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知道生産企業會不會拿過期的僵屍肉,給你做一道紅燒肉預制菜,更不知道,在統一烹制過程中,加入了多少 " 科技與狠活 "。這樣的食品,又怎麽放心讓孩子吃呢?
撰稿丨魏英傑
這幾天,預制菜話題又熱了起來。
原先,帶貨平台上一盒預制菜酸菜魚 19.9 元,引起過一陣熱議。而這次,卻是因爲預制菜進校園,引發了不少家長關注。
有些地方家長吐槽,學校午餐引進了預制菜,質量沒保障,口感差,讓人難以下咽。有些家長爲了不讓孩子吃預制菜,選擇中午自行給小孩送餐,甚至還有家長辭職給孩子送飯。部分家長還爲此成立了 " 抵制預制菜 " 的交流群。
一時之間,預制菜成爲了衆矢之的。
01
開宗明義,我不是要支持預制菜。但凡有時間有條件,誰願意吃這種口味單一、食材缺乏保障的食物。
更何況,涉及孩子的食品安全,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寶貝,尤其要加倍謹慎。如果預制菜存在質量問題,又如何讓人良心上過得去?
不過,對于預制菜,還是需要厘清一些事實。
現在很多人對預制菜聞之色變,這其中也有不少誤認和曲解。實際上,預制菜這個名詞是新的,但預制菜這種食物由來已久,并不是現在才突然出現的。
從制作方式來講,預制菜可以分爲成品或半成品。從類别來講,預制菜又可分爲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按照這麽說,我們以往接觸的很多食品,都可以歸入預制菜範疇。
比如,我們平時買的鴨脖、午餐肉,就是典型的即食食品;方便面是典型的即熱食品;水餃是典型的即烹食品;而線上超市配送的淨菜,就是所謂即配食品。這些都算是預制菜。
圖 / 網絡
這些預制菜,我們不僅能夠接受,而且早已習以爲常。大家意見比較大的,其實是像酸菜魚、梅幹菜燒肉、佛跳牆等以往看上去是新鮮燒制,而如今都被做成了預制菜的菜肴。
學校裏通過中央廚房配送的,如果是通過現炒分裝的套餐,嚴格來講不算預制菜;隻有工廠裏生産打包分裝好的套餐,被直接加熱送到學校的這種,才屬于預制菜。
如果對此還不是很明白的話,不妨想想高鐵上裝在快餐盒的那種配餐,其實就是這種預制菜。這類預制菜有固定的搭配,采取了鎖鮮技術,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自然吃起來也不怎麽可口,勉強果腹而已。
圖 / 網絡
就此而言,大家反感的并不是全部預制菜,而是那些采取了統一加工方式,加入了各種添加劑、增鮮劑和保水劑的預制食品。
人們對此反感的最大原因,是不放心其質量和安全性。畢竟,誰也不知道生産企業會不會拿過期的僵屍肉,給你做一道紅燒肉預制菜,更不知道,在統一烹制過程中,加入了多少 " 科技與狠活 "。
這樣的食品,又怎麽放心讓孩子吃呢?
02
再來說 " 預制菜進校園 " 爲何引起沸沸揚揚。
家長除了擔心食品安全問題,還在于食物加工的整個過程不公開透明,以及家長在這事情上缺乏知情權和選擇權。
很多家長一開始并不知道學校給孩子吃的是預制菜,直至有孩子反映學校的午餐難以下咽,甚至有孩子吃了拉肚子,這才反應過來。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如果我們點外賣,以爲商家是現燒的,結果送來一看,竟然是用料理包(預制菜)加工的,那麽我們最多上一次當,下次不點就是了。
可是在學校,少數家長去反映問題,要求學校不使用預制菜,多半是說服不了學校的。學校和配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恐怕也不是說取消就取消的。至于這背後是否還有别的貓膩,暫且不提。
這就意味着,在給孩子的飲食安全保障上,由于學校天然的強勢地位,單個家長是沒有什麽話語權的。你要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除非多數家長聯合起來反對這一做法,才有可能奏效。
你說,家長既不知道這些食材質量如何,又缺乏說不的權利,結果會是如何?
