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内的車圈又發生了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早上的時候, Stellantis 斯泰蘭蒂斯汽車集團和國内的零跑汽車一起宣布,前者計劃投資約 15 億歐元以獲取零跑汽車約 20% 的股權,成爲零跑汽車的大股東之一并擁有 2 個董事會席位。
除了股權交易以外,雙方還宣布将在不久之後成立一個名爲 " 零跑國際 " 的合資公司,用于以後在海外建廠、造車和賣車。
裏頭 Stellantis 占 51% 的股權,零跑占 49% ,性質就有點像我們國内的上汽大衆和廣汽豐田。
關于爲啥要花這麽大價錢收購零跑的股權, Stellantis 是這麽說的:
此次與零跑汽車的合作,旨在進一步提升零跑汽車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的銷量,同時利用斯泰蘭蒂斯已建立的全球商業影響力,顯著加速零跑品牌在其他地區的銷售。
意思就是他們撒币的首要目的,是幫助零跑汽車一轉頹勢,不僅能在國内渡過難關,還能在海外市場發光發熱!
嗯 ... 大夥是信他還是信脖子哥是秦始皇。
至于爲啥我們後頭再說,畢竟很多差友一看這個 Stellantis ,大概就已經懵逼住了。
你好,這哪位?
雖然這個集團的名字大夥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們旗下的汽車品牌們大家應該都不太陌生。
平價品牌有标緻、雪鐵龍和歐寶,豪華點的瑪莎拉蒂、阿爾法 · 羅密歐克萊斯勒;甚至連道奇、公羊、沃克斯豪爾這種美系肌肉車都也歸他們管。
這些牌子,看着多少有點天南地北、東拼西湊的。
這則是因爲 Stellantis 的前身,其實是法國的 PSA 标緻雪鐵龍集團和 FCA 菲亞特克萊斯勒這兩個公司。
在 2019 年底的時候,這兩家經營狀況都是不是很好的企業爲了讓自己在全球的競争力更強,順便也能優勢互補省點錢,各自占了 50% 股權,在荷蘭成立了這個 Stellantis 斯泰蘭蒂斯集團。
而 Stellantis 也如願以償,憑借總計 14 個品牌和預計每年 870 萬輛新車的産量,成爲了大衆、豐田和雷諾 · 三菱 · 日産聯盟之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
當然,相比合并以前還能每年省下大概 37 億歐元的成本。
這個做法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雖然 Stellantis 從 2020 年來的銷量一直都在往下跌,從 620 萬跌到 614 萬再到去年的 600 萬輛出頭,但是利潤卻從 266 億增加到了 377 億,猛增了接近三分之一。
各國市場都漲勢喜人,除了中國。
去年 7 月份的時候, JEEP 品牌在國内的合資方廣汽和 Stellantis 宣布,因爲廣汽菲克這幾年來一直在虧錢,從去年 2 月份開始就一直沒法回複正常的生産經營,雙方秉承過不下去就别過了的原則,正式終止 JEEP 的合資業務。
以後國内的 JEEP 車型,想買就隻能靠進口了。
而在幾個月以後的巴黎車展上, Stellantis 的 CEO 唐唯實對媒體表示,因爲标緻、雪鐵龍這些品牌在國内的銷量實在不太靈,正在考慮采用類似 JEEP 的 " 輕資産 " 路子,不開廠,隻進口。
意思就是不想在賣不出去車、賺不到錢的情況下,還要負擔國内國内工廠和供應鏈的開銷。
他們的車在國内有多難賣呢?2022 年的時候,雪鐵龍和标緻在國内一共賣出了 12.7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30 % 。
乍一看是不是還不錯?但這個數據,其實還不到标緻 208 一台車一年的歐洲銷量:20.6 萬台。
對 Stellantis 集團整體 614 萬的成績來說,更隻是個小零頭。
至于爲啥這麽慘,我想除了人們經常诟病的法系車質量差以外,主要還是這些傳統車企大集團的老毛病:電動化的轉型步伐太慢。
慢到 2022 年也就是去年,國内的新勢力們都已經在配置和技術上卷的飛起了, Stellantis 才宣布了自己 " 十分大膽的 " 新能源計劃。
計劃的内容,是到 2030 年之前推出四個不同尺寸的平台,并且相比 2021 年收入翻番。
好好好,和大衆的 SSP 比誰更慢是吧。
最搞的是,這個 " 大膽的計劃 " 被賦予了一個非常抽象的名字,叫 Dare Forward 2030 ,也就是 2030 勇敢向前沖。
别急,更搞笑的還在後頭。
這個規劃的第一款車,基于 STLA 中型平台的吉普複仇者現在已經落地了,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數據:
100 kWh 的充電速度,400 公裏的 WLTP 續航,單電機 115kW 的最大功率,還是個前驅。
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在國内最大的新能源市場美國和中國, Stellantis 的市場份額如今都少得可憐。
複仇者聯盟要都是這這種複仇者,怕是連第一部都拍不完。
那麽再回過頭來看一開始的問題, Stellantis 收購零跑股份的原因,也就變得非常明顯了。
一是和用上智己的大衆一樣,引進外援加快自己的電動化進程。二是在幾乎退出國内市場的前提下,還能靠着零跑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裏多分幾口蛋糕。
至于爲啥是零跑,我覺得還是因爲它的性價比實在是太高了。
等會,性價比?
