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 4.0 被首次提出,一項将工業生産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重大舉措,在德國的工業界轟轟烈烈展開。
十年後,管理和 IT 咨詢公司 MHP 所做的 "2023 年工業 4.0 晴雨表 " 研究顯示,隻有 50% 的生産過程實現了自動化。超過半數的公司沒有利用工業 4.0 帶來的潛力和機遇,或者未将其視爲有利手段。
令人意外的是,這份報告還指出了國與國之間的數字化差距,在數字化上中國實力竟然已經超越德國,雖然與美國相比,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那麽,中國制造模式爲什麽能趕超德國?中國在生産數字化方面究竟在扳回怎樣的一局?同時面臨着怎樣的挑戰?
中國制造業不再怕 " 轉型 " 了
凱文 · 凱利在《必然》中寫道," 這些年裏,人類開始用微小的智能讓沒有生氣的物體變得活躍,把它們編織進雲端機器智能這張大網中,并将數十億心智與一個超級心智相連。這個聚攏的過程将被當作這個星球上迄今爲止發生的最重要、最複雜也是最令人驚歎的事件。"
技術浪潮席卷而至,國際科技競争愈發激烈,不管是德國的工業 4.0,還是美國的 " 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 ",以及日本的 " 互聯工業 " 計劃,都是在新機遇、新挑戰面前所制定的戰略,而這些也成爲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
在大趨勢面前,搶占先機的緊迫感深入滲透進人類的生産進程。" 所有的地區、過程、人口、人工制品、傳感器、事實和概念編織成一張複雜到難以想象的巨網。" 中國作爲制造業大國,更有理由在這張網中大展身手,脫穎而出。2017 年後,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全面提速,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從概念的普及階段進入實踐的生根階段。
與這種緊迫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雖然爲制造業大國,工業體系完備,制造企業數量龐大,也有一定的應用互聯網的能力。但是整體發展極不均衡,在國内也面臨着嚴重 " 内卷 ",産業的崛起背後是大批大批倒下的企業,光伏産業如此,汽車制造行業、手機制造行業也是如此,更多的企業在利潤面前如履薄冰。
光伏行業的龍頭隆基,其創始人在談到崛起的奧秘時,提到光伏行業的本質其實就是度電成本的不斷降低,在企業發展中,通過極緻的降本增效,這家企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降本增效,從來都是事關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舉個例子,鐵心制造行業一直存在一個痛點,就是物流成本過高,在整個生産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比達到 40%,并且 95% 的時間都在用于物流周轉。僅僅這一項成本,就讓不少企業倍感頭痛。
同時,該行業傳統的訂單式生産模式,導緻每一道工序中,任何一道工序出現問題,都會造成材料的浪費。同時,制作工序全靠經驗,而鐵心産品最大的技術難題,在于降低能耗,能耗越低的産品價格越高,而不同能耗之間的度量需要精确到 0.01。這就導緻如果對過程控制稍有漏洞,對企業來說都是成本問題。
整體而言,制造業苦于龐大的人力、物流、設備、損耗、檢修、庫存周期等等各項操作成本,以及因爲人工單據審核帶來的各種表單流轉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再加上一些溝通不暢,訂單超出預期,交貨不及時,甚至黑天鵝等等意外事件所帶來的損失。這些對大企業都感到壓力重重,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能就是緻命打擊。
想在競争中脫穎而出,必須要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愛因斯坦曾說:同一層次的思維,解決不了在同一層次上産生的問題。改變很難,在殘酷的競争和寶貴的窗口期面前,中國企業急需跳出這一層次,用 " 換道超車 " 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
過去幾年,在全球經濟複雜性、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一些企業的穩定運行受到沖擊,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埃森哲對九大行業 570 餘家中國企業進行了調研,得出了報告《2022 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
