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年,IBM 推出個人計算機,用戶需要通過 DOS 系統,輸入繁複的命令與計算機對話。那是計算機的 " 命令行時代 "。
1985 年,Windows 1.0 的誕生,帶來了革命性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直觀地點擊、拖拽,釋放了人與計算機交互的自由度。而這個曆史性的轉變,讓計算機真正走入千家萬戶。
如今,這段曆史再一次重演了。從 2023 年到 2024 年,AI 生産力工具正在經曆相似的革命。
2023 年,ChatGPT 橫空出世,用戶與 AI 對話的方式,強化了 AI 的 " 類人感 ",讓人與 AI 在交談中相互啓發、無限延展,也讓 chatbot 的範式快速在市面上鋪開,一時之間,幾乎所有 AI 應用都在沿用這一模式。但多輪次的線性的對話,未必适合創作場景。一些創作類産品,例如 OpenAI 的 Canvas 引入了文檔編輯面闆,WPS AI、AiPPT 則是保留了傳統的文檔形式,似乎又回到了互聯網産品的舊範式之中。
直到 11 月 12 日,百度文庫與百度網盤推出的 " 自由畫布 " 給出了一個 AI 生産力工具的新解答。在這個全新的交互範式中,用戶可以通過 " 一拖一圈 " 将多格式、全模态的文件自由組織,而畫布本身則化身爲理解全局的智能助手,與用戶共同進行創作。這種突破性的交互方式,讓 AI 從單純的對話者轉變爲真正的共創者。
如果說,ChatGPT 以對話方式讓用戶輸入 prompt,一如 DOS 時代用戶輸入命令;那麽,畫布式交互則像是 AI 時代的 Windows,用戶可以自由拖拽、框選内容,讓創作回歸直觀與自然。
從用戶反饋來看,自由畫布首日就獲得了 20 萬用戶預約的熱度,也從側面印證了市場對這種創新解決方案的渴望。
以史爲鏡,當 AI 工具從 " 命令行 " 進化到 " 圖形界面 ",或許真正的 AI 原生應用時代才剛剛開始。
AI 生産力工具的破局:工具孤島、流程斷裂與學習門檻
當我們滿懷期待地打開各類 AI 生産力工具,現實卻總是不盡如人意:用 AI 制作視頻需要經過多道處理,并像抽盲盒一樣反複嘗試,用 AI 寫作也需要不斷調試,采用不同的 AI 寫不同類型的内容,最火爆的業務還得是 AI 教學,這也折射出當前的 AI 工具依然是一種 " 高門檻生産力 "。
鼓吹技術已經讓人們逐漸麻木,如何在産品層面,讓更多的用戶用上、提升效率才是關鍵。
擺在用戶面前的,首先是 AI 創作工具的孤島。如今的市場上充斥着大量功能單一的垂類應用,用戶不得不在多個工具間來回切換,能做 PPT 的工具往往無法進行文字優化,專注文本處理的又難以處理圖片,就連 AI 消除都可以單獨形成一個産品。
從人的創作過程來看,原本從素材收集、内容生産到成果輸出,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鏈條。但工具孤島之下,創作流程斷裂,用戶無形中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和适應。
你以爲是 AI 在爲你打工,但現實卻是你得先明确、拆分自己的需求,并主動挑選适合的 AI 工具,多次調試再完成輸出,可能比自己做還累。
實際上,用戶需要 AI 參與創作的需求很簡單,一個能夠貫通全流程的智能工作空間:能搜索資料,能摘取素材,能整理素材和思路,能創作修改,能适配各類應用場景。和自動駕駛一樣,在所有人類作業環節,最理想的狀态都是端到端,讓 AI 直接把活幹了。
爲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具體到産品形态上,首先是要做出一款 All in One 的産品,解決工具細碎的問題,像人一樣先持續收集信息,再整體性地思考、創作。
All in One 不是簡單的功能堆砌,而是對人類認知方式的深度模拟和對現代工作需求的必然回應,是 AI 工具演進的内在邏輯和發展方向。
一方面,人類的思維方式本就是多模态的,我們在思考時自然地融合了語言、圖像、聲音等多種信息形式。All in One 模式自然就貼近了人腦的整體認知模式。
另一方面,這也解決了現代工作場景往往需要多種能力協同。工具切換帶來的時間和注意力成本不容忽視,而上下文的連續性對工作效率至關重要。
而自由畫布,正好是 All in One 的絕佳形态。
從 chatbot 到畫布,AI 的 All in One 進化
像人一樣持續收集信息,再進行整體創作,在 All in One 的模式下,無論是 chatbot 的交互方式,還是文檔式的 AI 潤色、續寫,顯然都不夠用了。前者,意味着 AI 與人的交流仍然是線性的多輪次的溝通;後者則仍然還是将 AI 變成 word 裏的一個功能插件。
那麽,究竟什麽樣的 AI 功能 / 産品才能夠解放用戶生産力?
