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篇,首先分享兩組數據。
就拿過去的 9 月爲例,參照乘聯會公布的終端成績單,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繼續達到令人欣慰的 53.3%。并且自 7 月開始,已經連續三個月突破 50% 大關。
與此同時,9 月自主品牌的零售銷量達到 134 萬輛,同比增長 25%,環比增長 11%。份額占比達到 63.5%,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10.1 個百分點。而進一步将視線聚焦,9 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達到了更爲恐怖的 74.9%。
試問,說明了什麽?
答案,直指那個多次提及的觀點," 無論承認與否,整個大盤的格局就是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自主品牌漸漸從合資品牌手中奪過了中國車市的主導權。一款款積極觸電的産品,便是它們手中的最奏效的利刃。"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有聲音認爲," 到今年年底,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或将逼近 60%。與之對應,自主品牌的零售銷量份額占比或将逼近 70%。"
那麽,不禁再次反問,如果上述進程一旦真的撞線,合資品牌究竟該怎麽辦?理性客觀的講,合資品牌總體份額的不斷萎縮已成定局。
其中,較爲強勢的德系、日系,能夠憑借足夠深厚的底蘊來一定程度上的延緩下滑。相比之下,除特斯拉之外的傳統美系,包括頹勢盡顯的韓系、法系,礙于種種原因,不得不面對無法逆轉的殘酷終局。
但我同樣相信,随着時間的不斷推移,得以留在牌桌上的合資品牌會與自主品牌形成一個穩定的共存狀态。
換言之,身處它們本就擅長的燃油車闆塊,依舊擁有還算可觀的利潤;身處被我們牢牢掌控的新能源車闆塊,并非沒有一絲絲分羹的機會。
而後一部分,則是今天這篇文章試圖重點展開讨論的關鍵。
" 合資電車,有未來嗎?"
實際上,之所以衍生出上述思考,一方面的确是因爲看到了 9 月終端成績單後,真真切切的有感而發;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上周,突然見證了一條令人有些震驚的消息。
沒有任何征兆,MINI 中國在官網正式宣布,全新電動 MINI COOPER 售價調整至 14.88 萬元起,起售價相比今年 7 月上市的 18.98 萬元降低了 4.1 萬元。與此同時,全新電動 MINI ACEMAN 售價調整至 16.39 萬元起,起售價相比于今年 8 月上市的 20.99 萬元降低了 4.6 萬元。
更爲重要的是,針對此前購買上述兩款車型的全部客戶,MINI 中國将進行現金形式的保價。
進一步了解後得知,MINI 中國此次大調整,不僅僅單純涉及兩款車型的起售價,還一并取消了二者原先所謂的 " 入門版 "。如果按照同配置換算,全新電動 MINI COOPER 與 ACEMAN 的實際降價幅度,甚至高達 5.7 萬元 -7 萬元。
殊不知,剛剛過去的周末,筆者走訪了該品牌位于上海的某家門店。與銷售人員交流後獲悉," 從來沒有見過這麽大的客流量,今天光我就成交 4 單。加上現在又有置換補貼政策,性價比一下子就很突出。"
很快,又從前來看車的一位用戶口中聽到," 過去賣 20 多萬元,同價位區間的選擇太多了。現在亂七八糟算下來隻要 15 萬元,聽他們說還有三年免息的金融方案能做,一下子變得超香。我主要是給老婆買一輛代步車,加上 MINI 的品牌力夠強,一會應該就鎖單了。"
而簡簡單單兩段話,背後卻隐藏着許多深意。
首先,可以說全新電動 MINI 用一己之力證明了,沒有賣不動的合資電車,隻有沒有吸引力的價格。身處眼下風起雲湧的中國車市,本段小标題亦是最爲恰當的形容。
其次,如果沒有記錯,與之前大多數合資電車死守官方指導價,然後暗戳戳的指望經銷商大幅度讓利不同,本次全新電動 MINI 直接從根源上展現出了滿滿的誠意。
從階段性反饋來看,與之前的遮遮掩掩反而嚴重損害與透支品牌形象相比,無疑要奏效與體面很多,向潛客傳遞出願意積極改變的信号。
再者,全新電動 MINI 的打法,俨然朝着所有合資品牌,宣告了一個略顯紮心且必須承認的生存法則:" 想要賣好電車,就得放棄溢價,主動降低身段,甚至比自主品牌變得更加謙遜,才有機會從殺人的泥潭中突出重圍。"
綜上所述,也隻有這樣才有未來。
" 合資品牌不是賣不好電車,而是現階段根本不想賣。其實,它們在等着自主品牌自相殘殺、嚴重消耗以及市場成熟過後,再慢慢進場坐收漁翁之利。"
" 一家合資品牌即便身處中國市場永遠賣不好電車,但依舊能夠位于需求更爲廣闊的全球市場賺得盆滿缽滿,所以就算退出也是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
猜都能猜到,在評論區一定會出現類似對于今天文章立意的抨擊。
在這些質疑者的眼中,合資品牌之所以出現份額下滑,位于新能源闆塊完全沒有任何存在感,一直賣不好電車,隻是遇到了一點點所謂的小麻煩,或者說是在所謂的戰略調整。
随着大象轉身完畢,目前的坐姿排序注定會徹底的重塑,誰輸誰赢、孰優孰略,絕沒有到蓋棺定論的地步。
作爲反駁,更想說:" 你确定嗎?你确定不是在掩耳盜鈴嗎?"
