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收官了。
戰績喜人:
票房 80 億,觀影人次 1.6 億,破了曆史紀錄。
但對影迷來說,始終耿耿于懷。
史上最熱鬧春節檔,居然撤了一半。
2 月 14 日《我們一起搖太陽》宣布要在初五後退出,暫定于 3 月 30 日清明檔再映。
2 月 16 日,《紅毯先生》宣布 " 溝通失敗 ",但什麽時候再聊呢?
仍屬未知。
之後,其餘兩部動畫電影也宣布撤檔,這讓喜氣洋的春節檔,瞬間變得凄涼。
對此有人嘲諷:打不赢就跑,還不是要圈錢?
也有人憤怒:大魚吃小魚,就是不公平。
分析撤檔潮,确實不容易。
不僅因爲罕見。
更因爲:
在一片紅火的數據中,我們越來越難看到真相了。
所以今天。
請允許 Sir 給這個 " 史上最熱鬧 " 春節檔,瀝一瀝水。
01
截至大年初五。
《紅毯先生》和《我們一起搖太陽》票房均未破億。
放在總票房 80 億的春節檔,占比都隻有 1%。
△ 來源:燈塔專業版
很多人說,這是好片遇上了錯的檔期。
比如《紅毯先生》講貴圈荒誕,普通觀衆根本 " 看不懂 ";而《搖太陽》講的是抗擊疾病,觀衆不太會當作春節檔首選。
但題材的小衆,無法解釋票房的反常。
因爲過去的春節檔,就算是再 " 非主流 " 的電影,隻要口碑過得去,都不見得被擠壓成這樣。
最早突破春節檔常規調性的是 2018 年的《紅海行動》,戰争場面流血斷肢,但依然票房大爆;去年春節檔程耳的《無名》同樣作者風格強烈,很多人也說看不懂;田曉鵬的《深海》,主角是抑郁症小女孩,同樣不符合春節氛圍。
春節期間,《無名》《深海》的日票房,能達到《紅毯》和《太陽》的 5 倍以上。
事實上,不是《紅毯》和《搖太陽》選錯檔期。
因爲對好片來說,争取春節檔,并不是瞎湊熱鬧,而是符合市場經驗的選擇。
那爲什麽過去經驗,今年就失效了呢?
在捷報頻傳的泡沫中,是時候看清真相了:
首先,是影院的生存更不确定,排片更謹慎了。
據《毒眸》報道,在以山東東營爲例的三四線城市,《紅毯先生》和《搖太陽》從大年初一開始,排片就受到了嚴重擠壓。
對小城市來說,大規模返鄉的春節檔,比其他任何一個檔期(包括暑期、國慶)都更重要,收入占了全年三成以上。
所以影院經理爲了保證收益,必須把場次都讓給上座率更高的電影。
也就是符合節日氛圍、熱度已經爆棚的頭部選手。
所以即便不撤檔,或許《紅毯》和 《搖太陽》,本來就沒機會出現在小城市影院。
另一個關鍵原因。
則是今年的觀影人次迎來了增長天花闆。
觀影人次 1.6 億,似乎很威風,但其實跟計算方式有很大關系。
春節檔票房是按放假天數算的。
過去的假期是從除夕到年初六,但電影都是初一才上,所以基本相當于隻算了 6 天。
今年除夕不休假,算法則是初一到初八,所以整整則多了 2 天。
據一名小紅書博主 @BENIEAL 計算,如果把換成年初一到初六,今年春節檔的觀影人次實際是 1.3 億。
什麽水平呢?
比不上 2018 年的 1.44 億、2019 年的 1.31 億,和 2021 年的 1.6 億。
那也比去年好?