報告連續五年觀察顯示,轉型成效較顯著的中企比例從 2018 年的 7% 升至 17%,五年間僅僅提升了 10 個百分點,可見進程之緩慢。
如何破局?其實,随着企業數字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僅僅有數字技術、架構升級遠遠不夠,要想充分釋放技術的價值,必須将技術與業務高度融合,豐富應用場景。
這時候就凸顯出數字韌性的重要性,什麽是數字韌性?數字韌性有三個核心特點:敏捷組織、激發個體、全鏈路數字化。
其中,全鏈路數字化—— " 人财物事産供銷研 ",每個環節的數據必須在線,這樣把數據串起來以後做決策分析,往往能讓決策變得既沒有時差、也沒有誤差,真正實現數據幫助企業做正确的業務決定。
然而現實是,數字化轉型中存在太多的痛點。比如,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中國一汽建立了 ERP、CRM、SCM、OA 等業務管理應用系統。但應用系統相互獨立,形成了信息孤島,移動應用的比例不高,業務效率較低。
爲什麽?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就是數據,數據互聯互通才能夠從整體上驅動決策,實現效率的提升,而當數據彼此割裂,被封存在了各個系統中,仿佛孤島林立,無法實現精細化管理,更無法挖掘大數據背後隐藏的價值。
多年來中小企業數字化建設面臨三座大 山 : 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業界圍繞如何翻越這三座大山想了各種辦法,但總體上成效不顯著,實踐中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
商業系統越來越複雜,無論是個性化定制、産品智能化提高, 還是供應鏈複雜性,傳統的 IT 架構對于商業系統的複雜性的支撐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隻有基于雲、中台、邊緣計算、AIOT,以及基于 SaaS 化的應用,才能高效支撐商業系統複雜性,這條路的重要特點是普惠、敏捷、個性化、低成本。
今天有了一種新的選擇:基于平台 + 低代碼工具。全球最具權威的 IT 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 Gartner 認爲 2024 年 65% 的企業将采用低代碼,低代碼市場達到 500 億美元;2019 年微軟發布 Power Platform 低代 碼開發平台,被微軟 CEO 薩蒂亞稱之爲 " 微軟 2019 年及以後最大的賭注之一 "。
什麽是平台 + 低代碼?低代碼是雲原生時代的軟件開放、部署、運營的重要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在數字化平台上,你可以任意選擇最主流的低代碼廠商的産品,讓一線不懂技術的業務人員,用拖拉拽的方式搭建自己所需要的應用,小到物料的領用,大到研發部門的流程管理。如同百寶箱裏的積木,自己動手搭建出适合自己的應用。
河北鑫宏源是一家包裝企業,這家公司在數字化轉型中通過平台 + 低代碼,快速搭建了由銷售、生産、物業、人力資源等 20 個模塊組成的數字化管理系統。
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李鑫坦言:" 我們公司大部分學曆是高中到大專,他們都可以無縫切換到數字化的操作方式。"
平台 + 低代碼最終實現人人都是開發者。這大大降低了開發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門檻,更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實現系統之間的個性化定制,有效打破數據孤島現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于平台 + 低代碼工具,自己構建一個低成本、普惠、個性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也是決勝這場轉型之路的關鍵所在。
管理學大師赫爾曼 · 西蒙将不爲大衆熟知的市場領導者,稱爲隐形冠軍。去年,赫爾曼 · 西蒙表示,在中國,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 " 隐形冠軍 " 湧現。
接下來的例子,有的是國内的 " 隐形冠軍 ",有的是 " 專精特新 " 小巨人,還有的是老牌傳統企業,他們究竟做對了什麽?
一場永無止境的能力進化之旅
數字化轉型,不是把技術武裝到牙齒,而是把數字技術融入企業的基因,開啓一場永無止境的能力進化之旅。
前文提到的鐵心制造企業普天鐵心,能夠爲全球 200 多家變壓器廠配套生産鐵心,是國内變壓器鐵心專業化制造龍頭企業,建有中國最大的變壓器鐵心專業化智能制造基地。2021 年企業 40% 的産量用于出口。
那麽,這樣一家大規模的企業,是如何解決前面提到的物流問題和生産精度問題?
