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11 月 8 日訊(編輯 史正丞)美國當地時間周二(11 月 7 日)早晨,白宮官網發布國家安全顧問傑克 · 沙利文的聲明,宣布美國與北約盟友将一同暫停履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CFE Treaty)。
(來源:白宮)
沙利文宣布,美國将從 12 月 7 日起,暫停履行其與所有其他締約國之間涉及《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義務。
作爲這件事情的背景,據财聯社此前報道,俄羅斯外交部在其官網上發布聲明稱,俄羅斯已于當地時間 11 月 7 日零時正式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俄羅斯指責稱,美國推動北約擴大,導緻北約成員國公開規避該條約的限制,而芬蘭加入北約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意味着該條約已名存實亡。
在美國發聲的同時,北約也發布聲明稱,北約盟國打算在有必要時暫停《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實施。
(來源:北約)
沙利文表示,暫停履行條約的決定,是美國與北約盟國密切協商和協調後做出的,其中許多盟友也是該條約的締約國。與此同時,一系列非北約成員的締約國也支持暫停履約。
截至發稿,英國、德國、比荷盧聯盟(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加拿大、波蘭、保加利亞都在周二發表官方聲明宣布暫停參與該協議。其中德國外交部還特意強調,暫停并不代表着退出該協議,如果俄羅斯的行爲發生 " 根本性轉變 ",重新實施該協議仍是有可能的。
該協議早已 " 名存實亡 "
《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是柏林牆倒塌後,北約與華約組織就五類關鍵常規武器——坦克、裝甲車、火炮、直升機和戰鬥機設立限制,并銷毀多餘武器的關鍵協議。該協議标志着冷戰軍備競賽的結束,以及歐洲、乃至全球新安全框架的形成。
(1990 年各國領導人參與巴黎峰會并簽署《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來源:歐安組織)
事實上圍繞着該條約的矛盾,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埋下。由于華約在簽訂協議後不久就不複存在,所以各方在 1999 年簽署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修改協定》,以國家限額和領土限額取代了集團對集團的軍備規模限制。
雖然俄羅斯批準了該協議,但美國和北約盟友一直借着批準協議向俄羅斯提出其他要求,最終俄羅斯在 2007 年宣布暫停履行該協議。
俄羅斯外交部在周二的聲明中表示,俄羅斯終于毫無遺憾地告别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并完全相信這一決定是正确的。在該條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都将會被充分考慮。通過暫停參與協定,俄羅斯曾爲對話留下空間,但西方國家并未抓住這一機會,反而選擇以 " 反俄集團爲基礎 " 來構建其政策。
事實上過去幾年裏,多項關乎冷戰後秩序的重要條約先後出現 " 退約 " 的變數。
舉例而言,美國在 2018 年官宣啓動退出《中程導彈條約》的程序(2019 年退出),後續俄羅斯也宣布暫停履約。此後美國與俄羅斯還先後退出了《開放天空條約》,該條約允許締約國可按規定對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現在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僅剩的軍控協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已經處于 " 暫停履約 " 的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