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 10 月 20 日電 國慶前,在深圳工作的湖南人石磊和女友爲了假期旅行計劃原本已争論了好幾天,但在網上看到湖南省益陽市南縣舉辦 " 南 BA" 鄉村籃球賽的消息後,兩人迅速達成共識,并最終在那裏收獲了一個頗爲驚喜的假期。
在剛剛過去的 " 十一 " 長假,多地旅遊人數創下自疫情以來新高," 看球經濟 " 貢獻不小。而今年以來,從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等國際大賽,到中超、中甲、CBA 等職業聯賽,再到異軍突起的 " 村超 "" 村 BA" 等民間賽事活動,球市火爆,一票難求,拉動體育旅遊呈現出強勁勢頭。周末假期 " 約看球 ",正在取代 " 約飯局 " 和 " 擠人頭 ",成爲中國城鄉的休閑新時尚。
這是 3 月 27 日拍攝的比賽現場(無人機照片)。當日,貴州省首屆 " 美麗鄉村 " 籃球聯賽總決賽在黔東南州台江縣台盤村舉行,黔東南州代表隊以 68 比 65 的比分戰勝遵義市代表隊,獲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新時尚跑出了 " 新賽道 "
被 " 南 BA" 吸引的不止石磊和女友。他們自駕趕到揭幕戰舉辦地麻河口鎮東勝村後發現,不僅有好幾台同樣來自深圳的私家車,還有很多以鄂、贛、渝等打頭的外省車輛。因爲年齡相仿、愛好相同,大家很快熟絡起來。
" 我能看幾場酣暢淋漓的籃球,女友能吃到全蝦宴,還能逛夜市,這趟旅遊滿足了我倆的全部需求。" 聊起來選擇南縣休假的原因,石磊和大部分 " 驢友 " 露出了默契的微笑。
" 南 BA" 比賽活動現場
消費者的默契,也是各地的默契。在貴州榕江縣 " 村超 "、台江縣 " 村 BA" 等鄉村賽事活動爆紅 " 出圈 " 之後,去村裏 " 約看球 " 突然成了休閑度假的熱門項目。各地如火如荼的民間特色賽事也提供了多種選擇,海南文昌有鄉鎮排球聯賽 " 村排 ",江蘇沛縣有農民足球賽 " 村界杯 ",内蒙古呼倫貝爾錫尼河地區 " 牧民們的世界杯 ",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狂歡節 ……
南縣是一個位于洞庭湖腹地的傳統農業大縣。前些年,當地主要通過發展稻蝦米、小龍蝦等産業,打造塗鴉村、油菜花海等方式拉動當地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 但我們也發現這種傳統模式同質化嚴重,競争也很激烈,而新興的‘體育 + 旅遊’越來越成爲一條‘新賽道’。" 南縣文旅廣體局總工程師梅小花介紹,南縣本身就具備深厚的群衆運動基礎,在借鑒 " 村超 "" 村 BA" 經驗的基礎上,政府迅速組織了 " 南 BA"" 南洲杯 " 排球賽、湘鄂邊羽毛球賽等賽事,與小龍蝦、塗鴉村、洞庭濕地風光結合,吸睛又吸金。
" 一站式滿足全家出遊需求 " 是南縣辦賽的宗旨,球賽安排在旅遊設施成熟的村莊,場邊還設置了适合親子的猜燈謎、拔蘿蔔等遊樂項目。國慶期間,超 10 萬人次現場觀看了 " 南 BA",全縣酒店、民宿爆滿," 夜宵一條街 " 的每家餐館都排起長隊。
" 南 BA" 比賽現場
有 " 村 BA"" 南 BA",還有 " 鄉 BA"。今年 9 月,吉林遼源當地的 " 鄉 BA" 總決賽吸引近萬人觀賽,參賽的是各鄉鎮業餘愛好者,相約看球的不乏親朋好友。" 一到比賽日,各鄉鎮民宿、縣城賓館的入住率提高至少 30%。" 吉林省農民體育協會負責人馬振才說。
