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如果誰還沒有落地‘智駕全國都能開’,誰就一定會在智能化浪潮中掉隊。" 日前,某新勢力車企 CEO 在北京一次企業活動如此表示。
事實上,對于汽車行業而言,在 AI 大模型加持的智能化賽道角力才剛剛拉開序幕。據麥肯錫數據,中國生成式 AI 市場 2020 — 2025 年複合增速将達到 84%,2025 年中國市場将占全球市場規模的 14%。
AI 應用在虛拟世界已經起步,而汽車作爲移動交通工具,在智能化的時代,也變成了移動交通玩具。這種趨勢自然激發了 IT 業的無限想象力,并找到了比手機更強大的風口。一方面,智能駕駛的技術在不斷奔跑,你追我趕,不斷逼近 L3 級别。另一方面,智能座艙的豐富應用,也讓國外車企包括豪華車企大吃一驚。他們或許無法明白,爲什麽中國市場這麽喜歡車内娛樂,從五聯屏到按摩椅,且研發得相當深入,至少在身體體驗上引領了世界的潮流。
有趣的是,2021 年開始的元宇宙大熱潮,幾乎把所有的中外 IT 巨頭都帶了進來,熱錢湧入,每個企業都推出自己的元宇宙概念。可不到三年,誰還在談論元宇宙呢?元宇宙還沒形成定型的範式," 元宇宙某某某 " 的稱謂就已經被迅速遺忘,如同被潮流刮過後的一地花瓣。汽車作爲能夠出行的娛樂工具,其走在潮流前端,如今自然也要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概念綁定。無論能有多少實質的配置,爲了避免被落伍,始終都要和互聯網的潮流同名,那麽就能顯得不落後于這個時代或者時段。
可是,智能駕駛技術和智能座艙不同,智能座艙是不是好玩,按摩椅是不是舒服,都不會影響車輛行駛。而自動駕駛技術,卻是要徹底的現地化。對車外行人、車輛和障礙物的識别,都是需要長期與海量的人工智能訓練和數據采集共同演進的。數據越多,挖掘越深,試錯越多,改進越頻繁,叠代能力越強,智能駕駛的穩定性才越高。
因此先發的智能駕駛汽車企業,能用好數據,就會比後發者有更多的時間和用戶優勢。隻是新興車企沒有曆史數據積累,就會過分倚重硬件和技術的參數。加上輿論的風向已經成爲企業和産品的生命線,所以車企無不耗費資源和金錢去培育龐大的粉絲群體。這種投入,連同時尚的 AI 之名,更是讓一個企業真實的智能化水平、應對複雜交通狀況的可靠性,都成爲了高度模糊的地帶。
如果企業能把 AI 手段在自動駕駛的某個關鍵點上突破,是能獲得進步的,比如用在監測前方路況并進行分析決策上。這是一個需要長跑才能勝出的過程,汽車企業必然要和 IT 軟硬件企業深度合作。不隻是燒錢,還要有充足的測試記錄和數據。因此,無論生成式 AI 今後又會變成什麽名字和新概念,都不應該僅僅是企業的玩票。不隻是汽車企業,其他企業也是同理。凡命名皆叫 AI 很容易,比如 AI 空調、AI 車窗、AI 天幕,把客戶繞暈也很容易,但是隻有那些能真正提升生産力的技術,才是企業赢得競争的硬核。
文 / 記者 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