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BM 官網
文 | 砺石商業評論,作者 | 李平
失去的十年
前不久," 藍色巨人 "IBM 發布 2022 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及全年财報。
2022 年第四季度,IBM 實現營收 167 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 166.95 億美元相比基本持平,略高于市場預期的 163.8 億美元;實現淨利潤 27.1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25%。
分業務來看,第四季度 IBM 三大主營業務均取得正增長。其中,軟件業務部門(包括混合平台與解決方案業務以及交易處理業務)實現營收 72.88 億美元,同比增長 2.8%;咨詢業務部門營收爲 47.70 億美元,同比增長 0.5%;基礎設施業務部門營收爲 44.8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
IBM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ArvindKrishna 表示:"IBM 在去年第四季度穩健的業績表現,爲 2022 年畫上了圓滿句号。在過去一年,IBM 取得了超越中等個位數的營收增長。展望 2023 年,我們預計全年營收仍将保持中等個位數增長。"
2022 年全年,IBM 共實現營收 605.30 億美元,同比增長 6%;其中,混合雲業務全年營收達到 224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淨利潤爲 16.39 億美元,同比大幅下滑 71%,主要受到一次性費用支出的影響。
2022 年第三季度,IBM 淨虧損 32 億美元,主要是受一次性 59 億美元稅前支出的影響,該支出是爲了向保德信金融(Prudential Financial Inc.)和大都會人壽保險(MetLife Inc.)這兩家壽險公司轉移養老金義務。
盡管隻有 6% 的增幅,IBM 2022 年度經營業績仍被市場解讀爲利好。因爲在過去的十年裏,IBM 營收規模一路縮水,僅在 2018 年取得了 0.57% 的微弱增長。尤其是 2021 年,IBM 營收降幅高達 22%,營收規模跌至 574 億美元。
相比營業收入,IBM 利潤端表現更不樂觀。數據顯示,2012 年度 IBM 淨利潤曾高達 166 億美元,此後便震蕩下行。2021 年,公司淨利潤爲 57 億美元,僅相當于 10 年前的三分之一。
财報發布當日,IBM 宣布将裁減其全球約 1.5% 的員工,裁員數量約 3900 人,裁員的重點是剝離 Kyndryl 和 Watson Health 部門後留下的員工,這将使公司損失約 3 億美元。
十年以來,IBM 營收縮水近半,淨利潤縮水三分之二,具有百年曆史的科技巨頭再次陷入轉型困境。面對亞馬遜和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的競争," 藍色巨人 " 顯得力不從心,無論是雲計算市場還是 AI 領域,IBM 都在淪爲邊緣角色。
雲的失敗
IBM 成立于 1911 年 6 月,距今已經有 112 年的曆史。在幾代傳奇 CEO 的推動下,IBM 數次從瀕臨破産之際又成功走向輝煌,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橫跨大型機、PC、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四個時代,超越百年曆史的科技企業。
郭士納時代之後,IBM 在 CEO 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的帶領下又進行了兩次轉型。一方面,IBM 選擇将個人計算機業務剝離,全面進入知識服務、軟件和顧問等服務市場;另一方面,在著名的 " 智慧地球 " 戰略指導下,IBM 全面布局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能源等領域。
2011 年,IBM 營收達到 1069 億美元,淨利潤爲 159 億美元,雙雙創出曆史最高紀錄。至 2012 年,IBM 已經是美國雇員最多的公司,全球雇員人數達到 34.5 萬人。
也是在 2012 年,吉尼 · 羅睿蘭(Virginia C. Rometty)接替彭明盛擔任公司董事長、總裁兼 CEO。根據公開資料,羅睿蘭上任之初就力主将 IBM 從技術公司轉變成一家範圍更廣泛的商業解決方案公司,并強力開拓雲計算市場。
然而,如其前任彭明盛、前前任郭士納一樣,羅睿蘭的調門雖高,戰略上卻并未對雲計算給予足夠的重視,以至于現在的 IBM 已經淪爲雲市場的邊緣角色。
早在 2007 年,IBM 與谷歌聯合開設雲計算課程,并推出雲計算商業解決方案 " 藍雲 ",距離 " 雲計算 " 概念的提出僅僅一年。然而,由于早期 IBM 的硬件基因過于強大,公司并沒有真正把多少資源投入到雲計算業務之中,"Blue Cloud" 計劃最終不了了之。
彭明盛時代,IBM 雲業務同樣處于 " 雷聲大,雨點小 " 的尴尬狀态。2006 年,亞馬遜發布全球第一個雲計算服務 Amazon S3,雲計算的商業化時代由此拉開序幕。對此,IBM 并沒有選擇跟進。在彭明盛看來,"IBM 一宗交易就足以大過亞馬遜雲業務。"
很快,IBM 爲自己的後知後覺付出了慘重代價。2010 年 12 月,美國白宮宣布通過整合聯邦政府數據中心和應用程序以及采用所謂的 " 雲計算優先 " 政策來重組政府 IT 架構。而當微軟、谷歌相繼拿下有關雲計算的政府采購項目時,IBM 才明白自己在雲計算領域已經徹底處于下風。
直到 2013 年,IBM 才以 20 億美元價格收購 SoftLayer Technologies,正式進入到公有雲市場。然而,由于缺少對雲計算的深刻理解,IBM 對雲業務的資源傾斜與投入仍遠遠不夠,最終隻能在雲計算的邊緣地帶徘徊。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調研數據,2017 年,全球公共雲市場已經進入 3A 競争格局,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阿裏雲合計市場份額達到 70.3%,其餘若幹家 others 分食剩下的 29.7%。
面對在公有雲領域的失敗,IBM 決定另辟蹊徑,從混合雲切入雲市場。2018 年 10 月,IBM 宣布斥資 334 億美元收購 Linux 軟件制造商紅帽(Red Hat),後者被并入 IBM 混合雲部門。IBM 同時表示,收購紅帽将使其成爲多重雲和混合雲市場的領導者,可以 " 改變雲市場的一切 "。
