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沸雪
編輯:山隹
" 蘋果不造車 " 的蝴蝶效應還在繼續。
據外媒 3 月 4 日報道,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曾考慮收購特斯拉,甚至與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進行了談判。這與此前特斯拉 CEO 馬斯克自我表述有些出入。馬斯克在 2020 年 12 月曾表示,他在開發 Model 3 期間曾與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 · 庫克(Tim Cook)聯系,讨論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當時馬斯克稱,蒂姆 · 庫克拒絕會面。
很顯然,特斯拉和蘋果沒有達成協議。據熟悉談判情況的人士透露,蘋果最終認爲,自己造車比收購和整合另一家企業更有意義。而蘋果推出自主研發的汽車主要是爲了留住員工。當時蘋果剛剛完成 Apple Watch 的工作,許多工程師都渴望開始研發新産品。另外,庫克批準該項目的部分原因是爲了防止工程師跳槽到特斯拉。
除此之外,蘋果還需要找到拓展業務的新方法。蘋果預計 iPhone 的銷量将在未來幾年放緩,而汽車是運輸行業(規模達 2 萬億美元)的組成部分,這可能會幫助蘋果,當時蘋果的業務規模已接近 2000 億美元。但此後,蘋果汽車項目的推進非常艱難。在推進汽車項目的過程中,蘋果更換了四位項目負責人,并進行了多輪裁員。但是,由于自動駕駛汽車的軟件和算法開發過于困難,這個項目最終被取消了。
而在蘋果宣布放棄造車之後,引發了業内震動。比如特斯拉 CEO 馬斯克第一時間在自己的社交賬号上轉發了這一消息,并配上了 " 緻敬 "" 點煙 " 的表情包。但相比馬斯克的淡定,國内市場卻一片嘩然,世界好像又變了。
小米董事長雷軍說," 看到這個新聞,非常震驚!" 很快,國内的一衆造車新勢力掌舵人也跟随下場,比如理想汽車 CEO 李想表示,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确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适。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則表示 " 沒想到 "。就連 " 下周回國 " 的賈躍亭也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專門發文評論,标題爲 " 庫克終究不是喬布斯,蘋果放棄造車是個大錯誤 "。
雷軍們的震驚,原因很簡單。蘋果放棄造車,尤其對于小米汽車而言算不上好消息。在手機市場跟随蘋果的小米,在汽車市場上也被定位爲蘋果的跟随者,現在巨頭蘋果折戟,事實上證明庫克認爲,這條路可能走不通。這對小米來說,意味着的是巨大的心理打擊——車還沒上市,信心沒了。
曾幾何時,在一片産業陰霾中,在過去十年間獲得無數産業政策支持的新能源汽車賽道是爲數不多的我們認爲還有巨大增長規模的市場。如今,當我們耗費無數精力财力,就連科技圈也跨界而來要想分一杯羹時,大家猛然發現,曾經的 " 帶頭大哥 " 早就切換賽道了。但蘋果真的會放棄智能汽車這個 AI 時代的關鍵入口嗎?目前看還是一個未知數。
01
蘋果的決定不意外
根據外媒的分析,蘋果不造車的直接原因是投入大收益小。按照測算,如果一款蘋果汽車上市,它的售價可能至少要 10 萬美元。這與智能手機和其他技術相比,它能帶來的利潤微薄。此外,蘋果汽車還必須與早已占領市場的特斯拉競争。
另外,從更深層次來看,相比 ChatGPT 時中國廠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前段時間在 OpenAI 發布 Sora 的時候,國内一衆互聯網廠商基本禁聲。現在,蘋果不造車的背後,其實是人工智能變革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來到了汽車圈。
圖源網絡,侵删
不造車的決定看起來輕松,但是這背後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和難以想象的影響。盡管蘋果沒有披露具體的投入數據,但按照每年的研發投入和結合外媒報道來看,蘋果已經在該項目上 " 燒掉 " 了超過 100 億美元。也就是說,如果此時放棄,意味着蘋果在過去十年來的投入基本上全部清零。
但蘋果的成本可能沒有我們此前想象的那麽高。衆所周知,AI 應用的一個關鍵場景就是自動駕駛。此前蘋果在造車上的投入,其實也主要集中在自動駕駛上。而自 2008 年來,蘋果造車的消息就從未停止過。坊間一直流傳蘋果正在秘密開發一款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所謂的 "Apple Car" 項目。雖然不時傳出一些消息,但是項目推進多年都未見蹤影。
2014 年,蘋果确立了名爲 " 泰坦計劃 "(Project Titan)的造車項目。自此,蘋果開始大量投入造車的研發。據當時媒體消息,蘋果重金從谷歌、奔馳、特斯拉等公司挖角,組建了一支擁有矽谷 + 汽車産業基因的核心團隊。截至 2019 年末,蘋果從特斯拉挖走了超過 300 人。
蘋果前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接管汽車項目後,當時想打造的就是一款自動駕駛汽車,軟件團隊的成員表示這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擁有 1550 億美元現金的蘋果斥巨資聘請了數百名具有機器學習(一種人工智能技術)和其他方面能力的有經驗的人員,這些技術對制造自動駕駛汽車至關重要。Ive 和他的設計師團隊繪制了概念車,看起來像一款歐洲小型廂式貨車,例如菲亞特 Multipla 600,擁有六個窗戶和弧形車頂。它還沒有方向盤,可以使用蘋果的虛拟助手 Siri 進行控制。
