的話,約有 64% 填報普高志願的考生有望進入普高學習。廣州今年普高升學率也是近五年最高!
南京更絕,今年南京普高招生總計劃增加 2000 多人,并有多所學校 " 一校兩址 " 招生,就是考生可以填報同一所學校的兩個校區,增加錄取機會。東方不亮西方亮嘛。
當然,北京的孩子是最幸運的,因爲北京有着全國一騎絕塵的普高錄取率,上高中的機會是最大的。
在多地還在琢磨 "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規模大體相當 " 的 " 大體相當 " 是什麽比例時,北京東城區、朝陽區、昌平區、經開區、懷柔區、密雲區等都跑出了超 90% 的普高錄取率;競争激烈的海澱區普高錄取率也在 80%-90% 之間。
這麽多高中 " 明目張膽 " 搞擴招,究竟嗅到了什麽信号?
原來,2022 年,職業教育法迎來了 25 年來首次 " 大修 ",删掉了原法中 " 分流 " 的規定。
2023 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重磅文件《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了普通高中内涵建設行動,包括 " 新建一批 "" 幫扶一批 "" 提升一批 "" 擴容一批 "。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田祖蔭說:" 普通高中内涵建設行動,主要解決普通高中多樣發展不充分、部分縣中水平不高以及群衆職普分流焦慮問題。"
職普分流焦慮,來源于民間傳說的 " 一半孩子上高中,一半孩子上職校 "。
其實真實情況沒那麽誇張。
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和國家統計局官網的數據,從 2016 年 -2020 年,普職招生比其實一直穩定在 0.58 左右。
這幾年,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更是一年比一年高:2021 年,普職招生比擴張到 6.5 ∶ 3.5,2022 年,普職比達到了 6.6:3.4,向 7:3 發展的勢頭非常強勁。
這意味着,"50% 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 早已淪爲曆史,未來 70% 的孩子都能上普通高中。
另一邊,中職院校迎來了一波關停優化潮。
2013~2022 年,中職學校數量持續下滑,十年累計減少 3039 所,招生累計減少 249 萬人。
爲了鼓勵中職發展,國家也花了不少力氣,不斷地打通其未來的教育出路。2022 年 5 月 1 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到," 打通中職學校升學的通道,讓中職畢業的學生可以繼續考專科、本科、甚至一直讀到研究生 "。
雖然最新的國家政策,讓普高和中職都能殊途同歸,但隻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有些骨感。
而且與高考複讀班盛行不同,在中考階段,很少有學校提供複讀班。
進入中職的孩子,身上有一種 " 棄兒 " 的氣質,他們是被普通高中放棄了,是被家長 " 望子成龍 " 的期待放棄了,甚至進入中職後也開始自我放棄了,麻木地開始擺爛的人生。
" 上課一直睡覺,叫醒又趴下去 …… 無限循環。" 一位中職老師在社交媒體吐槽。
不是在睡覺,就是低着頭偷玩手機。雖然大多數中職要求上課上交手機,但搞備用機他們駕熟就輕,最誇張的甚至有 8 台備用機 ……
叫不醒裝睡的學生,學校認爲是老師課堂管控不力,不僅要被通報批評,甚至要對老師罰款。有網友曬出班上 10 個左右學生睡覺被罰款 50 元。
" 負責任的老師都是邊流淚邊上課,結果還遭(學生)反感。" 一位網友說。一些中職就像 " 大染缸 ",受歡迎的中職老師往往是和學生一起擺爛、一起扯皮打遊戲。
中職的小環境之差,以至于辛苦備課的老師在日複一日的教書中,也逐漸沒了心情," 重點是想講,講不下去 "。劣币驅逐良币之風,一時蔚然。
這也直接導緻,越來越多中職生在懵懂之下進了學校,卻有相當一部分沒能畢業。
2017 年,中職招生 582 萬人,畢業 484 萬人;2018 年,中職招生 557 萬人,畢業 373 萬人;2019 年,中職招生 600 萬人,畢業 399 萬人。
這意味着,過去幾年間,中途辍學的中職生們,從百萬規模迅速翻倍到 200 萬,平均每 3 個人考入中職,就有 1 人未能完成學業。而職校生們,願意進工廠的也越來越少,這顯然與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這些年,不少教育界人士都在呼籲,不要剝奪另一半孩子上高中考大學的機會,不把青少年命運分層的年齡提前到 18 歲以前。
所幸,念念不忘,終有反響。
從長遠來看,公務員學曆門檻隻會越來越高,職校生進體制會越來越難。
爲什麽?
因爲随着未來新生兒量級的逐漸下跌,像韓國和中國台灣省那種 "0 分也可以上大學 " 的場景,大概率會在此地上演。
畢竟,隻要學生足夠少,屆時别說高中了,大學都能随便上!
