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頭 " 紅牛 " 的戰争進入第 9 年,依然沒有止戈的迹象。
2 月最後一天,天絲集團火力全開,通過官微發布 " 正本清源系列 " 第 2 份聲明,對華彬集團抛出的 "50 年協議 " 逐一駁斥,一時硝煙再起。
雙方的戰火 2016 年被引燃,經過殘酷的拉鋸,紅牛商标所有權歸屬已得到最高法确認。華彬集團利用 "50 年協議 " 繼續鬧動靜,天絲集團必須針鋒相對。
失去商标,華彬集團已被斷掉一臂,如果 "50 年協議 " 合法性不被司法認可,将底牌盡失。這,又将是一場你來我往的長期拉鋸戰。
如今的能量飲料市場,已不再是華彬集團運營的中國紅牛一家獨大,天絲集團旗下 4 種紅牛産品已布局中國市場,東鵬特飲趁勢崛起,樂虎和中沃等競品瘋狂進擊,一超多強的競争格局已然形成。
主戰場之外,兩頭 " 紅牛 " 都應該考慮的,是市場問題。
拉鋸戰難見盡頭
2 月 28 日,天絲集團通過官微,發布 " 正本清源系列 " 第 2 份聲明,與華彬集團抛出的 "50 年協議 " 針鋒相對。聲明擺出相關證據和邏輯,剝筍般層層揭開内幕。這将是繼紅牛商标所有權塵埃落定之後,天絲集團下一階段對華彬集團的阻擊重點。
對于天絲集團來說,與華彬集團之間的 " 戰争 ",即使再漫長、變數再多,也必須打下去。因爲,這事關紅牛品牌和中國市場。
天絲集團早年通過合資企業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開拓中國市場,紅牛創始人許書标授權嚴彬負責具體事務,紅牛這一功能性飲料在中國落地生根。
2012 年,許書标去世,華彬集團與泰國天絲之間的關系迅速降溫。當年,中國紅牛銷售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在能量飲料市場中的份額高達 82%。
一家獨大,依靠強勢的渠道和品牌影響,金色矮罐、兩頭公牛角力的經典形象,已在消費市場根深蒂固。2015 年,中國紅牛銷售規模實現 230 億元,達到巅峰。
許家二代接手天絲集團後,立即着手拿回紅牛商标所有權。2016 年,天絲集團發起紅牛商标侵權訴訟,經過 4 年拉鋸,經最高院終審,紅牛商标所有權歸于天絲集團。
作爲中國紅牛實際運營方,華彬集團的焦點集中在獨家經營權上,這也是華彬集團抛出 "50 年協議 " 的核心。該協議第一條規定,合資公司享有獨家經營紅牛飲料的權利。
這紙協議于 1995 年 11 月 10 日簽署,簽字四方分别爲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深圳中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泰國天絲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及中泰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
天絲集團指出,這份協議上的丙方中泰紅牛維他命有限公司 " 自始不存在 ",且簽署四方均未加蓋企業公章,僅有企業負責人簽字,真實性存疑。另外,合資公司的經營期限早在 2018 年 9 月 29 日到期。企業經營期限屆滿後,華彬方面才拿出這份 50 年協議複印件。

市場戰持續不斷
紅牛,并不是嚴彬的發明,而是通過引進産品配方、品牌本土化改造,經過持久的營銷推廣,最終跻身中國能量飲料一哥。
上世紀 90 年代初,許書标回到老家海南投資建設飲料工廠推出一款能量飲料産品,準備将這瓶飲料起名 " 瑞德步 "("Red Bull" 的中文諧音)。他的忘年交嚴彬堅持用 " 紅牛 " 二字,加上金色的産品裝潢,才讓人眼前一亮。
客觀地說,中國紅牛是中泰雙方企業一起養大的孩子。中泰合作之前,中國尚無能量飲料的産品和概念,雙方牽手一起幹了兩件大事:讓紅牛這種功能性飲料在中國合法化,生産批文由合資公司股東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出面促成;紅牛商标注冊由合資公司股東深圳中浩集團收購金華 " 鬥牛 " 商标,掃清了障礙。
在 1995 年 4 方簽署的 50 年協議中,第一條即明确合資公司的獨家經營權,天絲集團不投資、不擔風險,隻有固定回報和原料費用。
20 多年來,天絲集團與華彬集團的合作,一直僅限于提供香料和品牌授權等,渠道和生産端逐漸從合資公司演化爲華彬集團實際控制。

當紅牛商标所有權歸屬落定,天絲集團有必要将相關權益更大化。所以,大家看到市面上的紅牛越來越多了。
2019 年,天絲集團授權在中國代工的紅牛安奈吉投放市場,同時從泰國進口原裝紅牛維生素風味飲料,瑞士紅牛也進入中國市場。
爲了做強中國市場,天絲集團挖來華彬集團、紅牛合資公司的前高管上陣。與此同時,紅牛安奈吉搭上六個核桃母公司養元飲品、百威中國的銷售體系,在渠道端與華彬集團對抗。
混戰已經形成
時至今日,中泰紅牛經年累月的拉鋸戰,既沒有分出高下,也沒能決出勝負。在這期間,中國能量飲料市場,已由紅牛一家獨大,發展爲一超多強的市場競争格局。
能量飲料産品層出不窮,已不再不局限于添加牛磺酸、咖啡因,維生素、礦物質之類泛能量飲料遍地皆是,并延伸至補水、補能量和抗疲勞等各個細分領域。
混戰也在某種程度上激活了市場。據英敏特數據,2022 年,國内能量飲料零售額規模達 813 億元,并以 5.5% 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預計 2027 年整體零售規模将達 1061 億元。
中泰紅牛纏鬥數年,影響最大的,自然是中國紅牛。其 2015 年達到巅峰後走上下坡路,2024 年實現銷售約 210.9 億元。
中國紅牛的市場壓力,除了天絲集團的全方位圍堵,還有來自東鵬特飲的壓力。2023 年,東鵬特飲收入 103.36 億元,市場銷售額占比 30.94%,位列行業第二。同期,中國紅牛市場份額爲 53.2%,與高峰期超 80% 的占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東鵬飲料從中國紅牛代工廠做起,2012 年終殺出一條血路,利用大容量、高性價比優勢,通過卡友、建築工友以及腦力勞動者群體中打開市場。國泰君安預計,其在 2026 年收入規模将超過 200 億元,成爲能量飲料市場又一個 200 億級大單品。

東鵬成功 " 撿漏 ",其他本土能量飲料品牌也趁機搶占市場。華潤怡寶推出魔力運動、達利集團的樂虎、農夫山泉旗下有尖叫、河南中沃旗下有體質能量,以及廣州黑卡 6 小時、日加滿等紛紛出現在貨架上。
現在,中國紅牛變得非常低調,前些年高調喊出的 " 困了,累了喝紅牛 ",被東鵬特飲借鑒模仿;後來 "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 剛被人記住,就被挪到親兒子 " 戰馬 " 能量飲料的推廣上。
與天絲集團之間,暫時看不到握手言和的可能,中國紅牛得有備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