要知道,這次 Stellantis 可是花了 115 億人民币買股權。之前幾次外資充值國内新勢力,像是大衆對小鵬、沙特對蔚來,也都隻有 50 億人民币左右。
Stellantis 這不是純純充多了?
但正如新聞裏說到的那樣, Stellantis 這次可不是單純的給零跑撒錢,而是通過買入大量的股份獲得了董事會的席位,也就是能對零跑以後怎麽發展有話語權了。
而零跑雖然單從銷量數據上看,和新勢力的第一梯隊仍然有不小差距,但和許多隻會用供應商方案做拼裝的品牌不一樣,零跑可是最早一批宣布全棧自研的品牌。
最基本的電池、電控和電機自然不用多說,去年上市的零跑 C01 就是全球第一台采用 CTC ,也就是電池底盤一體化設計的車型,并且除了電芯以外都是全部自研。
像智能駕駛這樣有很多成熟供應商的部分,零跑也是一直堅持自己做,研究底層的硬件電路和算法驅動,芯片也是從母公司大華薅來的 AI 芯片。
并且除了純電平台以外,在今年 7 月底的時候,零跑還發布了一個名叫 " 四葉草 " 的中央集成式電子電器架構。能把座艙域、智駕域、動力域、車身域的控制和配合整的有模有樣。
等會,四葉草。。?
而像是現在很火的增程式混動技術,零跑也已經有了落地的車型。但就是因爲沒啥造車的功底,車子的質量實在有點炸裂,所以一直賣的不太好。
也因此,零跑現在的市值也就隻有不到 400 億港币,連接近 2700 億市值的理想的零頭都沒有。
所以整體來看,零跑就是一個看重純電技術,也有一些落地的成果,明白做什麽車賺錢,隻是因爲沒啥造車的經驗做不太好車,股價還賊便宜的牌子。
但不會做車對于 Stellantis 來說,應該是最好解決的問題了。畢竟集團裏這 14 個牌子,哪一個拿出來曆史都不算短。要說造車的經驗,看看他們全球這麽些個工廠,就知道肯定能吊打大部分的車企了。
向上滑動
把産品的瑕疵搞搞好豈不是相當 easy 。
此外,在零跑董事會有席位還意味着, Stellantis 能夠把零跑未來的發展方向往更加契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帶。合資工廠在海外一開,正好也能避開最近吵得很兇的歐洲反補貼政策。
現在的零跑對于 Stellantis 來說,還真就是除了缺點就都是優點了。
115 億,純純撿漏。
而這件事情從車主的角度來看,也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好事。
要知道,今年上半年零跑整體的營收一共就隻有不到 60 億人民币,虧了 22 億不說,賣一台車虧 5 萬的情況有時候真會讓人擔心它還能不能經營的下去。
前一陣威馬車機的事情一出,身邊的;零跑車主們也開始擔心自己的車是不是哪天也會變成這樣了。
Stellantis 這 115 億一來,直接就給零跑充值了相當于自己一年多的營收。就算放在那專門用來虧錢,也能虧個四五年。
而就在今年 10 月,零跑在自己的第三季度報裏表示毛利率已經首次轉正,達到了 1.2% ,第三季度的營收也達到了接近整個上半年的 56.56 億元。
也就是說,雖然狀況依舊不是很好,但現在的零跑正在慢慢變好。
對于車主們來說,至少近幾年來還是不用擔心自家品牌倒閉、車機不能用的事情出現了。甚至還能和自己的朋友們吹一波,自己的愛車本質上其實是尊貴的歐洲品牌。
要是有想買零跑的朋友,我的建議是可以在等等看,因爲零跑的下一款新車,可能就是經過 Stellantis 優化調校過的純正法系車了。
而脖子哥對這件事最大的感慨,則是一個在國内已經有點快撐不下去的新勢力車企,竟然還能用自己的技術救海外的超大車企于水火。
歐洲的老爺們,可能真該反思反思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