在台灣高校林立,學生稀疏的大背景下,分數已經低到不可思議:
2006 年,台灣考生每科隻需考到 15 分就可以上大學;
2007 年這個紀錄被打破,4 科加起來隻需 18 分;
2008 年更誇張,總分 7 分就能當大學生了。
當時台灣年輕人默認的共識就是," 二十年前慶升學,辦桌請客放煙火。二十年後上大學,繳費把妹等張紙。"
底線,被越踩越低。現在的台灣,别說 7 分了,就連 0 分都沒壓力上大學。
現在輪到學校 " 搶學生 " 了。部分高校爲了招生,甚至搞出了住宿免費、iPad 免抽直接送、筆記本計算機免費送等 " 三選一 " 大酬賓活動。
今年,全台高校申請入學缺額達 1.6 萬多人,創近 5 年新高。連台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等這些知名公立高校缺額都超百人,更别提那些私校了。
這些年,當我們的幼兒園剛剛開始迎來關停優化潮,大陸那頭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已經挨個倒了個遍,中小學 " 一人畢業生 " 的新聞層出不窮,屢見不鮮。
壓力傳導之下,這兩年台灣的新主題,是高校倒閉潮。去年 6 月,南投南開科技大學、宜蘭蘭陽技術學院、台南台灣首府大學 3 所私立大學傳出即将停辦的消息。僅僅 3 年時間,台灣已有 11 所私校消失。
機構的預測,未來幾年間,台灣省至少迎來 40 所大學關門,以及超過 6000 名教師失業。
他們的今天,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從 2021 年開始,中國的新生兒和高考報名人數就出現了 " 死亡交叉 ";到去年,全國新生兒繼續下滑至 956 萬,高考報名人數卻沖到 1193 萬,差值去到了 237 萬。
按現有大學承載能力,即使這些孩子們全部都讀完高中報名大學,那也不夠學校招的。
若按照現在這個漏鬥式的升學機制,一路過關斬将成爲大學生的人數,則更爲慘淡——
假設以平均 96% 的初中教育完成率,956 萬新生兒有 918 萬成爲初三生;
這 918 萬初三生迎接 6:4 開的普職分流,篩選得出 550 萬高中生;
按 21 年全國高考錄取率 41.63% 的比例推算,那麽最終隻有 224 萬大學生能考上本科。
" 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曆史的進程 "。早生幾年孩子和晚生幾年孩子,境況必然一個天一個地。
當然,考上高中是一個坎,考上大學又是一個坎,東亞孩子們要找工作,則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事情了,如果要更形象地比喻,那就是一座大山。
學曆無限通貨膨脹之下,好的工作可不會憑空大量出現。在台灣,讀書躺平,就業内卷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早在幾年前就有台北招聘清潔工,錄取的 293 人中,4 成都是大學生的新聞了。到今年,唯一的變化就是:面對 4.3 萬新台币(折合人民币近 1 萬)的工資,争做清潔工的大學生,開始升級到碩士了。
一衆台灣網友感慨萬千," 早知道就不用讀那麽高!"
說到底,進中職還是進高中,讀大專還是讀大學,這些都是表面文憑。
東亞競争的本質,是 " 排他性教育 ",根子在于能否超越其他人,最終獲得一份好的工作和體面的薪資。
不相信僥幸的東亞祖師爺韓國,則早早就爲雞娃家長們指了一條明路:雞娃,不如雞自己。
這些走過了 " 少子化 - 招生困難 - 高校倒閉潮 - 财政困難學費上漲 " 的韓國家長們,早就明白除非奇迹發生,在現在這個社會,都難以靠讀書實現階層躍升。
這也是韓國流行的 " 湯匙階層社會理論 ":出身是金湯匙還是泥湯匙,決定着日後的生活機會和社會地位。
在國内,已經有大批家長先行一步,早早放棄了雞娃的打算,人到中年也要把自己 " 卷成麻花 "。
一大批中産精英們,爲了讓孩子未來能夠以香港身份輕松升學,正在奔赴香港,甚至不惜中年讀研。
個中訣竅在于,隻要家長獲得香港高校錄取,就可以申請學生簽證,辦理香港居民身份證。等畢業後,就能獲得兩年的 IANG 簽證,再續簽身份證,最後通過工作簽證繼續續簽。
如此操作幾輪,隻要滿七年就能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至此,其未成年子女就能通過申請受養人簽證完成随遷。
饒是這般複雜的迂回戰術,也有無數家庭在身體力行。一位負責留學咨詢的中介就披露道,這兩年來咨詢的家庭越來越多,甚至近萬。一位正在讀研的家長爲孩子暢想的未來是," 有房,有深戶,有香港身份,有中上顔值,還有碩博父母 "。
漏洞永遠都有,隻看誰能付得起鑽空子的成本。
而大多數渾然不覺,還在爲孩子能上高中而開心的家長們,沒有意識到同齡人已經在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資本,瘋狂轉化爲下一代的升學優勢。
在某熱門社交平台上,有孩子就如實記錄了瘋狂自雞的爸媽:
退休的爸爸拿着比孩子工資還高的退休金瘋狂趕項目,高學曆的媽媽啃書,準備晉升正高級别。這讓她感到心情複雜。
而清醒的評論則一語道破:" 時代的紅利導緻下一代再努力,勞務收入也抵不上上一代的資産升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