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2 月 15 日消息,順爲資本投資合夥人胡峥楠今日在微博發表長文,帶來了小米 SU7 Ultra 征戰上海國際賽車場背後的故事。

IT 之家附原文:
P 房的電視突然沒有信号了,所有人都在等待官方控制室的成績信息,當對講機裏傳出興奮的 " 兩分九秒九四四,兩分九秒九四四 ",所有的人瞬間都沸騰了,這個結果在期待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在全場的興奮中,我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把耿睿拉過來,希望能拿到上賽官方的成績單,把最終成績進行正式确認。而當拿到那一頁 A4 打印紙後,我感覺一下子輕松了,這一天,這幾周,這三年,爲了這一刻都值了。
今天大家所知道的 C 計劃,其實從三年多前的那一天就已經開始了,而這個 C 計劃其實還沒有結束。甚至去年在紐北那一波五折的勵志故事,都隻是 C 計劃的一部分。而 SU7 Ultra 這台車,可能才是雷總想造的第一台車的完整體。
雷總看過很多偉大汽車公司締造者的傳記,他曾問過我一個問題,中國爲什麽還沒有出現像保時捷、寶馬這樣的汽車公司?之後,雷總的答案就是要在小米汽車乃至小米集團内要培養濃厚的汽車文化。然後,我們就發現汽車文化和小米的工程師文化在一起,就發生了一幕又一幕神奇的化學反應,而 C 計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孵化出來。
汽車技術發展超過百年,很多新概念、新技術都首先應用于賽道,然後再被大規模應用于量産産品上。電車作爲一個新物種,和發展驗證了一百多年的内燃機技術相比,在賽道上還是有很多局限和瓶頸。在一群充滿野心的工程師眼裏,這簡直就是一大片技術處女地,任何技術上的小突破,都可能帶來電車産品在産品力和體驗上的巨大進步。突破的核心就是能否在内燃機最堡壘的各種賽道項目上,真正戰勝内燃機。
賽道跑圈可能是世界上檢驗綜合技術水平最公平的一個項目了,時間對每個人都一樣,快或者慢是最簡單的衡量标準。但賽道跑圈又存在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你實力強就一定能赢。天氣、場地條件、車輛狀态、準備和運營能力、車手水平和狀态等都是不穩定因素。而高手間過招,差異也就在毫秒之間,這些又讓很多結果存在不可測,未知又恰恰是做這件事情最大的有趣。
跑上賽是 C 計劃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和之前的天府、株洲、珠海不同,上賽我們是帶着明确的成績目标而來的。因爲上賽存在着一位最偉大最值得尊敬的對手,Taycan Turbo GT Weissach Package 作爲紐北最快量産電動車,在上賽也有着官方成績:2 分 11 秒 28,這個成績還是在小雨後半幹的賽道上跑出來的,真的是太強大了。我們希望能挑戰一下我們心目中的神,即使不能戰勝,至少也能看到差距有多少。
上賽和之前幾個賽道有很大的不同,它對車和車手的要求都會更高。在 Stop&Go 的賽道,隻要崩直線足夠快,制動點足夠準足夠穩,取得好成績是可預測的。上賽有更長的大直道,有連續低速彎,有考驗膽量的高速彎,對車手控車的精準度的要求也更高,同時正确的路線和策略也會影響最終成績。但上賽要練習包場,除非你家有礦,這就意味着,我們不可能去賽道上琢磨調教和标定及測試驗證策略,一切都隻能在模拟器上演練,而模拟器又不能模拟一切 …… 當然保時捷的車載是最好的教材,每個直道的尾速,每個彎道的彎速,制動點位置都是提高 0.1 秒的基礎,在上賽該怎麽跑?這個戰術已經逐漸清晰,阿燦基本在模拟器上練到了了然于胸。
2 月 10 日,包了幾個小時進場地熟悉賽道,驗證戰術 …… 阿燦就給我發了一個信息 " 熱身第三圈就跑到了 2 分 10 秒 682",一切進展似乎都十分順利,讓我們對 13 日的正式賽道日充滿了期待。
2 月 13 日一早,7 點半我就到了上賽我們租用的 P 房,那天天氣晴朗,前一天後一天都是小雨,我暗自慶幸,我們又一次得到了老天的眷顧,應該會是一個好日子。唯一的變量是上海降溫了,那天早上的氣溫隻有 1 度到 2 度,摸了摸賽道,冰涼到凍手。車輛準備中對兩台車進行了最後的檢查,參數設定、扭矩、輪胎、制動、管線、通訊都逐一确認,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因爲我們知道今天會出現超過 300 公裏的時速、一旦出現任何問題結果會非常慘烈。整個過程中,感覺手始終是冰涼的。
