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程技術 = 落後技術 ",站在今天的視角看,很少有人再堅持這樣的觀點了。
一方面,搭載增程技術的汽車産品,在市場上的韌性很強,潛力很大,諸多車企在未來 2 年内将密集推出對應的産品;
另一方面,增程技術自身也在不斷進步,此時的增程,早已不是彼時的增程。
有點意思,算是打了一場 " 翻身仗 " 的增程技術,到底憑什麽,可以在汽車市場如魚得水?
今年 7 月,我們見證了 " 曆史一刻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首次超過 50%。
這個信号非常明顯,電進油退,新能源汽車真正成爲了主流選擇。
即便翻看最新的 9 月數據,新能源的增長勢頭仍然不減:1、在 9 月,新能源零售環比增長 10.6%,已是近期最強表現;2、新能源國内零售滲透率連續三個月突破 50%,9 月達到 53.3%,較 2023 年同期增長 16.8 個百分點。
如果再細究各細分市場的情況,今年 1-9 月,純電累計零售 412.4 萬輛,同比增長 17.7%;插電混動(不含增程)累計零售 219.7 萬輛,同比增長 69.0%;增程累計零售 81.1 萬輛,同比增長 109.8%。
結果很明顯了,純電賣得最多,增程增長最快(翻倍)。
而且,從市場觀察來看,增程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更佳;部分純電車企要豐富旗下産品線,最快速、最有效的變陣思路,也确實是推出增程。
當新能源車企進入競争的 " 深水區 " 之後,蓦然發現,阻礙純電車型進一步擴張的 " 攔路虎 ",還是老生常談的補能問題。
這在出行量暴漲的節假日,激化的矛盾會更加嚴重。
自今年下半年起,新能源逐漸有了下沉之勢,即往三四線城市,乃至鄉鎮農村地區 " 滲透 "。
" 下沉市場 " 是一個誘人的增量蛋糕,但補能的基礎建設更爲緊俏,再疊加相對保守的用戶認知,純電的補能短闆會進一步放大,而插混 / 增程的增長後勁或許會更足。
從中長期來看,電進油退," 退 " 的是純燃油車,而燃油車空出的大片市場,在多元技術路線共盛的大方針下,插混 / 增程确實具備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增程,顧名思義,增加續航裏程。它的理解非常簡單,正如多數用戶的直觀感知,給純電車增加了一個 " 大号充電寶 "。
十幾年前,當我們還在摸索新能源路線的時候,确實嘗試過初代增程方案。但是,今天的增程技術,早不是十幾年前的 " 舊思路 "。
它有一個最本質的改變,增大電池容量。古早的增程,更像一台油車;如今的增程,更像一台電車。
短途用電,長途用油,這個概括沒有問題。因爲搭載了 " 大電池 ",在日常通勤,可以隻充電、不加油,相當于一台純電車,安靜、起步快、使用成本低,這些優點通通具備。
而需要發動機參與補能的時候,基本可以處于一個最佳燃燒區間,從而 " 高效發電 "。其實,這也符合國内消費者 " 短途占比高、長途占比低 " 的實際用車需求。
另外,還有一些技術細節:比如,與純燃油車相比," 大電池 " 具備較好的動能回收表現,這也是節能的途徑之一;與純電車相比,發動機産生的餘熱可以被利用起來,對冬天車内取暖、電池保溫都有一定的幫助。
而且,有必要指出一點,純電車企要豐富産品線,增加這麽一套 " 充電寶 ",能最快上馬的技術路線,确實是增程方案,隻需在純電架構上做出一定調整即可。
不過,增程技術在發展,也有一些 " 偏頭痛 ":
1、增程相當于有兩套系統,油電之間怎麽有效配合,其實挺考驗智能化融合的。
之前,業内有一個讨論,磷酸鐵锂做 " 大電池 ",有可能算不準 SoC,這就是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包括衍生來的充電效率、電池壽命等一系列問題。
以及,我們提到發動機的餘熱可以利用,但發動機、電池都需要一個合适的工作溫度,怎麽保證系統的穩定性," 熱 " 的問題值得重點關注;
2、增程的驅動方式就是純電,電池的剩餘電量直接影響輸出功率。當電池電量充足時,能夠提供更高的放電倍率,從而使電機發揮出最佳性能;反之,當電池電量較低時,雖然充電倍率可能增大,但放電倍率會相應減小。
這就是很多人擔心的 " 饋電失速 " 問題,涉及安全了,更需要有效解決。
3、增程技術 " 兩頭借 ",增程器是傳統發動機改造的,電池系統也是由純電車移植的,短期内 " 攢 " 出一個系統,那沒問題。
但是,長遠來看,這一整套增程系統要做到行業優秀,增程器、電池都需要專屬設計。比如,增程器更注重高效、低噪音;電池對快充兼容性有較高的要求。
由此來看,增程專屬零部件如何做産業配套,其實也是一個問題。
既然 " 增程 " 已經被市場廣泛接受了,那麽,存在問題就解決問題。而且,有些問題是需要行業攜手破局的。
今年 9 月,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和阿維塔科技于新疆喀什聯合主辦 " 昆侖之巅 " 增程技術發展論壇,聯袂發布了《昆侖之巅 - 增程技術發展倡議書》。
這份倡議書明确了一個大方向:要充分認識關鍵部件對增程式發展的基石作用,還要推動産業标準、規範、技術認證體系建設,加速産業标準制定。
作爲一個觀察樣本,阿維塔昆侖智慧增程在饋電性能、靜谧性、補能效率三方面,有一些獨到的理解,核心思路就是 " 專屬打造 "。
比如,它所使用的 " 大電池 " 是甯德時代的 39kWh 神行超級增混電池,充電能力、放電能力都做了針對性提升。
峰值充電倍率是 3C,電量從 30% 充至 80% 隻需要 15 分鍾,那就可以快速補能;(饋電)峰值放電倍率是 7.7C,這應該是目前行業最高了,上文提到,影響饋電表現的是 " 放電倍率 ",這就是 " 對症下藥 " 了。
所以,從整車效果來看,阿維塔 07 增程四驅版滿電零百加速 4.9 秒,但饋電零百加速仍能達到 5.8 秒,衰減僅 0.9 秒。
再比如,增程器也是專用的,峰值輸出功率有 100kW,在高效率和高性能之間,算是做到了一個平衡。
功率管夠,放電也足," 饋電失速 " 不再是一個問題。
這套增程器,還專門優化了一個點,就是 NVH,具體配備了電子機油泵技術和獨有的停機活塞主動控制技術,能将怠速充電時的車内聲壓控制在 35.7dB。
上文也多次提到要智能化融合,其實通盤考慮,還能夠結合車載導航,智能規劃油電策略。
比如,在堵車等對發動機噪聲比較敏感的低速場景裏,讓發動機不啓動,放大純電體驗;也可以選擇提前啓動充電,這樣的話,用戶在低速蠕行的擁堵路段,就不會有噪音感知了。
正如開篇提到的," 适應的,或許才是更好的 "。
我們對新能源的路線探索,一直都是多元并舉的态度,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爲 " 三縱 " 進發。
從長期看,這種并存的狀态也将持續很長的時間。而回到中短期,市場的答案,就是最合适的答案。重視需求,滿足需求,從來都應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