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前不久,一則令人憤怒的消息在全網熱傳。
辱罵……
毆打……
加上一些說不出口的惡劣行爲……
山西大同某學校那兩個才 9 歲的小學生,兩年來對同學的所作所爲,沒有任何人聽到後能保持平靜和無動于衷!
圖片截自法制日報微博
人人都想要作惡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但 9 歲的年齡,又讓這兩個加害者難以受到嚴懲。關于這個問題,現在很多讨論都聚焦在法律該如何修訂、這類行爲該如何懲治上。但法律往往隻能懲罰結果,而作爲一名做兒童和家庭研究的人,我最大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麽造就了這樣的惡?我們如何及時發現,怎麽做才能預防呢?
讓我們先從一些誤解說起。
加害者是缺乏性教育嗎?
很多人認爲兩個 9 歲孩子犯下的錯關乎性,他們就需要性教育,做好了性教育,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了。
但我并不如此 " 樂觀 ",因爲單純的性教育防止不了如此惡劣的行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性的正常好奇不可能導緻對他人長達兩年極端惡劣的花式淩辱。從兒童心理解釋孩子的行爲,從來不能停留在行爲,而要去看行爲後面的動機。
在我看來,這兩個孩子動機的惡劣程度比他們的行爲更甚更可怕。他們的行爲表面上是關于性,但那隻是表面而已。支撐這種行爲的是他們内心對強權的強烈渴望。他們想将他人踏在腳下,将支配他人視爲最高目标。如果說人性中有惡,那麽極端的惡就是操控他人、踐踏他人的權力欲。這種渴望會讓人喪失人性中所有的美好,包括羞恥感、同情心……
圖片來自:www.pixbay.com
加害者是天生的 " 壞蛋 " 嗎?
那麽,這兩個孩子如此惡劣的動機是天生的嗎?
當然,根據目前的信息,還無法做出定論,而且對于孩子,咱們更不能草率下結論。不過心理學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天生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他會天生缺乏對他人痛苦的感受力和愧疚感、負罪感,這樣的人不會在乎他人的痛苦,隻在乎是否達到自己的目标,而他們最高的目标就是控制他人,并以操控他人爲樂。
不過,天生人格障礙在人群中畢竟是少數,所以不能一發生這樣的問題就簡單歸爲孩子天生就是 " 壞種 ",歸爲人性中天生的惡。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麽難道這些事情都是必然發生的嗎?或者說,我們就無法阻止這種問題的發展嗎?當然不是。把一切歸爲人天性的惡,除了發洩一下情緒,對解決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爲這種想法推卸了教育和環境影響的責任。
這些因素
可能影響孩子
人性可以發展爲文明,也可以發展爲野蠻。文明和野蠻的區别關鍵在于信念。信奉不同的信念會導緻不同的行爲。而孩子的信念,都是在環境中形成的。
一方面,部分家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動辄打罵孩子,甚至還有些家長教訓孩子:" 甯願你成龍不讓你成熊,該打就會打,打壞了我們給治…… " 教育孩子時、平時生活中,也是髒話不離口。而部分不夠稱職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時對學生也往往會有類似的操作。
生活在這樣強權控制、暴力威脅的環境中,孩子會覺得拳頭大就是老大,自然渴望控制他人的渴望,并且不願受約束。
圖片來自:www.pixbay.com
當然,影響孩子的不隻是家庭和學校,還有整個環境。
蘇格蘭小說家歐文 · 威爾士擅長寫社會陰暗面,因 1993 年出版的《猜火車》而舉世聞名。他說,現在希望寫犯罪題材作品的作家隻需要訪問社交媒體,就會獲得無窮無盡的 " 陰郁 " 靈感。他自己就經常在浏覽社交媒體時找到靈感,因爲 " 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赤裸裸地展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 "。
我很多時候對社交媒體提不起什麽興趣,但爲了體驗它們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我特意用了一段時間去刷各種社交媒體以及短視頻平台。作爲一名成年人,在那段時間,我都很明顯地感覺到了太多消極的生理心理反應。對此,我感到很恐懼:對于一個小學生,當他能随意浏覽社交媒體而不受監管引導,人類最糟糕的東西都赤裸裸地展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還有點懵懂的孩子能堅持做一個文明人嗎?
總之,對校園霸淩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不管是父母、學校還是大衆,都不能隻在出現這種事情的時候才問一句,我們該怎麽辦,而要相互配合,形成一種連續性的預防機制。
那麽,具體該怎麽做呢?