9 點,曉龍和耿睿出場給冷車制動開盤,同時把整個賽道狀态巡視一圈,爲 9 點半阿燦的第一圈沖擊做最後的準備。9 點半在全場的掌聲中,車輛駛出了 P 房,陽光下的閃電黃,特别耀眼。暖胎圈所有實時圖像和數據回傳都十分正常,大家都在等待黃色閃電呼嘯而過的那一刻。
當 SU7 Ultra 用劈開和壓縮空氣的呼嘯聲從身邊通過時,我們知道是否可以實現夢想的時刻正式開始了。直道尾速達到了 285 公裏,順利進入 T1,之後隻能通過豎起耳朵聽輪胎的嘯叫去判斷車輛位置的車輛狀态。數據回傳可以看到阿燦在精準地實施模拟器上的策略,大直道尾速達到 320。第一圈不慢,當進入 T16 後,我們估計應該有 11,當壓縮空氣的呼嘯聲再次通過時,我們看到電子計時牌上的成績時 2:11.273,全場開始躁動起來,僅僅是第一圈,已經和保時捷的成績打平了,這個開場似乎順利得有些不可思議。
馬上進入第二圈,T1,T2,T3,阿燦在 T2 和 T3 就發生了一些失誤,浪費了一些時間。後面從回傳畫面上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态産生了變化,導緻 T5 高速彎後的制動點偏晚,在進入 T6 後車輛的一個側滑浪費了更多時間。第二圈隻能放棄沖擊。之後的第三圈也因爲失誤而放棄了沖擊。
這時候要适時停下來看一下問題,和阿燦一起看一下數據,同時基于體感,分析一下問題。扭矩矢量參數設置是否要調整?輪胎溫度是不是要保得更高一些?
上午的最後一圈,2:11.126,雖然已經實現了一個小目标,但大家似乎都興奮不起來,都希望能有真正的突破,因爲 10 和 11 是兩個世界,大家都寄希望于賽道路面能熱一些,下午 1 點的正式刷圈。
下午我們給兩台車換上了全新的輪胎,當車緩緩駛出 P 房的時候,有種送娃上戰場的感覺。下午一共規劃 4 圈,前 3 圈阿燦表現出了出奇的 " 穩定 ",每圈都是 11 秒頭和中,誤差不超過 0.4 秒。每個賽段的前後時間差異都在 0.2 秒以内,是不是今天隻能這樣了?我們後面要官宣哪個成績,是 10 号自己跑出來的 10 秒 682 還是今天有媒體現場見證的 11 秒 126?
似乎遇到了一個台階,是不是要臨場改變戰術?但是這些看到的機會點要靠有限的兩三圈去驗證有效性,風險同樣是巨大的。在場的職業車手謝欣哲也用他豐富的經驗在幫我們看數據找機會點,但不可否認,可以提高成績,可機會窗口會更小,一旦錯過,風險更大。因爲我們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取得突破性的成績,還有我們夥伴阿燦的安全。在那個極速下,0.1 秒的錯過就是近 8 米的距離,拼還是不拼,這是最糾結的選擇。
計劃刷圈的最後一圈,明顯能感覺到阿燦的壓力,那圈出車前,他獨自看數據,獨自找了個沒人的地方躲了一會兒。同樣在衆人的掌聲中,車輛駛出了 P 房踏上征途。
2 分 10 秒 770,整個 P 房開始歡呼了,似乎大家把一天的壓力都釋放了出來。回場後,阿燦拉我們商量是不是還能再跑一輪,因爲他感覺新的戰術應該可以再提升成績,大直道的制動點放晚一些,拉到 325,同樣風險會更大一些。幹不幹?而且已經沒有新輪胎了,隻能用舊胎來跑。
新一輪也是當日閉場前最後的機會了,而這個時候顯示官方計時的電視突然沒有信号了,我們隻能從車輛回傳數據來分析整圈的狀态,幾個低速彎還是有一些失誤,尤其是在嘉定彎過後的一個小側滑讓所有人繃緊了神經。但這圈所有的尾速和彎速都肉眼可見地快了不少。
2 分 09 秒 944,當這個成績被證實後,傍晚的陽光照得每個人心裏都暖暖的。大家都清楚,這個成績是怎麽來的,意味着什麽。一個插曲是阿燦反應回場的時候車有些異常的跳動現象,可能輪胎胎壓不對了。結果我們在左前輪發現了紮進輪胎已經快被磨平的一顆螺栓。這個時候,我的後背是一陣發涼,隻能說運氣一直在眷顧着我們。
C 計劃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順利地完成了,回想 3 年前,你會發現整個伴随着整個過程,大家都在快樂中不停地成長,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離汽車工程師們心目中的偶像和标杆又近了一步。不過我們還是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差距還是存在,還要持續進步持續成長。
接下來,我們應該望向紐北 ……
在評論區裏,胡峥楠進一步解釋說:C 代表 "Challenge 挑戰 "、"Conquer 征服 " 和 " China 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