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對于今天的生活有多麽重要,已經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我們用它聯系遠方的親朋好友,支付生活中的一切,組隊玩遊戲刷視頻獲得快樂。毋庸置疑,手機成爲了我們身體的延伸,某種意義上的「器官」。它的重要,在所有的移動終端裏,沒有之一。
但凡事最怕「卡殼」。前段時間出差回家,在深圳站内,和身在老家的母親視頻通話的時候,就遇到了畫面卡住、聲音斷斷續續,一看手機頂欄的信号圖标就發現:信号又不行了。
這樣的場景顯然不是個例,盡管随着城市化的進程,日常生活場景下已經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信号盲區,但受限于各種複雜的環境、個體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手機用戶都曾遇到信号差甚至無信号的問題,這樣的場景或許并不真的那麽「要命」,但不管是處理工作,還是趕航班 / 動車,又或是和好友開團遊戲,這些「卡殼」帶來一定程度上體驗的失分,或者增加在地下地庫、樓道裏使用手機時「刷新緩慢」的焦慮。
智能手機叠代到了今天,手機廠商挖空心思鑽研各類體驗創新,五花八門的功能和設計,本意是爲了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初衷雖好,可畢竟承擔了更高的學習成本,解決的問題也談不上真正的使用痛點。但細想一下,手機作爲通信工具的本質核心,它的通信功能卻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這多少有些「舍本逐末」了。
如果把手機的體驗比作一座房子,手機的基礎功能,如可靠、耐摔、續航、影像等等構成了地基,軟件層面的功能和體驗才可以穩定的發揮。如果沒有地基,一切體驗都是空中樓閣;信号表現不過關,那手機的綜合體驗就很難稱得上好。
反過來,如果把「地基」構築好,那麽在此之上的其他體驗,才能如虎添翼。而這,也是最近一段時間我使用華爲 Mate X5 的最大感受。
華爲 Mate X5,圖 / 華爲
在靈犀通信技術加持下,過去時不時遇到的信号和網絡的「卡殼」,在華爲 Mate X5 上幾乎都被解決了,習慣了後就算經過遮蔽物和人流(設備)密集的地方,之前那種「信号焦慮」也有了根本性地緩解。
對于絕大多數用戶而言,一台手機的信号表現好,最大的證明是什麽?我認爲就是它屏幕右上角的信号圖标将不再被用戶關注的時刻。這段時間下來,除了了解和研究它的通信能力的時候,我真的再也沒有刻意去看過手機頂部的信号圖标,因爲基本不需要。再加上雙向衛星通信,就算在外旅遊誤入了一些無信号區域,華爲 Mate X5 也能保證随時聯系到外界和親朋好友。
但爲什麽,一個基礎的通信體驗,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其他手機沒能做到?或者換個角度問,爲什麽華爲 Mate X5 就可以做到?
在我們評價華爲 Mate X5 具備更強的通信能力的時候,往往都會提到「靈犀通信」。但大家對于「靈犀通信」到底爲何物,可能還是沒有太具體的概念。
靈犀通信其實是多種手機通信技術的一種統稱,這裏包括了靈犀天線、靈犀網絡和靈犀 AI 算法。而天線、網絡和算法,恰恰觸及到了手機信号和網絡質量的根本。
我們都知道,手機連接蜂窩網絡或者撥打電話,第一個關鍵就是通過與附近的基站進行信号收發,信号質量越高,網絡連接和電話的順暢程度自然也就越高。
靈犀天線就是對手機天線和射頻設計進行了改進,由于華爲 Mate X5 作爲一款折疊屏手機,基于它的特殊形态,采用了環繞式天線布局,高效地利用折疊屏展開後更長的邊框,來加強手機天線性能;折疊形态下則基于智能雙模調諧技術,讓折疊在一塊的天線形成「合力」,大幅提升機身信号質量。
華爲 Mate X5 的環繞式天線布局,圖 / 華爲
甚至在折疊握持狀态下,靈犀天線的雙聯信号強化技術也保證了無論在哪種握持姿勢下,華爲 Mate X5 都能有一緻且穩定的信号體驗。換言之,無論用戶是展開華爲 Mate X5 玩遊戲、看電影、刷視頻,或是折疊态下打電話,不管産品形态和握持姿勢如何,都不會破壞随時随地享受高質量信号的用戶體驗。
但除了加強手機本身的收發信号能力,怎麽選擇更高質量信号的基站也是關鍵。靈犀網絡和算法,就是基于手機和網絡的協同,加上軟件算法的優化,提升信号潛力。
這麽說可能有些抽象,還是要先從靈犀網絡說起。
通常來講,不同位置的基站信号強度不一,就算是信号普遍較差的地鐵上,同樣存在信号更強和更弱的區域或路段。而靈犀網絡獨有的通信地圖,就像是地圖 App 上的擁堵提示,标識了各個區域的信号強弱情況,手機會在進入弱信号區域前加載數據,緩解信号弱導緻的卡頓。
坦率地講,如果說其他手機廠商在手機天線和射頻設計上還能向華爲學習,那這種獨有的地圖數據庫,可能也隻有全球最強電信設備商的華爲能做出來了。
至于靈犀 AI 算法,涉及的就不隻是移動信号,還包括 Wi-Fi 和多設備間的通信共享。
簡而言之,靈犀 AI 算法會在不同場景下優選蜂窩網絡,在弱信号、擁塞區域更智能地選擇基站連接。在走出無信号的電梯等區域後,靈犀 AI 算法也會讓立刻連上信号,确保第一時間重新連接網絡,避免影響在線會議、微信電話等場景。
