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巨潮 WAVE,作者|小盧魚,編輯 | 楊旭然
防疫政策的重大改變,意味着人們暫時失去了一種 " 動态平衡 ",需要重新調整自己在疫情大環境下的應對方式。
不管有沒有中招,人們開始搶購藥物,連花清瘟、藿香正氣水、正柴胡飲、清開靈等等,從感冒藥到清熱解毒到消炎止痛,乃至于亂買一氣。
隻是随着這一波感染進程來到了中期,人們漸漸開始發現,最有用的好像還是經典的西藥布洛芬。佐證之一就是,一段時間以來網上關于布洛芬的段子明顯增多,其話題度、關注度遠遠超過蓮花清瘟等中藥。
這樣的形勢變化也隐喻着中藥闆塊行情的變化。從防疫放松的 10 月開始啟動上漲行情,在感染人數不斷增多、人們極度害怕感染的 12 月上旬迎來高峰,期間漲幅高達 46.63%。
中藥指數表現(2022 年 10 月至今)
那時候不少券商表示,現在正是投資中藥闆塊的好時機。然而随着大家愈發認為難逃感染,也看到了衆多已感染甚至已康複的人群分享,中藥的風頭都已經完全被布洛芬蓋過去,股價也開始持續下跌。
中藥的行業特質——包括上遊高成本、下遊療效等問題,本就限制了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走勢,更何況在經曆了短期内股價上漲近 50% 後,短期、中期内的投資價值已經被明顯透支。
01 短期:難以為繼的搶購和上漲
從古至今,人群的焦慮和恐慌總能帶來一部分人的巨大财富。
疫情沖擊下産生的恐懼和藥品需求暴增是必然事件,有人在囤藥,有資本則在更早之前就埋伏進了醫藥闆塊。10-11 月,醫藥闆塊漲幅傲視 A 股,中藥闆塊的漲幅更是居首。
畢竟疫情三年裡,中藥總是和 " 防治 " 這個概念挂鈎," 防 " 的分量似乎還更重些,很是契合那個階段人們希望自己能不被感染的心理。
蓮花清瘟背後的以嶺藥業,已憑此創下了自己市值 3 年 5 倍的傳奇。而在這一階段的放開與大面積感染中,更多的中藥企業也将分得一杯羹。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幹預指引》仿佛中藥闆塊的 " 炒股指南 ",榜上有名的雲南白藥期間最高漲幅達 19.9%,片仔癀期間最高漲幅達 33.73%,步長制藥期間最高漲幅達 64.18%,表現都很亮眼。
當然,按照中藥闆塊的一貫傳統,有名貴藥材加持的企業往往股價能漲得更好些,比如跟熊膽有關的上海凱寶。根據劍橋大學科研團隊研究發現,熊去氧膽酸 ( UDCA ) 能關閉人體和小鼠肺與腸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 2 ( ACE2 ) 受體,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靶标,所以理論上 UDCA 可以用于預防新冠感染。這個消息在一段時間裡流傳甚廣。
而上海凱寶的主營産品痰熱清膠囊、注射液和熊膽滴丸,其原材料中恰好都包含熊膽粉。這讓想要炒作 " 熊去氧膽酸能預防新冠 " 概念的資本找到了極好的标的。更何況,上海凱寶的産品本來也上了 " 中藥幹預指引 "。
從 10 月至 12 月中旬,上海凱寶股價累計上漲 157%,俨然一副 " 神藥 " 接班人的模樣。然而,隻是利用情緒炒作起來的行情注定不會長久,就如疫情沖擊下産生的購買需求難以為繼那樣。
12 月中旬後,對陽性病例越發習慣的人們,對中藥防治的那點 " 濾鏡 " 也逐漸消失。
随着廣州、北京、上海等地率先感染的人群親身驗證,布洛芬以其退燒止痛的強大功效脫穎而出,成了當下最緊俏也最值得購買的藥品。
中藥多品種、大面積脫銷的情況也随之好轉, 中藥闆塊的行情下跌則要來得更早一些,幾乎是 12 月 13 日 " 幹預指引 " 發布的第二天就開始了持續下跌,截止目前已經跌去了近 20%,下跌速度比上漲速度還快。
這一波疫情裡,中藥的現實療效因為暫無統計數據與科學論證,還不能斷言結論,但中藥闆塊的股價走勢确實帶着很強的資本炒作色彩,早已脫離了基本面。
02 中期:失去确定性
如果說因為疫情防治而帶來的短期 " 投資 " 機會已經消逝,中藥闆塊的中期投資則存在較大的不确定性。
市場上有部分分析師認為,中藥 OTC 很可能因為藥店消費場景複蘇、群衆更注重個人防護等因素,獲得長久穩定的需求量,包括同仁堂、華潤三九等在内的知名品牌,或許還能迎來量價齊升帶來的業績增長。
所謂的中藥 OTC 就是中藥非處方藥,不需要藥方就可以在藥房裡随便買用,不需要熬煮煎服就能服用,很方便家庭日常購買、使用。
中藥 OTC 在零售端也确實有不少大賣的單品,比如 2021 年,健胃消食片的銷售額達到 14.7 億元,藿香正氣口服液的銷售額達到 15.8 億元,阿膠的銷售額則達到 51.4 億元,是中成藥裡的銷冠。
清熱解毒、止咳化痰類中藥 OTC 本就屬于藥店暢銷單品,在政策放開後的疫情時代,這種需求更不可能減少。但是,需求帶來的銷量增長并不能完全轉化為藥企利潤增長,因為成本端和收入端的掣肘力量都不小。
11 月,在人們開始搶購中藥的時候,上遊藥材也開始了漲價。12 月中旬,中藥闆塊行情開始下滑後,上遊藥材還在漲價。康美 · 中國中藥材價格 ( 日 ) 指數也顯示,12 月 24 日,該指數創下 2013 年有統計以來的曆史高位,達到 1822.01 點。
