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謝斯臨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國慶長假結束後,打工人又一次體驗了連上 7 天班的酸爽。
這難免喚起了不少人對 " 混合辦公 " 這種自由工作模式的渴望。這一最開始由于疫情管控原因,不得已之下采用的通勤形式,逐漸演變成一衆海外科技企業的主流辦公形态。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大廠均在其列。
而在國内,也有互聯網企業走入混合辦公的試驗田。10 月 10 日下午,去哪兒 COO(首席運營官)劉連春發布全員信,正式宣布去哪兒網開始探索居家辦公制度。成爲繼攜程之後,又一探索混合辦公的互聯網企業。
作爲此次混合辦公項目的負責人,劉連春在信中寫道:我們注意到一些國内外的優秀企業已經開始嘗試混合辦公模式,讓員工自主選擇辦公地點,在家裏、咖啡館,或者在海邊。這聽起來是個很棒的主意。現在開始探索,也許我們會發現,工作、生活、旅行可以是同一件事。
去哪兒因此決定開啓一段時間的分組試驗,用數據說話,讓員工們在不同的模式下,找到工作效率與生活幸福指數間的最大平衡。" 這是我們在探索一種适合去哪兒的更酷的工作方式上,邁出的第一步。"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外界一片羨慕。對于絕大部分打工人來說,混合辦公至少意味着每周有那麽幾天,可以避開長時間的通勤,在家中更舒适地開展工作。自由度和幸福度将得到提升。
但與打工人的期許相反,企業管理者還未完全認可這一辦公形态。除攜程、去哪兒等數家互聯網企業,以及部分外企、少量創業公司在實施這一制度之外,絕大部分公司仍在堅持讓員工趕往辦公室打卡上班。
那些第一批 " 吃螃蟹 " 的公司如今落地情況怎樣?
去哪兒的試驗
在劉連春發布公開信的兩天前,10 月 8 日下午,去哪兒員工倩怡收到了公司決定探索混合辦公制度的正式通知。這一通知厘定了此次混合辦公試驗的範圍、時長以及方法。
倩怡向時代财經透露,本次試驗将從 10 月 23 日正式開始,到 2024 年 6 月 30 日結束。除客服、商務等特殊崗位,及 4 月 22 日以後入職的新員工,其他所有員工均在覆蓋範圍之内。
爲探索最适合去哪兒的混合辦公形态,去哪兒決定将員工分成 A、B、C、D 四個試驗組,各占 25%。其中作爲對照的 A 組維持不變,居家天數爲 0;B 組周五居家辦公一天;C 組周三、周五居家辦公兩天;D 組周二、周三、周五居家辦公三天。爲保證公平,分組情況由抽簽決定。
劉連春在公開信中解釋了分組試驗的原因。其指出,去哪兒是一家靠數據說話、科學決策的公司,每周靈活辦公的天數,不應由管理層拍腦袋決定,也不應由其他公司經驗決定。去哪兒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試驗,讓員工在不同模式下,找到工作效率與生活幸福指數間的最大平衡。
倩怡幸運地抽中了 C 組,這意味着未來半年多,她每周有兩天可以不去公司打卡坐班。對于單程通勤時間超過 1 小時的倩怡來說,這一靈活的辦公制度無疑賦予了她更大的自由度。
"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日常早上 8 點半就必須起床的我,到了居家辦公的那兩天,就可以把鬧鍾調到 9 點 50 分了。"
除增加睡眠時間之外,節省出來的通勤時間也有望給倩怡帶來更健康的生活。此前因下班時間晚、通勤時間長而經常吃外賣的她,有了更多在家做飯的機會,吃得健康的同時,也爲生活增添了煙火氣。
同時,混合辦公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短途出行機會。在倩怡看來,周五不用去辦公室打卡的政策,可以幫助她短暫離開北京,一邊短途旅行一邊工作;也可以增加回到河北老家的頻次,與家中長輩團聚。
" 不過,混合辦公隻是調整了工作場地,但不代表休假。" 倩怡向時代财經指出。因此,如何在離開辦公室之後,繼續保持良好順暢的溝通,維持工作效率,也成爲混合辦公制度推行的關鍵。
在公開信中,劉連春指出,去哪兒爲混合辦公形式做好了包括技術系統、溝通軟件、協同辦公文檔、線上會議等多種支持。對于上述支持的具體形式、居家辦公管理制度情況等問題,去哪兒方面回應時代财經表示不便透露。
不過,據倩怡透露,公司并未設置打卡、監控等嚴苛的員工監視手段,更多的是通過待辦事項、對齊會議等軟性的方式把控員工工作進度。
" 如果居家也要盯很死的話,那不如不執行混合辦公。"
工作開始侵入生活
去哪兒的混合辦公試驗剛剛開始,仍無法評估其成效。但兩年前就開啓混合辦公探索的攜程,已經對外釋放了相關數據。
2022 年,攜程董事長梁建章曾利用攜程内部混合辦公的試驗數據,與斯坦福大學教授 Nicholas Bloom 聯合在海外經濟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混合辦公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該論文數據顯示,6 個月的試驗周期裏,每周兩天居家三天坐班的混合辦公形式,幫助攜程減少了 35% 的員工流失率。攜程因此具備更穩定的勞動力,培訓和招聘成本得到降低。
與此同時,混合辦公雖未對員工績效考評和晉升造成顯著影響,但獲得兩天居家辦公機會的程序員所編寫的代碼行數,要比那些未能獲得居家機會的程序員增加 8%,員工自評生産率提高 1.8%。以此來看,混合辦公也對生産效率提供少量積極的影響。