圖 / 網絡
和 " 自由市場 " 不同,學校更像是一個 " 壟斷市場 ",家長交了錢,卻管不了孩子吃了什麽,吃得好不好。這樣的不對等情形,遇到有責任心的學校管理人員還好,假如碰到不負責任的、甚至還想趁機撈一筆的個别學校管理人員,那真的是掉進坑裏了。
一般來講,隻要存在不公開透明的地方,一定就會存在不爲人知的黑幕。所以,碰到有良心的管理者是偶然,碰到黑心的管理者,才是一種必然。
放眼看去,各地中小學乃至大學的餐飲食堂,出的問題還少嗎?
所以,預制菜的問題,并不在于預制菜本身,而在于預制菜以外的種種弊病。從行業信任問題,到市場規範問題,乃至于機制體制問題等等,不一而足。
03
可話說回來,上面講的這些問題,難道是有了預制菜後才産生的嗎?顯然不是。
在預制菜 " 橫空出世 " 之前,黑心餐館、食品安全事件難道就沒有發生過嗎?不給學生吃預制菜,學校就不存在食材劣質、飯菜變質等問題嗎?沒有預制菜,前段時間不是還發生過 " 指鼠爲鴨 " 的笑話嗎?
圖 / 網絡
有一說一,這些問題可不能讓預制菜來背鍋。或者說,這些問題的發生,并不是預制菜帶來的,也不見得會因爲預制菜的出現而變本加厲。
恰恰相反,預制菜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 " 好東西 "。采取統一标準和生産規範制作的預制菜,一般會更加有質量保證。" 洋快餐 " 爲何能在全世界範圍内開分店而保持口感一緻,秘訣就在于此。如果都是由各大門店自行采購、單獨烹制,早就亂套了。
例如,某洋品牌快餐店有一款很受歡迎的現磨豆漿,後來被發現其實是豆漿粉調制的,因此引起沸沸揚揚。其實,如果是由門店現磨,費時費力不說,質量肯定也不穩定。
不是說預制菜口感會更好,而是至少可以保證質量和安全,這是大型連鎖快餐企業首先必須考慮的問題。
遺憾的是,規模化生産既可以帶來品質的穩定,卻也可以變成 " 規模化擺爛 "。換言之,規模化、标準化,并不意味着就能告别造假和劣質食品。
對于這些問題,仍然需要從食品安全監管、加強學校食堂管理、賦予家長知情選擇權等方面入手。
比如,學校可以和家長聯合成立膳食委員會,由家長代表對學校餐飲進行全過程監督。每個學校以及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家委會,人和機構都是現成的,關乎孩子的食品安全,大家肯定樂于參與。
又或者,規定學校管理人員(比如校長)、老師和學生吃一樣的套餐,孩子們吃什麽,校方人員也隻能吃什麽,這對于提高學校餐飲的安全性也一定會有幫助。
在這方面,教育部也有專門的規定(《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學校食品安全存在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預制菜,而是明明有監督和約束機制,卻沒有落實到位。結果,家長一旦對學校不信任,隻有選擇采取自行送餐這種 " 笨辦法 "。
圖 / 圖蟲創意
對于預制菜本身,雖說已經出台若幹标準和規範,但不得不說,眼下市場仍然處于魚龍混雜狀态,而且仍将持續一段時間。
例如,有些接外賣訂單的餐館,大量使用料理包、預制菜烹制快餐,卻又不提醒、不明示,讓顧客大呼上當又無可奈何。這些問題,隻有在行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
而對于消費者來講,也要明白一點,由于外賣經濟發達,加上鎖鮮和冷鏈技術的發展,用時短、出菜快的預制菜,隻會是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盛行。
現在,包括網上買菜平台,都會專門開辟預制菜類别。這對于那些想節省做菜時間的用戶,确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不想踩入預制菜的 " 坑 ",恐怕隻有自己睜大眼睛,仔細甄别。
當然,在預制菜行業尚不成熟和規範之前,對于 " 預制菜不宜進校園 " 的觀點,我也表示贊同。這種情況下急哄哄地搶占學校市場,可能賺的是快錢,最終卻會失去家長的信任。
總之,預制菜既不是什麽新鮮事物,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問題在于,這個行業稍有不慎,就會被 " 玩 " 壞了。一旦行業公信力被敗壞,哪怕是政策強推,恐怕也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