富于 " 村味村趣 " 的比賽和表演," 沉浸式 " 的觀賽體驗,觀賽後順便體驗當地風土人情的全新出遊方式,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前往鄉村 " 約看球 ",而這,也讓鄉村振興跑出了一條 " 新賽道 "。
新時尚背後有新認識
今年成都大運會期間,看賽事火過吃火鍋,幾乎場場爆滿。全家上陣、情侶相約成爲觀衆席常态。杭州亞運會恰逢中秋國慶假期,各項賽事更是一票難求,誰能曬個門票和現場照,那妥妥就是朋友圈 " 最靓的仔 ",引來一大波羨慕嫉妒恨。
10 月 6 日,中國隊球員與觀衆擊掌緻意。當日,在杭州亞運會籃球項目男子組銅牌賽中,中國隊以 101 比 73 戰勝中國台北隊,獲得銅牌。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相較于近年來盛行的 " 特種兵 "、City walk 等出遊方式," 約看球 " 不僅在形式上可以涵蓋前兩者,其特有的儀式感、集體感也讓後者更有範兒。據陝西省渭南市體育中心統計,本賽季至今,長安聯合足球隊(彬州輝龍隊)主場最高觀賽人數達到 2.6 萬人,平均上座率達到了 90%,在中冠球隊中殊爲可觀。
" 有很多都是年輕人,相約看球、踢球是球迷間極具參與感的事兒。" 陝西省知名球迷兼解說員柯興平說,陝西球迷文化底蘊深厚,近幾年,比賽日大家自駕或乘坐定制列車、大巴車,集體前往看球已成常态。這樣的 " 約看球 ",給了年輕球迷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和個性化标簽。
陝西西安球迷乘坐定制化火車組團前往渭南市看球
廣西平果市是全國少有的 " 雙甲 " 城市,一城獨擁哈嘹男足和呗侬女足兩支足球甲級聯賽隊伍。當地有三大球迷協會,總人數超萬人。每逢主場,座無虛席的球賽現場不光有男同胞,還有抱着孩子的婦女、幹完活趕來的 " 阿叔 "" 阿姆 "。平果市足協主席蘇剛說," 哈嘹 " 和 " 呗侬 " 在當地壯語裏是 " 趕歌圩 " 和 " 兄弟姐妹 " 的意思,讓球迷的參與感和歸屬感直接拉滿。
對 " 約看球 "" 去現場 " 的追捧,既有作爲球迷的普通消費者對生活的新需求,也有像杭州亞運會提出的 "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 " 等地方政府新認識。
亞運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目共睹——據初步測算,因亞運增加的投資對杭州市 GDP 的拉動量約爲 4141 億元,占同期 GDP 的 7.6%。而國慶長假期間,亞運效應直接拉動杭州和浙江旅遊上了一個新台階,浙江省接待遊客總量、旅遊收入總量等主要指标創曆史同期新高。
13 至 15 日,CBA 季前賽 6 場比賽在湖南省嶽陽市進行。"6 場比賽,現場總人數超 3 萬人,僅球票收入就達 300 萬元,近 40% 的觀衆來自外地。" 嶽陽市城投集團總經理助理劉思琪介紹,粗略統計,比賽三天裏,球場周圍酒店價格漲幅在 30% 左右,過夜球迷每日人均消費在 700 元左右。
10 月 15 日,CBA 季前賽比賽現場。當日,在湖南嶽陽舉行的 2023-2024 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季前賽中,廣東華南虎隊以 77 比 70 戰勝廣州龍獅隊。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嶽陽市文旅廣電局一級調研員姚正國介紹,爲确保看球滿意度,市裏在高鐵站和機場開通專線,嚴厲打擊 " 黃牛 ",并将當地景點介紹以二維碼的形式印在球票上。