2019 年,普天鐵心陸續搭建了星際物流系統、綜合信息管理平台、EIOT(能源物聯網)、智能協同等應用,以釘釘爲超級入口,找到了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和工業化的解決方案,建設智慧工廠。
尤其是生産智能化方面,從原料到配送,到生産重點的檢測數據的集成,讓不同角色的員工在生産過程中,對産品性能變化都可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分析。通過設備上釘,員工在手機上就看到每一道工序的生産狀态,出現任何異常,可以直接通過手機操作,終止下一道程序。産線流程的在線檢測,讓良品率提升了 8%,訂單交付效率上升了 50%,人工成本下降了 50%。
哪怕是設備檢修也能實現設備監測預警和一鍵搶修。隻要把關鍵設備的零部件做成狀态監控,将人和設備聯系起來,隻要溫度産生異常,馬上就會反饋到相對應的設備維護人員的手機端,現場的設備管理員可以及時去現場确認設備的狀态,預防設備因爲故障造成的全公司生産的停頓。設備檢修也是如此,設備故障會直接在系統上通知到相關責任人。
(普天鐵心智慧工廠)
這樣的降本增效才是從源頭上實現了人、财、物的節省。
把人與人、人與設備,以及設備與系統之間高效連接,這是普天鐵心建設數字化的基本思路。目前,普天鐵心的業務數字化成效顯著,生産單位數量的鐵芯消耗的材料、能源都有較大幅度下降,近兩年企業利潤和出口額平均增長率分别達 175%和 282%。
想真正理解什麽是轉型,再看這樣一個故事:
" 在牧草種植方面,我們種了幾千畝地,但是隻有一個人。現在養了 5000 頭牛,總共 64 個人,養小牛的時候我完全都不用人了。生産、加工、倉儲、物流等,所有東西在這一條線上逐步完成。"
位于中國四線城市安徽省淮北市的曦強乳業,讓乳品行業看到了智慧工廠的力量。
比如在牧場端,養牛這樣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事情,這家企業完成 300 多個應用場景的低代碼開發應用。通過先進的擠奶設備、計步器、牧場管理系統等應用,實現了奶牛從出生到離場全生命周期管控,實現了精準執行的管控和牧場與工廠之間生奶數據的互聯互通。
那麽前面提到的一汽是如何實現全員數字化的呢?
爲了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一汽集團将應用都集成到了釘釘上。目前,一汽集團有 300 多個獨立應用正運行在釘釘平台上,打通全部數據孤島。釘釘由此成爲一汽集團 12 萬人的數字化唯一入口。
關鍵數據更同頻。紅旗 300 多家經銷商陸續上釘。以一汽紅旗銷售公司爲例,整個紅旗營銷體系都在釘釘上,主機廠和經銷商之間實現了信息協同。
紅旗工廠,其中經銷商全面上釘釘後,主機廠可以在釘釘上實時查詢到每家經銷商的銷售、服務數據,并根據模型計算出每家經銷商實際應該配備的在崗人員情況,來保證面向消費者的服務。
(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總裝車間)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釘釘這樣的平台可以爲企業提供 PaaS 化的能力,充分尊重了各行各業的差異性和專業性。讓一線業務人員擺脫複雜技術的限制,人人都能搭建,人人都易使用,更加便捷迅速實現數字化賦能,加速企業數字生産力的爆發。
破除認知壁壘,才能實現徹底轉型
這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但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 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 " 仍然是難以逾越的三座大山,數字化升級改造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問題來了,爲什麽有人做得成?有的企業卻隻見投入、不見效果?
這些做成了數字化轉型的案例,很多操盤手接手前并沒有相關經驗,大部分人甚至完全沒有 IT 背景。但他們身上,有一個很關鍵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能夠快速把握住新的技術趨勢,去提升認知,來解決企業的痛點。也都會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數字化轉型。
我們必須看到,有一個邊界把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牢牢地禁锢住了。一個企業家認知的邊界,就是企業的邊界。
大部分人對數字化轉型的認知是不足的,主要有兩種體現:第一種是遵從思維慣性;第二種是感到恐懼。
什麽是思維慣性?大部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仍然停留在傳統架構上,找方向、找路徑、找答案。最早一批認識到信息化需求的企業家們,他們對于數字化的認知,來自于 10 年前、20 年前,國際咨詢公司和跨國公司構建起來的概念。
傳統數字化轉型架構,ERP 等企業級系統,技術壁壘極高。尤其是業務主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走傳統數字化路徑,離不開龐大的科技團隊,動辄百十号人,上千号人。光是人力成本,已經讓人不堪重負。
更不用說找企業、找開發商高收費,費時又費錢。
此外,要進行采購、招投标、原形的測試,要進行大量的、高成本的長期維護……這就是很多企業眼中的數字化方式。
現實是什麽?向内看,大量企業搭建了很多系統,一個個系統分立,就像是大量的孤島、煙囪,信息無法互通,有價值的數據無法沉澱。
向外看,數字和實體早就密不可分了,中國三、四線城市對數字化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接受度。數字經濟已經從消費系統,從消費側的外賣、打車,走向了産業的方方面面,走向制造業、零售業,千行百業,醫療、教育……
也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環境,當大量二代企業家介入中小微企業時,他們對數字化轉型的認知條件,比一代企業家好的多。
如果做數字化轉型必須找到一個能夠與時代同步的、新的架構和解決方案。
能不能給企業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方式,讓他們不需要一支龐大的 IT 團隊,就能夠享受到好的數字化服務?