所謂混合雲,是指當企業不願意把數據全盤轉移至雲服務時,仍可将部分計算業務上雲的業務模式,通過現場和基于雲的數據存儲和處理工具混合在一起。在金融、電信等領域,客戶通常會涉及敏感數據,對混合雲有着較大的接受度。
混合雲是多種公有雲和私有雲的集合體,異構技術難以兼容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優勢。作爲全球最大的開源企業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紅帽公司的開源技術成爲不同系統可移植的關鍵所在,爲充分利用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優勢提供可能。
事實證明,紅帽公司的開源平台優勢對 IBM 發展混合雲業務确有幫助,卻并未改變 IBM 雲計算業務的隕落軌迹。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數據顯示,自 2018 年以來,IBM 雲業務市場份額一路下滑。2022 年,IBM 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中的份額僅爲 4%,也是雲計算前五名廠家唯一下滑的一家。
除進入市場太晚、資源投入不足、戰略重視不夠等原因之外,工程師出身的羅睿蘭對人工智能業務的過度投入以及其本人的精力分散也被視爲 IBM 雲業務發展不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悲的是,盡管 IBM 對 AI 足夠癡狂,最終卻是一場無言的結局。
AI 的代價
科技領域的競争從來就是 " 隻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 "。在 ChatGPT 全球爆火的當下,誰還曾想起曾經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中大名鼎鼎的 IBM Watson?
作爲全球 AI 領域的先行者,IBM 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就開始了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1997 年,IBM 開發的超級電腦 " 深藍計算機 " 在國際象棋中打敗了當時的世界冠軍加裏 · 卡斯帕羅夫," 深藍計算機 " 也被視爲人工智能的鼻祖深藍。
進入到 21 世紀以來,深度學習帶來了機器學習的第二次浪潮。2006 年,神經網絡研究領域的領軍者 Hinton 提出了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算法,使神經網絡的能力大大提高。也是在 2006 年,IBM 啓動了 Watson 項目的研發,這也是人工智能領域最具野心的一個産品。
2011 年,IBM Watson 在美國曆史最悠久的電視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中擊敗了兩位人類冠軍,顯示出其強大的自然語音理解能力。同年,IBM 宣布 Watson 已經達到了醫學院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
羅睿蘭上任之後,繼續将醫學領域作爲 Watson 發力的重點。2013 年開始,IBM 進一步将研究重心聚焦于腫瘤治療這一人類尚無法攻克的堡壘之上。2014 年,IBM 投資 10 億美元成立 Watson 事業集團。一年之後,沃森又成立了專門的部門 Watson Health,并大量收購醫療數據公司來進行數據訓練。
羅睿蘭曾把 Watson Health 稱之爲公司的 " 登月計劃 ",前後向其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憑借聲勢浩大的宣傳和真金白銀的投入,Watson Health 獲得了衆多權威機構的合作。例如,全球頂級癌症研究與臨床診療機構 MD 安德森腫瘤中心就部署了 Watson Health 的腫瘤解決方案(Watson for Oncology),爲腫瘤學家創建咨詢工具。
然而,IBM 盡管向沃森部門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Watson 終究還是沒有被訓練成一位 " 腫瘤醫學專家 "。2017 年 2 月,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宣布終止與 IBM Watson Health 自 2016 年 6 月開始的合作項目,因爲在投入 6200 萬美元以後仍未達成目标。
回頭來看,IBM 在人工智能發展方向上似乎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首先,醫療診斷本就是一個複雜的場景,并涉及到監管、法律倫理和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重重挑戰。其次,癌症診療的複雜性更是超出了 IBM 的設想。此外,由于缺乏罕見病例數據,Watson 的更新速度遠跟不上癌症治療的發展速度,以至于 Watson 會給一些症狀特殊的病人開出緻命藥物。
2018 年開始,Watson Health 部門開始大量裁員。當年 10 月,Watson 負責人 Deborah DiSanzo 宣布辭職。同時,這也宣布了羅睿蘭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這一豪賭慘遭失敗。
2020 年 1 月,IBM 公司宣布羅睿蘭辭去公司 CEO 之位,繼任者爲 IBM 公司雲計算和認知軟件部門的負責人阿爾溫德 · 柯世納。上任之後的柯世納立刻着手簡化公司業務線,以便讓 IBM 雲計算在市場中變得更加有競争力。
2022 年 1 月,IBM 将 Watson Health 的醫療數據和分析資産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 Francisco Partners。據悉,Watson Health 年收入約爲 10 億美元,但不盈利。至此,IBM 雄心勃勃的 AI 癌症診療計劃正式宣告失敗。
雲的轉型太慢,AI 的代價過高,最終讓 IBM 遭遇到 " 失去的十年 "。 環顧四周,曾經的 IBM 已經被微軟、谷歌等後起之秀遠遠甩在身後。大象起舞的故事,恐怕很難再次出現。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