不過,這一辦公形态,也改變了員工每周的工作結構。上述論文指出,混合辦公減少了員工在家辦公時的工作時間,同時增加了其他工作日和周末的工作時間。員工也開始傾向于将那些本應在上班時間段完成的工作分散到了晚上和周末。
工作開始侵入生活,這也是外界對混合辦公模式弊端的質疑之一。
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的張啓對此深有同感。其向時代财經表示,他們公司采用的是居家辦公三周,去一周辦公室的混合辦公模式。張啓因此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工作累了就可以躺一躺,還能抽空出門錯峰健身。在保證産出的基礎上,他甚至還能換到另一個城市,邊旅行邊上班。
但壞處是,張啓發現自己居家辦公期間下班時間相對更晚,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這一方面是自控力原因,居家辦公期間,習慣邊看直播邊工作的張啓效率明顯降低。同時,這也是工作協同效率降低帶來的副作用。張啓發現,居家辦公期間會議的數量和時長都有明顯增加,工作時間因此拉長。
今年 4 月,攜程披露了混合辦公實施一年的調研數據。該數據同樣顯示,遠程辦公中溝通效率下降、溝通不暢是團隊重點關注的問題。爲解決這一問題,管理者會有意通過日會、周會等方式加強對員工工作進度的管理,這也間接導緻會議時長每天增加約 50 分鍾。
對此,攜程更多主管表示,将會更加積極地在每周一、周二、周四公司辦公時間内安排員工溝通、活動機會和對話通道。
混合辦公的推廣難題
2021 年,辦公家具公司 Steelcase 在調查大量企業樣本後發現,在中國有 83% 的員工期待采用混合辦公模式。
但與打工人美好的期許相反,絕大部分企業管理者還未認可這一辦公形态。哪怕在辦公氛圍更爲輕松自由的科技行業,大規模推行混合辦公制度的公司也隻有攜程和去哪兒兩家。
不過,考慮到攜程在 2015 年時就已經成爲去哪兒的最大股東,外界很難将去哪兒此次混合辦公制度的探索理解爲行業趨勢,它更像管理者梁建章個人意志的體現。這位熱愛人口學的互聯網大佬,曾多次公開表示,混合辦公的目的之一是讓 " 爸爸或者媽媽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或者做家務,男性可以分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實現家庭和事業的雙赢。"
在此之外,隻有外企,以及少量創業公司推行混合辦公制度。相反,嚴格考勤管理才是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企業的管理趨勢。年初,美團、百度等多家互聯網大廠都曾傳出過嚴抓考勤的消息,一改往日靈活打卡的自由與寬松。
在财經作家由曦看來,混合辦公難以大範圍推廣,存在一定的觀念問題。其向時代财經表示,中國企業的工作文化和習慣多數仍偏向傳統的辦公模式,混合辦公需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和組織文化,對企業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 更重要的是,很多企業主仍然持有傳統觀念,認爲員工必須到辦公室上班才能有效工作,對遠程辦公持保守态度。"
除此之外,混合辦公制度也面臨一定的管理難題。林超是一家 MCN 創業公司的老闆,2022 年的特殊情況讓他開始思考混合辦公的可能,并在去年 6 月正式開始探索,員工可根據自身需要,申請每周 1 到 3 天居家辦公。
林超向時代财經回憶表示,在試行之初,混合辦公運轉良好。但随着公司擴大,業務變得更加複雜,協同效率低下、居家不便于進度管理等問題開始暴露出來。爲保持順暢溝通,大量召開的線上會議拖慢了員工的工作效率,項目進度也經常不及預期,管理者和打工人都不好受。2023 年中,林超最終決定取消混合辦公的嘗試,回歸線下集中辦公。
事實上,類似的困境在攜程上也有出現。今年 5 月,随着旅遊業的複蘇,攜程開始傳出調整混合辦公制度的消息,部分團隊居家辦公天數從 2 天收縮爲 1 天,還有的部門直接取消居家辦公政策。
有攜程員工向時代财經表示,事實上混合辦公一直都很難落地,很多部門員工特别是業務崗位,從來都沒有機會享受這一政策。而随着業務暴漲,混合辦公調整也是情理之中,公司确實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來做好前中後端的服務保障措施,以提供更好的旅遊、出差環境。
在商業戰略專家潮成林看來,混合辦公的推廣受限于工作特性及行業要求。少數的可以由個人獨立完成的純技術崗位,例如 IT 程序開發等,可以适用于混合辦公。但那些需要大量協作的工種,推行混合辦公時必定面臨更多阻力。
" 集中辦公的優勢在于集中管理,集中解決問題,既要考量工作結果,也要管理工作過程。而混合辦公有其特殊性,與集中辦公的最大區别是,最重要考核的是工作内容即結果,而非工作過程,所以工作過程管理要退後。"
潮成林向時代财經指出,混合辦公與集中辦公的管理内容及形式完全不同,企業切勿用集中辦公的形式手段來管理、衡量混合辦公。如何幫助員工更順暢地實現工作協作,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及重視的。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倩怡、張啓、林超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