換句話說,在最初蘋果對汽車的想象中,AI 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
02
錯失風口讓蘋果擔憂
不過,後來蘋果汽車項目經曆了多次組織震蕩,又更換了兩位負責人。在軟件方向上的努力再次轉向了硬件上的投入。蘋果汽車的定位又一次從自動駕駛汽車轉向了電動汽車。而且,有傳聞稱在蘋果内部,庫克一向就不算重視泰坦項目。據外媒披露,庫克并不牽頭 All in 造車計劃,而這一項目的負責人更是屢屢更叠,項目目标不斷降級。
而且,相比蘋果以往擅長的消費電子業務,造車業務投入大、周期長、競争激烈,現金流經受擠壓,競争力和項目回報難以評估。而且蘋果内部認爲,外界對于自動駕駛能力的關注,以及帶來的安全監管會越來越嚴格,公司會被不斷拖入輿論和監管漩渦之中。内外壓力交織之下,蘋果放棄造車,似乎隻是時間問題。隻不過 Sora 的出現,讓這一決定提前了。
去年年底,也曾有知情人士稱,蘋果的高管們在實現自動駕駛的願景上也遇到了困難,比起當前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的完全自動駕駛,他們正計劃設計一款更傳統的汽車,配備方向盤和踏闆,完全自動駕駛功能依舊具備,但僅限于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後來,還有傳聞蘋果原計劃在 2026 年推出首款電動車,自動駕駛級爲 L4 級(高度自動駕駛),不過受制于各種因素影響,最後選擇下調至 L2+ 級(部分自動駕駛),且發布時間也延後至 2028 年。
2021 年,現代汽車還曾經發表聲明,證實與蘋果就開發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進行了談判,不過最後似乎不歡而散。但所有的傳聞到此刻戛然而止,蘋果汽車最終還是胎死腹中。但震驚之外,真正的問題是,蘋果爲什麽不造車了?大概率最接近真相的結論是,蘋果不造車,和汽車行業本身并沒有太大關系;而與蘋果本身的處境更相關。
蘋果猛然發現,未來汽車的關鍵可能不是硬件技術能力,而是背後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系統能力。而衆所周知,蘋果在過去多年的技術路徑選擇都是虛拟混合現實這條路,而不是此前大家都不看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一錯誤的選擇已經在市場中獲得反饋,在不久之前發布的 Vision Pro 慘遭銷量和口碑的雙重滑鐵盧,而這已經是蘋果近年來最爲重磅的創新産品了。至于最近被路透的 iPhone16 模型更是在全網被群嘲得體無完膚。
換句話說,如今全球科技王冠上的明珠,已經不是 Apple 了,而是 OpenAI。資本市場早就用腳投票做出了這一選擇。早在 2 月 9 日,微軟的市值一度達到 3.12 萬億美元,打破了蘋果去年創造的紀錄成爲市值最高企業。曆史數據顯示,蘋果在 2023 年 7 月 31 日曾創下 3.09 萬億美元(當前約 22.28 萬億元人民币)的最高市值記錄。
03
真正的差距
今天的庫克不會在乎他的決定給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帶來什麽影響,他現在更在乎的是,蘋果怎麽才能趕上 AI 這趟高速列車。畢竟,十幾年前,諾基亞的教訓太慘烈且生動了。但無論蘋果和庫克怎麽想,其決定在市場上造成的影響還是出現了——當财大氣粗如蘋果都選擇放棄,新能源電動汽車,未來還會是一個高速增長、風光無限的賽道嗎?
按照國内創投市場的邏輯,接下來很可能投資人在看相關項目時都會問這個問題,這也必然會影響一衆造車新勢力在資本市場的估值。這應該也是雷軍們焦慮的來源之一。不過,雷軍們震驚的底層邏輯應該還不止于此。真正的問題是,當 Sora 出現、蘋果轉向,中美産業競争之間的方向似乎在進一步産生分歧。
李想說,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确的戰略選擇。這種觀點可能過于樂觀了。要知道,微軟從 10 年前就開始持續投入 Open AI,即便是擁有多年搜索經驗和數據積累的 Google 推出的 Gemini 都無法和 ChatGPT 一較高下,押錯技術路線、晚了這麽多年的蘋果,真的有機會嗎?
如果蘋果都沒有機會,中國的科技廠商們還有機會嗎?況且智能網聯車本身就是一個高度依賴 AI 驅動未來前景的行業,如果不具備軟件生态能力,單靠硬件,我們最終還是處于産業鏈下遊位置。何小鵬說," 去年還讨論過,汽車行業新進入者會在 2024 年内全部出牌,但除了蘋果。2024 年後的十年會進入淘汰賽和全明星賽。但沒有想到蘋果在 2024 年出了這樣的牌。"
其實按照何小鵬的思路來看," 這樣的牌 " 其實并不是蘋果徹底放棄造車這條路,而是蘋果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歸軟件能力的拓展上。這可能才是關鍵方向的轉變。
但面對這種轉向,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在 2023 年 ChatGPT 推出時,國内尚且有數百款大模型能站出來;到了 2024 年,Sora 出現之後,國内 AI 界一片沉寂,應聲者無幾。依托國内強大的制造業底座,硬件能力我們并無問題。但現在的問題是,軟件創新能力上的差距,這不是一時一刻能夠彌補的——即便是龐然大物如蘋果,想要追趕 Open AI 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時間。
如今留給國内的科技和汽車廠商來說,唯一的道路可能也隻有回到雷軍說的—— " 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比什麽都重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