别讓孩子成爲受害者
更别讓孩子成爲加害者
作爲家長,首先要知道在現代社會,孩子不該隻是父母的 " 财産 "。孩子也是未來的公民,教育孩子不傷害他人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對于嚴重傷害他人孩子的父母,法律應該讓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我多年做家庭教育咨詢的經驗,對一個成年人,沒有法律懲戒後果的家庭教育訓誡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爲了孩子不成爲被欺淩者,家長也要負起責任。不要以爲教育孩子就是給吃給喝,或者以爲教育孩子就隻是關注孩子的學習。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重在孩子基本能力和健康信念的培養,包括與人建立關系的能力、識别他人意圖的能力、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信獨立的能力、關于自我的信念、關于他人的信念、關于這個世界的信念等。
很多人提到預防孩子被霸淩,教孩子向父母或周圍的人求助是一個重要方法。但孩子要做到這點也需要具有前面提到的能力和信念,否則,孩子可能無法判斷自己到底遭遇的是什麽,也無法判斷什麽時候必須找老師和父母。
那些不培養孩子這些能力和信念的父母,或者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真的以爲隻教孩子一句:" 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 就能防止這種問題嗎?如果孩子終究打不過,會不會更覺得自己無能更不自信?如果孩子打赢了,會不會覺得原來真的隻有強者才爽?甚至,有可能孩子面對的根本不算霸淩,而隻是孩子之間正常的沖突,一味地 " 打回去 " 會進一步激化矛盾。
孩子以後要面對的是複雜的現實,需要複雜的應對能力。其實,父母給孩子想的對策,不管是忍讓、打回去還是告老師,沒有一條是所有情況通用的。比如,打回去在有的時候是最優解,但在很多時候隻是最後的選擇。孩子需要知道的不隻是打回去,還有什麽時候什麽情況應該打回去。真正面對問題的是孩子,他們是否能很好應對,不取決于父母教了孩子什麽對策,而取決于孩子已有的綜合能力。
孩子出現這些情況
家長要注意
霸淩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有的時候孩子不敢或不願跟家裏說,家長需要了解該如何從細節處發現端倪。比如,壓力下孩子會有生理、情緒等異常反應,比如下面這些異常反應就應該引起父母的重視:
身體反應:包括氣喘、過敏反應、頭痛、胃痛、經常感冒、失眠、做噩夢、嗜睡、胃口突然變化、體重突然降低或升高、有進食障礙的趨勢、睡眠習慣突然改變、長期疲倦、失眠。
情緒反應:包括退縮,突然拒絕溝通、出現焦慮、驚恐的征兆、常常沮喪、低落、對活動失去興趣、強迫性地給自己安排過多事情、突然放棄很多活動、不尋常的恐懼、哀傷、易怒、行爲退化、過度黏人或反常孤僻、不能集中注意力到不能很清楚地聽到别人說什麽、經常生氣、過于傷心、恐懼或焦慮等。
其它改變:如成績突然下降、運動習慣突然改變等。
預防霸淩,大家都要負起責任
作爲老師和學校,對預防校園霸淩更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學校要給老師進行相關培訓,提高老師對校園霸淩的認識和應對能力。同時,要在校園态度堅決地維護文明,将校園霸淩預防課程作爲學校的标配,制定霸淩事件處理流程和負責人,告訴學生遭遇霸淩該如何上報,與學生家長保持溝通以及時發現校園霸淩等。
圖片來自:www.pixbay.com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環境。隻靠家長和學校是不可能真正控制校園霸淩的,因爲孩子不隻是生活在家庭和學校裏,家庭和學校之外的環境對孩子其實有着強大的影響。所以,整個社會都要負起責任,尤其是要加強對社交媒體的管理。
最後,再簡單聊兩句關于寄宿制學校的問題。隻要求孩子保護好自己,是父母和老師的失職。如果在走讀學校,孩子每天至少有機會逃離,有機會見到父母,有機會進行求助,而在寄宿學校,隻能是老師和學校承擔起責任。可是,有多少學校和老師有這樣的意識和能力?有多少學校對老師進行過相關的知識普及和培訓?
所以,我對所有來咨詢我是否要爲了學習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的家長,都會講一句話:"能不送就不送,寄宿學校就不應該是未成年人的選擇(尤其是小學生),除非家裏實在沒有别的選擇。"
我個人強烈建議對寄宿學校加強管理,提高準入門檻,起碼要有真正懂得兒童心理的領導和老師,因爲寄宿學校不止是寄宿那麽簡單,寄宿學校比走讀學校需要承擔的責任不止多一點點。至于那種将學校所謂名聲看得比學生權利和身心健康更高、遇事就和稀泥的老師和學校,根本就不配做教育。
當然,上面這些說起來容易,一旦要做起來就家長有家長的苦衷、學校有學校的苦衷、相關監管部門也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成年人都各有苦衷,難道隻有讓孩子們去承擔這一切嗎?
策劃制作
作者丨王琳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學碩士 主攻兒童與家庭研究
審核丨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副主任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往期
精選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