作爲首次舉辦全國性職業大賽的 " 新隊員 ",嶽陽能得到朱芳雨等球員和廣大球迷的點贊,正源于當地的重視和 " 野心 "。劉思琪介紹,自去年辦完省運會後,他們一直在考慮球館的持續利用。作爲曆史文化名城,嶽陽市已通過 " 洞庭漁火季 " 等項目集納了衆多旅遊資源,球賽經濟将成爲又一塊重要拼圖。
新時尚折射出新趨勢
城鄉球市的火爆、相約看球的時尚,折射出來的不僅是疫情後消費的複蘇,更折射出中國鄉村和城市極具活力的發展新趨勢。
首先是鄉村治理和發展的年輕化、多元化。賽場上,奮力拼搏的多是年輕人;賽場外,同樣是年輕人在出謀劃策。南縣麻河口鎮黨委書記周華安介紹,5 年前,麻河口鎮幹部平均年齡爲 45 歲,而目前僅爲 34 歲,全鎮 "90 後 " 黨政領導有好幾個,這次 " 南 BA" 麻河口賽區的所有賽事工作,就是由一名 36 歲的副書記帶着一幫 "90 後 ""00 後 " 完成的。
在廣西天等縣把荷鄉,近年來返鄉創業的 " 新農人 " 越來越多。把荷鄉旺仁村黨支部書記許鍾寶說,這些年輕人對外了解遊客的需求,對内熟悉村裏的資源禀賦,不僅點子多,而且說幹就幹,今年春節期間,很多 " 新農人 " 都策劃、組織和直接參與了村裏的籃球賽,不僅吸引了近萬人觀賽,村裏的産業還因此得到了不少贊助扶持。
旺仁村的籃球賽現場
其次是體育多元功能日益凸顯。強身健體、争金奪銀是人們過去對體育的普遍理解,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體育的多元功能正被越來越多地發掘。
賽事可提振精氣神。沈陽球迷曲霄鵬說,尤其經曆疫情之後,球場上的激情,總能給生活注入激情。脫貧攻堅勝利後,鄉村振興正當其時,城鄉發展齊頭并進,辦賽、參賽、看賽,能更好地振奮精氣神,凝聚向心力。
賽事可彰顯地方美譽度。今年上半年,有關 " 村超 " 的話題全網浏覽量超 200 億次,國内外媒體在關注賽事時,也将目光聚焦到了那些原本并不起眼的鄉鎮農村。賽事更可拉動地方經濟。今年上半年,僅榕江縣 " 村超 " 就吸引遊客 79.66 萬人次。與上年同期相比,榕江縣批發業增長 32%,零售業增長 42%,住宿業增長 352%,餐飲業增長 386%。
7 月 1 日,少數民族攤主在貴州 " 村超 " 足球賽場旁設置的文創攤位整理文創飾品。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第三是觀念的變化和消費的升級。" 疫情後,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更加重視,客觀促進了民間賽事蓬勃發展,同時,包括體育在内的消費也在朝個性化、多元化升級轉型。" 長沙市體育産業協會會長謝一鳴認爲,疫情之後,專業和業餘、賽場和景區不再泾渭分明。具體表現在,從過去單獨的、點狀的場館消費,變成如今連續的、融合的鏈條消費;從過去從衆化、" 打卡式 " 的旅遊,變成如今沉浸式、參與式的度假。
" 順應這個趨勢,我們打造了‘星球天下足球旅行季’這款體育旅遊産品。它面向全國各地業餘足球隊,想去哪座城市踢比賽,我們不僅負責邀約當地球隊,還負責吃喝住行‘一條龍’服務。" 謝一鳴說,這樣就實現了踢球、旅遊、交友的個性化定制。
在梅小花看來,脫貧攻堅勝利後鄉村群衆對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村賽火爆的前提。" 這既是此前工作成果的必然産物,也将助力未來鄉村振興取得更大成績。" 但她也提醒,各地體育賽事存在重複性,需要結合特色文化、風土人情進行包裝改良,并嫁接相關産業," 約看球 " 這股時尚之風才會吹得更長久。
執筆記者:周勉、李麗
參與記者:李典、鄭昕、盧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