但必須考慮客觀情況:
去年的電影都比較長,能排的場次比今年少了 30 萬。
△ 來源:小紅書博主 @BENIEAL
再對比上座率,今年春節檔是 32%,去年爲 38%,2021 年則是 43%,幾乎是逐年在下降。
頭部電影的讨論度太高了。
高到讓人誤判,春節檔仍是百發百中的票房靈藥。
但觀影人次的負增長、上座率的下降,都在告訴我們:
今年春節檔,遠不如想象中那麽欣欣向榮。
就像房價跌的時候,先賣不出去的總是三四線城市。
同理,當春節檔大盤不理想,最先被犧牲的肯定是腰部、尾部影片。
2021 年,《你好!李煥英》50 億,《唐探 3》46 億,瓜分了春節檔票房的 8 成,這是春節檔首次出現 " 二八效應 "。
但盡管如此,奇幻動作片《刺殺小說家》、小衆文藝向的《人潮洶湧》,都能達到 10 億和 7 億。
哪怕是觀影人次更低的 2022 年,《喜羊羊與灰太狼》都能收獲 1.6 億。
何況,《紅毯先生》豆瓣 6.8,甯浩、劉德華對 30 歲以上群體來說,仍有強大的号召力;《我們一起搖太陽》豆瓣 7.9,雖說沒有頂流,但題材也是瞄準了年輕人。
當這樣定位準确、口碑過硬的商業片,都會無法回本、被迫撤檔。
這已經說明:
春節檔,不靈了。
這不再是躺平就能分到肉吃的檔期。
甚至可以說。
它已經成了競争最慘烈的修羅場。
用《飛馳 2》的話來說,是 " 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
02
早在 8 部影片定檔時,主流媒體就發文說,這是史上最熱鬧的春節檔。
但仔細辨認,未免言過其實。
8 部春節檔電影,3 部是動畫。
其中,撤檔的 2 部動畫都是中小成本,質量實在普通,受衆也和《熊出沒》高度重合,并不是像《深海》那樣能吸引自來水、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其餘 5 部真人電影,雖然口碑都不錯,但題材卻驚人的趨同。
未看見《流浪地球》《刺殺小說家》等明擺着的特效大片,都是中小體量的故事片。
除了疫情爆發的 2020 年,這種情況過去五年都沒有過。
對比去年春節檔。
由于疫情的短暫積壓,定檔的 7 部電影,題材沒有一部是重合的。
《滿江紅》懸疑喜劇,《流浪地球 2》科幻大片,《交換人生》愛情喜劇,《無名》諜戰動作,《中國乒乓》真人體育。
就算是動畫片,都有調性和受衆各有側重的《深海》和《熊出沒》。
今年的春節檔,可能是對題材包容度最低的一屆。
不再出現逆襲的黑馬。
因爲頭部影片,都是爲春節檔量身打造的 " 産品 "。
隻要輔以不出錯的營銷、宣發,就不可能再有其他電影的位置。
再進一步分析。
今年的春節檔電影,爲什麽都往喜劇方向宣傳?
《飛馳人生 2》喜劇成分是比較多的;賈玲的《熱辣滾燙》,雖然喜劇演員多,但其實淚點比笑點多;《紅毯先生》更貼近甯浩早期作品的嚴肅荒誕,算不上通俗喜劇。
還有《第二十條》。
電影更重要的底色,是社會批判、案件改編。
但這些标簽,完全沒有在前期宣傳中出現,反而是相當保守地打出了 " 我愛我家 " 的标語。
盡量包裝成合家歡。
但前期宣傳又沒有釋出多少搞笑片段,反而重點渲染趙麗穎的苦情戲,導緻觀衆沒有确定的觀影預期,排片和票房一直墊底。
直到假期結束,憑口口相傳的 " 現實關懷 ",實現了票房逆襲,目前已反超了《熱辣》和《飛馳 2》,晉升日冠。
如果《第二十條》在早期宣發不是主打喜劇,而是往現實批判的方向發力,那麽效果?
現實可能很骨感。
排片說不定更虐。
春節檔的膨脹,伴随着電影的萎縮。
大家越來越趨于去電影院消費一種和節日有關的氛圍。
而不是欣賞電影本身。
今年跨年的《一閃一閃亮星星》推出下雪場,話題火爆。
票房超過 7 億。
可一旦過了 " 時令 ",還會有人關注這個電影嗎?
