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雷科技 leitech
日前,在 Reality Labs 成立 10 周年之際,Meta 發布了一篇博客文章,并在末尾預告将推出有史以來的第一副 AR 眼鏡,這款産品會将現有的兩個空間計算的産品線(Quest 3 和雷朋 Meta 智能眼鏡)整合起來,形成 AI+AR 眼鏡的新形态産品。原文鏈接在此:https://about.fb.com/news/2024/04/celebrating-10-years-of-reality-labs/ 。
其實在蘋果 Vision Pro 發布之後,下一代通用計算平台之争就有了新的變化,如果說原來是 VR/ 元宇宙與 AR 之争,那現在就是 MR 和 AR 之争。
前者通過采用 VST(視覺透視)方案實現了對 VR 和 AR 的兼顧,走的是先構建空間體驗和生态,再尋求佩戴的輕量化;後者則是堅持 OST(光學透視)方案,走的是先确保日常佩戴體驗,再尋求更好的空間體驗和生态。
前者最好的代表當然還是 Vision Pro,後者的代表是一衆國産輕量化 AR 眼鏡。現在,Meta 相信,随着 AI 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到來,AI 加持下的 AR 眼鏡才是「天選之子(The Chosen One)」。
Meta 的 AR 眼鏡之路:先做好眼鏡本身
在嚴格意義上,Meta 的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 AR 眼鏡其實還沒亮相。
去年底,Meta CTO Andrew Bosworth 透露過這款代号「Orion」的 AR 眼鏡将于 2024 年亮相。到了今年初,更有媒體 Bussiness Insider 援引知情人士稱,Meta 将于今年 Connect 大會上展示一副「真正的」AR 眼鏡。
這也會是 Meta 的第三代智能眼鏡。
2021 年 9 月,Meta 和知名眼鏡品牌雷朋聯名發布第一代智能眼鏡;兩年後的 2023 年 10 月,Meta 又和雷朋聯名發布了第二代智能眼鏡。
第二代雷朋聯名智能眼鏡,圖 / Meta
縱觀 Meta 的兩代智能眼鏡,首先都是正常的時尚眼鏡,其次才是智能眼鏡。這是所有 AR 眼鏡都沒有做到的,過寬的鏡腿、仍舊稍重的佩戴以及有線連接的方式,始終讓這些 AR 眼鏡離出街、日常使用還有不小距離。
第一代雖然銷量慘淡,但到了第二代,Meta 大幅提升拾音質量和視頻拍攝質量,支持了 Instagram、Facebook 等平台的第一人稱視角直播,還引入 Meta AI ,通過語音指令支持絕大部分功能操作的實現。
圖 / Meta
随之而來的是,Meta 第二代智能眼鏡的熱度和銷量都遠超預期。
去年底,雷科技在 YouTube、X 等平台上就經常能看到相關的評測和體驗,同時根據 Meta 在财報會上的透露,二代智能眼鏡去年第四季度發貨量已經超過 30 萬副。爲此,鏡片生産商依視路陸遜梯卡(雷朋母公司)已經在尋求擴大生産。
而在引入 AI 之後,Meta 下一代智能眼鏡的計劃就是延續「先眼鏡」的策略,在新增支持 AR 顯示功能的同時,重點還是結合 Meta 最新的 AI 技術。
在産品正式發售之前,我們很難知道 Meta 的第三代智能眼鏡在 AR 方面會有多「真」,不過至少可以确定,盡管同時走了 MR 頭顯和 AR 眼鏡兩條路線,但在 AI 革命如火如荼的今天:
比起當下的「銷量支柱」Quest,Meta 更看重的還是 AI 加持下的 AR 眼鏡。
MR 不會消失,但 AI+AR 才是終局?