雖然我一直贊同不該過分唱衰合資品牌,但在這波愈演愈烈的電動化轉型中,它們的水土不服,就是不争的事實。
至于本段開篇的兩段觀點,能夠抓住的漏洞真的不少。
譬如,自主品牌在賣電車這件事上,已經迅速牢牢占領了用戶心智,讓大家理所應當的覺得誰才是領跑者。
合資品牌試圖後來者居上,談何容易。
無論營銷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還是産品層面,差距都明晃晃的擺在那裏。而自主品牌一旦領先,優勢正在像是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再譬如,按照目前的單一闆塊規模的競争強度,中國市場便是全球最大與最殘酷的存在。如果任何一家合資品牌,能夠身處這片土地上證明自己的含金量,那麽位于其它闆塊必定也會不可阻擋。
相反,如果連一直留在這片土地上深耕都做不到,那麽位于其它闆塊遲早同樣會變得千瘡百孔。畢竟,造車,尤其是造電車,是一場強者的遊戲,誰都想在最難的關卡通關。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得以見證大多數合資品牌,沒有一味的狂妄自大與頑固不化,而是審時度勢的認清了自己的真實處境與究竟想要什麽," 爲了賣好電車,必須擁抱中國。"
也恰恰這樣的背景,接下來的篇幅,試圖要給出我的幾點建議。
其一,管它插混還是增程做就完了。
再次搬出乘聯會的終端成績單,9 月純電動、真插混、增程式的批發銷量占比,已經達到 59%、32%、9%。作爲參考,去年同期三項數據分别爲 68%、23%、8%。
雖然聽起來有點諷刺,但眼下油箱在中國車市仍然扮演着十分關鍵的角色。換言之,随着時間的繼續推移,真插混與增程式組成的産品陣營,或将與純電動直接平分天下,共同猛攻燃油車。
而對于合資品牌來說,指望它們一步到位完全過渡到純電動,确實有些 " 趕鴨子上架 "。相比之下,無論真插混也好,增程式也罷,同樣蘊藏着巨大的用戶需求。本就擅長 " 玩弄 " 油箱與油箱的它們理應 all in。
更直白來講," 隻要曲線救國行之有效,何樂而不爲?" 況且,一旦孵化出了爆款并反哺全球,或許還能收獲意料以外的結果。
其二,找幫手沒有什麽丢人的。
關于這一點,合資品牌陣營之中的佼佼者——大衆,已經向大家做出了典型示範。對于這家财大氣粗的德系老牌勁旅而言,與其費力不讨好的埋頭苦幹,不如直接大手一揮尋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取得雙赢。
過去幾十年間,自主品牌在用市場,換取合資品牌的技術;如今,身份互換仍然是爲了雙赢。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牌桌上物美價廉的 " 好籌碼 " 真的不多了,下手一定要趁早。遲遲拉不下臉面,等于放棄抄近道。
其三,智能化千萬不能掉隊。
借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輸出," 電動化僅僅隻是上半場,進入下半場決一勝負的将是智能化。"
對此,我一直深信不疑。而自今年開始,相信大家明顯發現了,一套體驗成熟的智能座艙與一套前景廣闊的高階智駕,位于消費者購車過程中所占的權重,正在以極快的迅速提升,從加分項漸漸變爲必選項。
但長久以來,合資品牌賣電車,給外界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便是智能化的落後。平心而論,随着時間軸的拉長,對于開疆擴土是非常不利的。而之後,想盡辦法不掉隊,至少趕上行業平均水準,則是它們必須解決的痛點。
不然,在與自主品牌的直面交鋒中,還會有大苦頭吃。至于合資電車未來,一直掌握在它們自己手中 ……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汽車公社 "(ID:iAUTO2010),作者:崔力文,編輯:何增榮,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