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是象科動物中一個已滅絕的類屬,根據考古研究,最後一批猛犸象于公元前 1670 年左右滅絕。不過就在近日,一家澳洲人造肉公司卻向公衆展示了一顆他們最新研發出來的猛犸肉丸……
據悉,這顆近日在荷蘭國家科學博物館展示的特殊肉丸,是由澳大利亞一家初創人造肉企業 Vow 開發的。該公司使用滅絕已久的猛犸象 DNA,經細胞培育制作出了這顆體積大小略小于排球的猛犸肉丸。該公司表示,此舉是爲了引發公衆對人造肉這一高科技美食的讨論。
鑒于眼下距離西方 4 月 1 日的愚人節僅有幾天,Vow 創始人 Tim Noakesmith 在展示該成果時,也略帶調侃性質地稱," 這不是愚人節玩笑,而是一項真正的創新。"
人造肉也被稱爲培養肉或細胞肉,是實驗室裏從動物細胞中培育出來的肉,無需殺死牲畜就能制作生産。一些公司已經成功制作了人造牛肉、豬肉、雞肉甚至魚。但是,目前商用的還很少。人造肉的倡導者表示,這項技術的發展不僅對動物更好,對環境也更好。
猛犸肉是如何做出來的?
Tim Noakesmith 表示,Vow 公司使用了猛犸象的公開基因序列,并用其 " 近親 " 非洲象的遺傳數據填充了缺失的部分,最終将其植入了綿羊的細胞中。在實驗室條件合适的情況下,這些細胞會不斷繁殖,直到有足夠的體量制作成肉丸。
這枚在阿姆斯特丹展出的巨型肉丸目前僅用于展示,它也是迄今獨一無二的,甚至連它的創造者都沒有品嘗過,也沒有計劃投入商業生産。當它被慢烤時,聞起來很香。
Noakesmith 指出," 在場的人都表示,這種香味與鳄魚肉的香味很像。想想從 4000 年前滅絕的動物身上提取的蛋白質,會賦予它一種完全獨特的新香氣,這是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聞到過的味道,真是太迷人了。
Vow 公司首席科學官 James Ryall 則對此解釋稱,肌紅蛋白是賦予肉類色澤和味道的關鍵成分。
Ryall 表示,這顆肉丸目前還不能食用——這裏面的蛋白質已經有 4000 年的曆史了,在這個産品被推向市場前,必須要進行嚴格的測試。
人造肉技術的另類宣傳
目前,全世界各地有 100 多家公司正在開發各種人造肉産品,其中許多是像 Vow 這樣的初創公司。專家表示,如果這項技術被廣泛采用,未來将大大減少全球肉類生産對環境的影響。目前,全球有數十億英畝土地被用于農業。
不過,眼下還不要指望這項技術很快就會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到目前爲止,新加坡是唯一一個批準食用細胞肉的國家。Vow 公司希望今年晚些時候能在那裏銷售其第一個商用産品——栽培出的日本鹌鹑肉。
對于此次對外展示出猛犸肉的創意,Noakesmith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我們想讓人們對未來的食物感興奮,因爲未來的食物可能與我們以前的截然不同。有些東西比我們現在吃的肉更獨特、更好,我們認爲猛犸象會成爲一個話題,讓人們對這個新的未來感到興奮…… "
Noakesmith 補充稱," 猛犸象傳統上也是失落的象征。我們現在知道其滅絕于氣候變化。因此,我們想做的是,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創造出一些東西,讓它來象征更令人興奮的未來,這不僅對我們更好,對地球也更好。"
非營利組織 " 好食物研究所 " ( Good Food Institute ) 的科學技術經理 Seren Kell 也表示," 他希望這個項目能開啓新的話題——讓更多人讨論人造肉在生産更可持續食品方面的非凡潛力,減少我們現有糧食系統對氣候的影響,并騰出土地,用于集約化程度較低的耕作方式。"
Kell 指出,這個擁有非常規基因來源的猛犸象項目,是新興肉類養殖領域的一個創新,畢竟,以往該領域通常側重于培養傳統牲畜的替代肉,例如牛、豬和其他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