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中國最大一波嬰兒潮爆發了。從 1962 年到 1976 年的 15 年間,平均每年出生人口達 2421 萬。1963 年出生 2972 萬,堪稱全球人類史上的 " 珠穆朗瑪峰 "。
2023 年将迎來 1963 年 " 嬰兒潮 " 轉變的 " 退休潮 "。1960 年後出生的獨生子女的父母有 3.7 億人陸續進入 60 歲。"63 嬰兒潮 " 這一代人都是獨生子女的父母,一部分人面臨失獨,一部分孩子不在身邊。他們的養老成為當前最大的民生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家庭結構是 2421,甚至還可能 4421,上邊有雙方的父母,還可能有雙方的爺爺奶奶。尤其是 1960 年 -1970 年出生的獨生子女的父母,他們的養老壓力是巨大的。
從當前的經濟形勢看,2023 年養老金上漲幅度大約在 3.5% 左右。于是,1960 年左右的退休老人呼籲:2023 年能不能按年齡統一上漲,滿 60 歲漲 600 元,滿 65 歲漲 800 元,讓老年人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和共同富裕的紅利。
其實,網上太多的文章,包括很多社保專家都是反對的。幾個反對理由:
【1】退休工人的呼籲沒有法律依據。目前,養老金上調是采取的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機制,在定額部分已經關照了低收入群體。在挂鈎部分體現了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市場經濟理念。
【2】對高收入群體不公平。養老保險繳納基數是當地平均工資的 60%-300%。高收入群體多繳多得,這是天經地義的。如果按照年齡統一上調,等于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嚴重打擊有錢人上繳社保的積極性。
【3】養老金漲幅過大。滿 60 歲漲 600 元,按照全國平均值 3000 元對比,漲幅為 20%。而 2022 年前三季度在職人員的社平工資上漲才 5.1%,造成社會财富分配的新的不公平。
【4】漲不起。目前,全國有企業退休人員 1.3 億人,按照每人上漲 500 元計算,就需要增加 650 億 *12 月 =7800 億元。2021 年當年結餘 3700 億元。根本兜不住這種漲幅。
【5】與高齡補貼有沖突。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都把 70 歲作為高齡标準,也有少量地區降低到了 60 歲或 65 歲。高齡人員在傾斜政策中有所體現,另外,有些地區還給高齡人員單獨發放津貼。
PS:退休人員也有自己的辛酸,也有自己的苦楚,應該讓他們說出來:
【1】關于上漲幅度大于 10% 的問題。在連續 18 年的上漲中,最高的年漲幅是 24%,大多數年份都在 10%,隻是近年來才開始下降的。也就是說,養老金漲幅超過 10% 是有曆史依據的。
【2】關于按照年齡統一上漲不公平的問題。民政部部長李紀恒撰文指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按照年齡統一上漲,反而更公平,大家都退休了,對社會貢獻都歸零了,人人平等了。按照年齡統一漲幅,也省卻了複雜的計算公式。
【3】關于對高收入群體不公平的問題。高收入群體在職時收入高,繳費高,不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嗎?比如,個人所得稅是遞進制的,最高達到 45%,就是讓他們為社會做貢獻啊。收入高,已經在在職時享受了高收入的複合紅利。退休人員呼籲的隻是在統一上漲的部分按照年齡劃分,并沒有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利益啊。
【4】關于養老基金沒錢的問題。目前,為什麼要搞延遲退休呢?就是因為養老庫存不夠了。那麼,養老金來源 , 渠道不多,才是主要問題。目前,國企央企大約有 46 萬家,總營收占全國 GDP 的 75%(GDP 總量 114.4 萬元)。大多數國企是全民所有制,從國企利潤中劃撥養老基金為何不可以呢?
【5】關于養老金如何壯大的問題。養老金庫存不足是一個客觀事實,責任不在退休人員 " 吃 " 掉了養老金,這個責任是整個社會的。比如,美國人口隻有 3.33 億,養老金餘額是 GDP 的 150%,而中國隻有 10%。我國養老資産規模僅為 1.5 萬億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 4%。咱們不是提共同富裕嗎?那麼,就從退休人員開始吧。
PS:社保部門要兌現當年 " 計劃生育好,國家來養老 " 的承諾。
1960 年出生的人,到了 1985 年達到生育高峰,那個時代也是計劃生育最嚴厲的時候,國家宣傳(見圖)——計劃生育好,國家來養老。現在,他們已經退休或馬上退休,他們的養老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希望社保部門能夠兌現承諾。
PS:您若贊同,多多轉發,呼籲政策更加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