百度文庫給出的答案是 " 自由 "。
這個"自由",不僅僅是界面形态的創新,對技術能力的全面包含,也是對創作本質的思考。
首先是技術層面的自由——多模态理解的突破。
在畫布中,文本、圖片、視頻等多種格式内容可以自由導入,AI 系統能自動理解不同模态内容間的關聯,實現了對傳統單一格式限制的突破。讓 AI 獲取像人一樣的全模态信息。
比如在研究報告撰寫場景中,用戶可以同時導入 PDF 文獻、網頁、會議記錄和相關圖片,AI 會自動分析這些異構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用戶快速構建知識網絡。
其次,則是在産品層面,自由畫布滿足了交互層面的自由。
不同于傳統文檔的線性排版,采用類似思維導圖的自由布局方式,用戶可以在對素材進行自由批注、圈選,任意選擇素材的重點和使用方式,同時可以并行處理多個創作任務,同時展開多個思維分支,生成多種類型的作品。
以小紅書博主的創作流程爲例,他們可以在畫布中同時準備多篇内容,将靈感、素材、文案并列展示,随時調整組合,突破了傳統對話式交互的單線程限制。
最終,在技術和交互自由之上,才能實現思維自由。
類似思維導圖的重要性,正是讓人的思維從文檔的線性輸出,轉向網狀思維,支持發散式創意探索。畫布的形式也是一樣的,突破了文檔的線性思維,也不受限于 chatbot 的線性思維,讓創作回歸人類思維本質,創作流程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創作步驟,随時調整、重組内容結構,實現真正的靈活創作。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創意工作者的桌面:他可以随手将網絡上的創意素材拖拽到畫布中,AI 助手會即時理解内容并提供創作建議,多個創意方向可以同時孵化。
這種多維度的 " 自由 " 正是畫布範式區别于其他 AI 工具的核心優勢。
它不隻是解決了工具層面的效率問題,更重要的是符合了創作的思維方式,将創作從線性的軌道上解放出來,回歸到更自然的網狀模式。
結尾
媒介技術學者麥克盧漢曾提到過,媒介本身具備着影響文化和社會的能力。文字時代通過書寫,培養了人類的 " 視覺線性思維 " 和個人化閱讀習慣;印刷時代則通過标準化文本,加速知識傳播,強化了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電子時代,又通過 " 地球村 " 打破了線性叙事,實現即時交互和多感官參與。
同樣地,chatbot 也好,畫布也好,作爲創作和信息的載體,也在影響着人們思維的方式。
在 chatbot 中,AI 是與你對話的個體,通過接收、理解用戶發出的信息進行生成,而在畫布的形态下,AI 成了與用戶共享視角的存在,這才是畫布這一形态帶來的價值。
當然,從目前已推出的自由畫布功能來看,想要釋放這一模式的潛力,還有很多空間。例如,目前,畫布主要可以隻能創作出長文、圖片體裁的作品,創作的自由度還可以繼續擴展;另一方面,自由畫布也面臨着,如何既兼容各式各樣的功能,又保持簡潔、避免繁瑣複雜。
不過,無論如何,自由畫布的出現,讓 AI 從對話者轉變爲共創者,從線性突破到多維,都是一次新鮮的嘗試。
随着 95 後、00 後成爲創作主力,誰能滿足這一代人對自由創作的渴望,誰就能在下一代生産力工具的競争中占得先機。畫布模式的出現,或許會對 AI 原生應用帶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