雲計算平台其實給了企業一種換道超車的可能性。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基于雲計算,基于像釘釘這樣的平台,它其實會把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到一個 " 雲原生 " 的時代。
什麽是雲原生?當人們發明電的時候,能夠想到唯一的用途就是用來照明,唯一的産品就是電燈。後來基于電,基于一個插座,才衍生出了多種用途的家用電器,都可以叫做電原生産品。同理,雲計算也會帶來很多雲原生産品。
我們都知道,商業系統越來越複雜,傳統的架構越來越難以支撐。今天隻有基于雲,基于中台的基礎設施才能夠支撐起數字化轉型。這是數字化轉型操盤手需要意識到的一點。
打一個比方,你可以這樣理解:釘釘就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企業數字化的插座,它提供了統一的賬号體系、統一的權限、統一的系統界面。不僅讓企業有了一個數字化工作入口,還有一點很重要,連接過去既有的應用和系統,使一個企業不再處于多個應用和系統林立的數據孤島中。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平台 + 低代碼開啓了一個新的時代。它不隻是在原有技術上的小修小補,而是提供了一種基礎設施。
如何降低恐懼?因爲認知不夠,所有人面對變化都會有一種恐懼的心态,這一點很好理解。沒有足夠的認知,所以也就無法下定數字化轉型的決心。
在這種情況下,降低試錯成本非常重要。
平台 + 低代碼,最大的貢獻就是降低了試錯成本。低代碼大幅降低了企業獲取和沉澱數據的門檻,讓業務人員也能夠随手開發應用,把手邊的工作數字化掉。
拿釘釘提供的低代碼工具舉例,釘釘提供了一種 " 低代碼 + 輕量化 SaaS" 的解決方案。
近期釘釘推出了《釘釘 · 數字化案例課》上線喜馬拉雅 APP,深度還原十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數字化實踐。這些案例故事梳理了諸多可複制、有創新性的數字化場景。
釘釘是國内最早一批推進軟件 SaaS 的廠商,目前也是國内最大的 SaaS 彙聚平台。聚合了國内 3000 多家優秀的數字化服務商,滿足 " 人财物事,産供銷研服 " 等各個環節。
企業的數字化需求,可以真正按需購買,不用像以往必須花數百萬購買一整套大型的軟件系統,現在可以根據業務需求,根據使用人數,訂閱模塊化的 SaaS 服務,大大降低企業的實施周期和成本。
這些都是在 " 小快輕準 " 的數字化産品和解決方案方面的探索。
我們在說什麽?認知,是數字化轉型最大的敵人。
有的人,看到别人的企業,雇傭大專畢業生在 IT 部工作,還把它當作笑料到處講。
你沒有看到的是,别人的企業在這裏已經跨越了一個極大的壁壘,人才壁壘、技術壁壘。靠的不是别的,就是認知的升級,思維的跨越。
如果你想不到,後面的一切都無從發生。
爲什麽有的企業不僅可以轉型,而且可以轉得如此徹底,如此的業務主導,如此的成功,如此的低成本?其實背後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認知。
結語
以前,傳統的代碼開發費時費力,需要開發、測試、bug 修複等一系列繁瑣的工作。有時還會碰到上下遊合作方接口不匹配的問題,大大增加了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
而平台 + 低代碼,大大降低了研發人員的工作量以及編碼人員的能力要求。
我們總是以爲數字化轉型,像是一場技術烏托邦,在宏大描述之下,一切都是全景式的想象——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工廠的員工都是數字化人才,智能化專家。然而,現實是,大專畢業經過培訓也能扛起企業 IT 部,有了得心應手的系統化工具,這才是中國隐形冠軍和小巨人快速成長的底層法寶。
低代碼的另一核心關鍵作用在于打破企業業務豎井,深入到企業組織内部發揮功效。長久以來,由于專業知識的限制,跨職能的溝通始終都是一個艱難而低效的工作。
由于低代碼頗具靈活性,無需經過太多專業的訓練,業務人員也可以快速上手,通過 " 拖拉拽 ",基于模闆或者可視化界面快速生成應用,快速滿足末端多樣化的定制需求,從而打破業務壁壘。
對于中國的 toB 行業來講,隻有放下抽象的概念和技術,深深紮進産業中解決細枝末節的行業問題,才能讓更多人能夠用數字化的思維工作,用技術門檻低,方便省事的手段,在工作中得心應手,讓工具真正爲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