「随着這兩種技術路徑的融合,AR 眼鏡将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一周前,Meta Reality Labs(現實實驗室)在慶祝成立十周年的那篇文章中寫道。
Quest 3 的 MR 體驗可以讓用戶同時沉浸在物理世界和數字内容的協同交互之中,雷朋聯名 Meta 智能眼鏡則能讓用戶享受到 Meta AI 的實用性與娛樂性,但 Meta 認爲,在 AI 技術實現革命性突破之後,真正的 AR 眼鏡将融合兩種技術路徑,實現「兩全其美」的體驗。
「就像智能手機并沒有淘汰筆記本電腦或台式電腦一樣,AR 眼鏡也不會成爲混合現實耳機的終結。相反,我們看到的是構成未來結構的一系列設備。我們相信,我們現在擁有的智能眼鏡,在全面 AR 眼鏡化的道路上,将具有更廣泛的吸引力。」
Meta 眼鏡的 AR 化,圖 / Meta
Meta 當然不至于無的放矢,AI 技術如今的革命性突破,絕不隻是在自然語言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還包括在聲音、動态圖像等方面的理解。尤其是 AR 的核心就是空間視覺,不同于過往,今天的 AI 真正開始了認識和理解周圍的環境。
認識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礎。AR 的本質是基于物理世界融合數字内容,這也意味着除了 SLAM 空間定位技術,很重要的一點是同時理解物理世界和數字内容,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才能幫助用戶享受到「增強現實(AR)」的體驗。
除此之外,AI 算力的增長速度也遠遠超出了通用算力的增長速度,遠不隻是每兩年翻一番的規模,而 AI 在人機交互層面還有大量的潛力可以挖掘,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交互形态将 AR 體驗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這是谷歌、Meta、蘋果以及一衆 XR 公司過去沒有想到的一種可能。
12 年前,當谷歌創始人謝爾蓋 · 布林戴着谷歌眼鏡從高空上一躍而下,并将畫面傳回 Google I/O 2012 大會現場。
Google I/O 大會現場,圖 / 谷歌
但包括他在内,谷歌乃至整個業界,可能考慮到了 AR 眼鏡在隐私、處理器能效等方面的挑戰,卻很難能想到,一年前成立的「谷歌大腦」(谷歌深度學習部門)其實才是 AR 眼鏡的關鍵。
國産廠商加碼, AI+AR 成新版本的「答案」
首先需要說明,AI 技術在 AR 領域應用,早已有之,但就算再重視 AI 的 AR 公司,在最新一輪的生産式 AI 革命之後,也都要重新思考 AI 之于 AR 的價值和意義,重新梳理和設計 AI 在 AR 眼鏡中應用。
而不隻是手握 Llama 大模型的 Meta 意識到了這一點,包括 Rokid、雷鳥創新、李未可科技以及緻敬未來等國内廠商也意識到了 AI+AR 才是「版本答案」。
當然,就技術講技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做智能音箱出身的 Rokid,甚至早幾年就笃定了 AI+AR 的大方向,包括在 Rokid AR Studio 上采用單目攝像頭、依靠 AI 生成深度信息也是基于這個方向的一種「落地」。
單目方案,圖 / Rokid
包括 Rokid、雷鳥創新、李未可科技和緻敬未來,還都提到了 AI 在幫助用戶分析和理解環境信息上的巨大潛力。就像喬布斯在個人電腦早期将其比作爲「大腦的自行車」,AR 眼鏡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接近這個比喻。
吳德周創建的緻敬未來,就在 ARknovv A1 上推出了名爲「精靈球」智慧助手功能,通過整合語音和圖像兩類 AI 識别能力,讓設備能夠聽到用戶意圖、感知眼前畫面,來提供 AR 相冊、AR 導航以及現實大爆炸等功能。
圖 / ARknovv
誠然,「精靈球」也好,其他 AI 應用也罷,現在都還存在大量需要改進和重新設計的地方,但無疑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
而在今天,别看 AR 眼鏡廠商都在大談特談 AI,但實際大部分廠商都是淺嘗辄止。很多廠商隻是在眼鏡上接入了一個雲端的 GPT,再将文字輸入輸出改爲語音輸入輸出,并沒有将 AI 的能力深入底層,在應用、内容和場景體驗上帶來根本的改變。
這是現狀,也是挑戰,更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