而推動中藥材價格總體上漲的主要力量,就是清熱解毒類中藥材的搶手。比如馬鞭草單月價格漲幅高達 717.53%,紫蘇葉單月漲幅達 263.01%,蘆根、防風、金銀花、連翹、闆藍根等藥材漲幅也很可觀。
藥材價格如此高漲,毫無疑問會擠壓中成藥廠商的利潤空間,更何況無論是出廠價還是零售價,都不可能在一個月内翻一倍。最近哄擡藥價、高價銷售抗原、血氧儀等産品的人是什麼下場,相信大家也沒少在新聞裡看到。
雖說中國在 2015 年就已經取消了藥品定價制度,讓藥品交易價格由市場競争确定,但那也不意味着中藥 OTC 的定價就可以完全根據市場供需關系來 " 自由定價 ",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藥品企業的價格上漲也被相對嚴格地管控了。
除了加強市場監管、維護社會秩序的要求,還有中成藥同樣跳脫不了的集采和醫保目錄談判。所以即便不久的将來,熱門中藥 OTC 銷售價格有所上漲,這種上漲也必定是溫和的,遠不如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兇猛。
事實上,2022 年許多中藥企業的淨利潤情況并不樂觀,1-3 季度的累計增長為負。比如也是 " 幹預指引 " 上榜企業,珍寶島的淨利潤同比減少了 36.7%,吉林敖東的淨利潤同比減少 48%。
哪怕因為這一輪疫情,第四季度主營産品熱賣,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這些公司的全年淨利潤情況呢?
站在中期來看,中藥 OTC 的量價齊升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是否能順勢帶來利潤提升還是個未知數。
03 長期:文化自信與現實問題
細心的人應該會發現,從 2020 年疫情初始的時候,中藥的作用就被官方反複強調。武漢解封不久,全國人民都沉浸在齊心協力抗擊新冠的自豪感中,中國醫療隊則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形成中西結合、防治新冠的 " 中國方案 "。
那時候的新聞裡,有不少 " 海外疫情升溫,陷入艱難時刻 "," 中國積極向世界分享中西醫結合的抗疫經驗 "、" 中醫藥在全球防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 之類的報道。
而蓮花清瘟之所以能在三年内成為 " 國民神藥 ",也離開官方有意無意的推廣——比如将其放入給市民分發的防疫大禮包中。甚至在今年春夏,上海封城期間,就有網民抱怨菜一直送不到,蓮花清瘟卻是一直發不停。
國家層面對中藥行業的扶持有目共睹。除了現實問題,這既是東西醫藥之争的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要求。
三年來國家不斷強調中醫藥在新冠防治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每次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都會發布包含不少中藥的用藥指南,進一步凸顯了政府試圖鞏固中醫藥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重要地位。
最新一次動作就是,12 月 29 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通知,要在城鄉基層充分應用中藥湯劑開展新冠病毒感染治療工作。當天,中藥闆塊也出現了近期少有的全線上漲(不過第二天又再次回落)。
在醫保談判中,對中成藥砍價的力度也遠比西藥溫和,并且還在加速推動更多中藥品種進醫保,中藥創新藥進入醫保路徑尤為通暢。
這正暗合着國家對中藥行業發展的期盼:守正創新,既要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順應時代變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此之前很長時間裡,醫藥行業的巨額利潤中有大量都被西方醫藥集團瓜分,國産仿制藥沒成熟前,天價西藥把患者吃到無力承擔、家庭破碎者大有人在。
以極端情況推演,如果在新冠疫情開始之後,我們就隻能打輝瑞的高價疫苗、吃兩千多一盒的特效藥,那種情況下的中國人又會何等焦慮無助?從這個角度講,國家扶持中藥行業也是應有之義。
而且抛開民族情結,中藥也是非常有群衆基礎的。尤其是中成藥,許多單品都不需要醫囑、購買方便,價格也低廉,對于日常小病、養胃健脾、安心甯神等常見問題來說,是高性價比的習慣性選擇。
相較而言,西藥中除了抗生素等幾個常用大類,其餘藥品中很多都不是老百姓可以輕松購買的,有時是需要門診處方,有時是濫用有危險,有時則是價格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
對絕大部分收入中下、請不到病假、約不到名醫的中國工薪階層來說,中成藥的存在很重要。對缺少醫保和醫療資源覆蓋的農村地區來說,中成藥的存在更是必不可少的。這是現代醫藥工業體系無法破解的現實問題,也是擺在政策制定者、資本市場投資者面前無法忽視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