從日票房表現來看,幾乎就是 " 兩夜情 "。
如果說前幾年,大家在看電影的熱情膨脹,不滿足于清一色年夜飯式的春節檔,呼籲更多不同風格的電影在春節調節口味。
那麽現在,則又颠倒過來。
或許不是需求變了,而是觀衆也換了一批人:
變成了更關注 " 現實 " 痛點、靠短視頻接收訊息、需要每五分鍾一次情緒刺激的觀衆,成爲了輿論基礎。
所以難怪。
今天的創作者,已經高度應激。
爲了安全着陸。
隻能保守地将 " 喜劇 " 元素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藏起真正的鋒利。
03
其實《紅毯先生》去年就曾定檔 11 月,後面改檔 1 月,最後才下決定在春節檔上。
一個是因爲,電影投資高達 2 億,預計 8 億才能回本。
但去年國慶檔到今年春節檔之前,影院上座率都相當低迷。
哪怕是《海王 2》《涉過憤怒的海》這樣的年度重磅,最終票房都隻有 3 億左右。
所以《紅毯先生》選擇春節檔,某種意義上,也是無奈之舉。
目前,《搖太陽》宣布将定檔清明。
大家都說這才合适:
一個探讨死亡話題,激發生活力量的題材。
這個結論看似沒有問題。
但過去我們對市場的期待,并不是這樣。
我們會批評節日檔期的過度擁擠,呼籲質量過硬的影片,選擇在冷門檔期上映,盤活市場。
就像 2022 年春節檔。
當《長津湖》作爲主流大片,碾壓性拿下票房冠軍,而其他 " 湊數 " 的電影被擠到了邊緣地帶。
當影院的生存愈發焦灼,好片不敢在非節日上映。
賈樟柯,曾爲這種不健康的市場結構發聲:
這幾年的電影,成功的類型過于單一。比如我們太過于依賴檔期,電影作爲一種便宜的、常态化的娛樂消費,以前觀衆可以每周看一兩場,現在變成隻有春節或者熱門檔期才會去看,這是不正常的。
其實《紅毯》和《搖太陽》選擇在春節檔上,既是爲了票房,也是想給行業開個好頭。
甯浩說,檔期是被塑造的,我不相信春節隻适合合家歡,應該給觀衆看點不一樣。
韓延也說,我認爲電影适合在任何一個檔期上,市場應該有一些差異化。
過去一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高達 550 億。
前十位沒有進口片的位置。
這是文化徹底自信了嗎?
仔細看:
觀衆規模,對比 2019 年下降了近 6 億,甚至比不上間歇性封控的 2021 年。
這麽大的缺口,到底是爲什麽呢?
或許就是甯浩和韓延說的的 " 差異化 "。
對成熟導演來說,爲節日檔期 " 定制 " 産品不難;将投資的大部分,花在更能刺激票房的營銷上,更不難。
但如果我們的市場,所有人都隻敢成爲産品經理,隻想着迎合大衆嗨點、批量制造一次性消費品,而不再追求創作的開拓。
那麽電影的未來,又會通向何方?
今年春節檔,《熱辣滾燙》以一騎絕塵的熱度占領輿論中心。
這當然是宣發的成功,也是賈玲的個人魅力。
但讓 Sir 感到危險的是:
當回到電影,我們的評論空間,怎麽越來越小。
電影創作者不自由。
他們兼顧的事情太多,比起搞創作的手藝人,更像焦頭爛額的小老闆。
市場、審查、檔期 …… 全部都要考慮好,一子錯,則像《紅毯》和《搖太陽》那樣,滿盤皆輸。
電影觀衆不自由。
我們走進影院,未必是被電影吸引。
更多時候,隻是在爲信息繭房、社交貨币而買單。
看什麽,什麽時候看,能不能看完整版,都無法由自己決定。
當你真金白銀買了票,想維護常識,呼籲良好的觀影環境,還會被說成 " 高高在上 "。
電影院不自由。
最難的時候過去了。
可生存仍然沒有着落:
在沒有節日、票補、返鄉潮的日常裏,上座率低得可憐。
爲了生存,沒有人再爲藝術發電,更多的排片,要讓給财大氣粗的頭部電影。
甚至影院也要開拓業務了:球賽直播、午休服務 ……
我們越來越不理解:
爲什麽看似形勢一片大好,但就是無法回到過去?
許多電影引進了,又好像沒引進。
你無法及時了解到它們的動态。
更不能再無所拘束地談論它們。
你還在意電影。
但電影的表演、審美、故事,變得越來越最不重要。
比起這些。
誰能占領火爆檔期。
誰敢砸錢争取排片。
誰更懂傳達主流意志。
才是一部電影能曝光、被嘉獎的理由。
今天 Sir 不僅想爲撤檔的《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打氣。
希望它們都在合适的檔期,找到心意相通的觀衆。
同時也希望。
有一天,我們的市場,不再被好大喜功的贊美淹沒,容得下忠言逆耳的批評,和一切基于創作而不是正确,讓電影回歸電影的言論;
有一天,我們的電影,不再是閉門造車的狂歡,可以揚帆起航,開放地參與全球競争、共同進步。
最後。
請允許 Sir 改造一下,一位導演在柏林電影節說的話:
願我們無法被封鎖的思想。
還能抵達每一個尊重電影、珍視電影的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老闆娘沒有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