另一方面基于三網并發、四網協同的能力,靈犀 AI 算法會根據不同網絡質量擇優選擇蜂窩網絡或者 Wi-Fi。
同時,靈犀 AI 算法還會自主學習,根據用戶的通勤路線上的基站分布,智能識别并連接高質量的基站,然後通過不斷地學習反饋,持續優化手機的信号和網絡使用體驗。
而從靈犀天線到靈犀網絡、靈犀 AI 算法,正是我在華爲 Mate X5 會感受到一種無比順暢和安心的用機體驗的核心原因。與此相對,這些基于華爲在通信領域豐厚技術和人才積累實現的技術突破,實質上也形成了一道深深的技術護城河,但也爲行業其他廠商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說到底,靈犀通信技術不是憑空出現的。
近日,央視上線了一支探訪華爲靈犀通信實驗室的短片,這也是華爲通信實驗室的首次對外曝光。一個無線網絡仿真實驗室讓我印象深刻,華爲在這個實驗室内密密麻麻放滿接近上千台的無線基站,總價值驚人。
無線網絡仿真實驗室,圖 / 央視新聞
衆所周知,真實生活中的網絡情況非常複雜。當我們拿着手機在大街上行走,可連接到的基站在變化,基站附近人群(攜帶手機)的變化也會影響到自身的負載,還有不同遮擋對通信的影響,這就導緻我們面對的實際上是成千上萬種不斷變化的網絡環境。
而無線網絡仿真實驗室的核心,就是通過這些價值連城的基站模拟真實又複雜的商用環境,再通過各種各樣的網絡組合測試華爲手機的通信性能,或者說信号到底好不好。
正是憑借這樣近乎實戰環境的無線網絡仿真實驗室之上,華爲得以快速地了解在真實網絡環境下,包括華爲 Mate X5 在内,手機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信号難題和挑戰,并以此對天線的設計、算法的智能調控進行優化,從而在底層解決手機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信号痛點。
在視頻中我們還能看到,華爲還建立了用戶場景仿真實驗室,會根據用戶使用習慣、使用場景來優化算法,提升通信質量。
在這個實驗室裏,華爲甚至将實驗場景細化到了用戶握持手機的姿态和角度,模拟用戶橫持手機、豎持撥打電話以及折疊屏手機的展開和折疊,測試在不同角度下對基站信号的收發情況。
用戶場景仿真實驗室,圖 / 央視新聞
可以想見華爲要确保的,是用戶無論走着玩、躺着玩、坐着玩,還是斜對着、背對着基站信号的方向,都可以通過靈犀天線、靈犀網絡和靈犀 AI 算法等技術的加持,保障最流暢的使用體驗。
而華爲的無線協議仿真實驗室,則是華爲手機能在全世界暢連網絡的關鍵秘密。
無線協議仿真實驗室通過仿真無線網絡的硬件設備,模拟手機和網絡交互信号,以此測試手機與運營商連接通暢。在這裏,不同房間都配置有不同的網絡組合,确保手機在這些環境下不僅可用的,而且也是好用的。
由此可見,爲了實現更好的手機信号體驗,華爲的設備和研發投入不可謂不大,同時靈犀通信實驗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從一台手機最根本的信号出發,死磕華爲手機用戶的體驗。
央視短片中尼格買提的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老說華爲手機信号好,聽上去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也是很真實的用戶體驗,凝結了大量的工作和巨大的投入。」
正是無線協議仿真實驗室,無線網絡仿真實驗室,用戶場景實驗室等三大靈犀通信實驗室以及華爲人付出的努力,才有了靈犀通信技術,也才能讓華爲手機始終擁有最好的通信能力,最好的信号。
華爲人的無數投入和努力也凝結在了這些年不斷推陳出新的華爲手機之中,再傳遞到每一個華爲手機用戶手上,讓他們都享受到更好的移動互聯體驗,這或許也是華爲對自己構建萬物互聯的世界的承諾,最真摯的實踐。
我們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句話揭示了建造高樓大廈時打好地基的重要性。而手機想要「平地起高樓」強化日常體驗,其根源也在于打好基礎體驗的地基。
這其實也是華爲手機一直以來的産品邏輯。就像前文提到的,爲了确保華爲 Mate X5 作爲折疊屏手機依然能有穩定且強大的信号表現,華爲回溯手機信号的底層,通過靈犀天線、靈犀 AI 算法與靈犀網絡三大技術,不斷改進華爲 Mate X5 的信号體驗。
但不僅是信号,華爲 Mate X5 還有極其輕薄的機身,折疊形态下媲美高端直闆旗艦,展開下又能得到一塊接近平闆大小的屏幕,而且内外雙屏實現了真正「内外如一」,在亮度、刷新率以及像素密度等細節上都做到了難得的統一。也就是說,不管折疊還是展開,人眼都能得到一緻的顯示效果,從而保證穩定且高質量的視覺體驗。
此外,華爲 Mate X5 典藏版的玄武鋼化昆侖玻璃保證了折疊屏手機也能有極高的可靠性,鴻蒙系統更是在流暢順滑的系統體驗之外,還有豐富的折疊軟件生态,包括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應用都能在展開下充分利用大屏幕的優勢,提供更好的應用體驗。
回過頭來,華爲 Mate X5 之所以可以做到全面領先同行,正是因爲華爲在底層技術上的領先以及長期的研發投入,把「地基」築牢、築好,并以此爲基礎,建構出了華爲獨有和領先的産品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