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即将上線聊天機器人 " 文心一言 ", 3 月完成内測
2 月 7 日,百度公司向澎湃科技确認,此前流傳的類 ChatGPT 聊天機器人項目名字确定為 " 文心一言 ",英文名 ERNIE Bot,3 月完成内測,面向公衆開放。此前,有媒體 1 月 30 日透露,百度計劃在 3 月推出類似于 ChatGPT 的 AI 聊天機器人服務。百度文心(Ernie)大模型将成為其基礎。
經費千萬激發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鑒定技術創新
為提升我國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物種及其保護等級科學化管理水平,支撐一線林草工作人員和野保執法人員開展鑒别工作。2 月 6 日,國家林草局發布 " 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鑒定技術及系統研發 " 應急項目揭榜挂帥榜單。國内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研院校、企事業單位等均可組建科研團隊申報。項目申報者無年齡、學曆和職稱等要求,按照 " 誰能幹就讓誰幹 " 的原則,确定揭榜團隊。項目研發時限 2 年,經費 1000 萬元。
開啟新航程!遠望 7 号船新年度首航奔赴大洋
今天上午 9 時許,随着一聲汽笛響徹江畔,遠望 7 号船緩緩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大洋執行海上測控任務,正式開啟 2023 年度全新航程。據了解,在遠望 7 号船離港後不久,遠望 3 号、5 号船也将相繼出航。至此,遠望号船隊全面開啟全年高密度海上測控任務之旅。
湖北獲批 38 項國家青年科學家項目 數量創新高
7 日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科技部日前下達的 2022 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十四五 " 重點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計劃,湖北省承擔項目數量 38 項,較 2021 年翻了三倍,獲資助經費首次逾億元。
亞洲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台關鍵設備全部進場
6 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獲悉,亞洲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台關鍵工藝設備—— 2 台 100 立方液氧主容器,在該院 165 所銅川試驗區順利安裝落位。自此,試車台關鍵設備全部進場,正式拉開考台試車序幕。
2022 年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初評項目公示
根據《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勵實施細則》的文件要求,現公示 2022 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初評通過項目,公示期為 2 月 6 日至 2 月 10 日。
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 竹節參 " 現身陰條嶺
2 月 6 日,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發布消息稱,他們在與重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科考時,在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竹節參。竹節參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有名貴藥用價值,又名神草、血參、昭參、峨三七、紐扣七、人參三七、竹節人參,最早記載于明代《本草原始》,曆版《中國藥典》均有收錄,其根莖入藥。
昌九高鐵開啟複工 " 加速度 "
近日,中鐵大橋局昌九高鐵 5 标項目部為節後複工複産,開創大幹快上新局面創造有利施工條件。截至目前,返崗複工人員數量、施工機械設備種類基本滿足現場施工需求,後續将根據實際施工進度及施工工序陸續安排人員進場。
我自主研發的航空輪胎專用天然橡膠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2 月 7 日,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獲悉,采用該院自主研發的航空輪胎專用天然橡膠試制的 ARJ21 飛機主輪胎等 12 個規格輪胎,日前成功通過動态模拟試驗驗證。這表明該院在航空輪胎專用天然橡膠生産、加工技術研發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對實現我國航空輪胎國産化、提高國際競争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軟件所在跨粒度小樣本學習方面取得突破
近日,中科院軟件所天基綜合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的論文 "Meta Attention-Generation Network for Cross-Granularity Few-Shot Learning" 被計算機視覺領域頂級學術期刊 IJCV(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接收,第一作者為助理研究員強文文、博士生李江夢。論文首次提出一個新的學習問題:跨粒度的小樣本學習(CG-FSL),并基于結構因果理論推導出适用于 CG-FSL 的因果學習模型,稱為元注意力生成網絡 ( MAGN ) ,有效突破細粒度小樣本學習的瓶頸。
AI 篩查阿爾茨海默病準确率達 75%
" 通過眼科圖像采集和圖像的智能化分析,團隊開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篩查模型,對多個社區人群的阿爾茨海默病篩查準确率達 75%。"6 日,中科院甯波材料所智能醫學影像(iMED)團隊趙一天研究員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通過深入分析和挖掘眼睛結構變化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關系,可潛在形成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檢測方案。
清華大學發布全球 3 弧秒海陸 DEM 數據産品
2022 年 12 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黃小猛教授科研團隊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發表題為 "3 弧秒全球 DEM 數據集的超分辨率重建 "(Super-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of a 3 arc-second global DEM dataset)的論文,發布了全球 3 弧秒(90 m)分辨率海洋和陸地 DEM 數據産品(GEBCO_2021)。
19 歲确診阿爾茨海默病,宣武醫院報告世界最年輕病例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報告了一例阿爾茨海默病病例,患者為 19 歲男孩,這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年輕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相關論文 1 月 31 日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
科技公司計劃利用基因技術複活渡渡鳥
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是一種不會飛的鳥,曾經生活在印度洋的毛裡求斯島,滅絕于 17 世紀。最近,一家美國科技公司宣布了一項計劃,希望依靠古 DNA 測序、基因編輯以及合成生物技術等科技手段來 " 複活 " 渡渡鳥。
研究人員發現腫瘤的新陳代謝比此前認為的要慢
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同位素标記的乳酸(三羧酸循環的主要原料),測量小鼠的健康組織、多種實體瘤和轉移瘤,以及白血病組織樣本中三羧酸循環的速率,并計算得出 ATP 生成的總速率。結果表明,相比于健康組織,五種實體瘤組織的三羧酸循環強度更弱,而轉移瘤和白血病模型則更強。研究人員還發現,實體瘤組織會下調特定消耗 ATP 的活動,以低代謝狀态實現高增殖。這項研究颠覆了此前人們普遍認為的實體瘤高能量代謝的看法。
什麼樣的狗更愛用嚎叫回應狼嚎
狗和狼具有種族親緣關系,它們可能對狼的嚎叫作出回應。科學家假設,親緣關系遠近的差異可能會影響這種回應的傾向性。近日,一項發表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揭示了狗種族、年齡和性别對其回應嚎叫的影響。
科學家探測到隐藏在地球構造闆塊下的熔融層
地球軟流圈通過形成一個相對軟的邊界,從而讓構造闆塊通過地幔移動,對闆塊構造理論來說至關重要,但軟流圈的起源現在仍不清楚。新發表于《自然 · 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在據地表約 160 千米處的軟流圈,發現了一層部分熔融的新層,為理解軟流層的性質以及闆塊構造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海交大教授獲 2023 年度 Edward J. McCluskey 技術成就獎
近日,IEEE 計算機學會正式公布,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過敏意教授因其在 " 資源高效的雲計算設計與實現 " 的卓越貢獻,被授予 2023 年度 Edward J. McCluskey 技術成就獎(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本年度共有 4 位學者獲此殊榮,過敏意教授是唯一獲獎的華人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