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獵雲精選;文 / 邵延港
" 在未來十年内,中國一定會産生世界級的企業碳數字化管理的獨角獸。" 黃彥翔對中國未來的碳市場信心十足。
在 " 碳中和 " 的大背景下,所有的企業都面臨着深度脫碳轉型的壓力,碳排放盤查、監測和減排等都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據清華大學和中金公司預測,未來 30 年,中國投資到碳中和領域的資金量将達到 140 萬億左右。
2021 年 8 月,黃彥翔聯合前餓了麽研發總監李磊、前巴斯夫高管張澳鵬,于在上海創立碳衡科技,應用技術革新爲企業低碳轉型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用數字化來切入碳中和賽道。
不過,碳衡科技以及衆多碳中和企業服務參與者,需要面對當前仍然不成熟的中國碳市場現狀。好在中國版的 CDM —— 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在暫停 6 年後即将重啓,讓碳圈繼續洶湧。
碳中和趨勢,三人聯合 " 碳 " 路紡織業
碳衡科技創始團隊中,除了 CEO 黃彥翔,還有前餓了麽研發總監李磊任 CTO,前巴斯夫高管張澳鵬擔任解決方案 VP。餓了麽的技術團隊也是碳衡科技幫助企業去做雙碳轉型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中的堅實力量,再加上整個團隊中有很多來自于行業,非常了解行業企業的這些轉型的需求。
黃彥翔說," 我們團隊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利用各類跨行業的成熟技術,用以滿足新的行業客戶中産生的新需求的組合方式,就是爲市場帶來颠覆性創新。對于科技企業來說,這樣組合的方式就會創新出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不過,當雙碳政策落地後,一些企業也開始計劃做數字化的碳中和化轉型,但到底怎麽做,大家都有很多的疑惑。最終,碳衡科技認爲 " 數字化 " 是其中的關鍵要素,依托于前沿技術與海量數據,碳衡科技爲企業客戶提供全場景、多維度的精準分析及解決方案。
碳衡科技将目光投向了紡織服裝業。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紡織品生産國,紡織行業也是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大的産業,低碳轉型時間急、任務重。
2022 年 2 月,CEO 黃彥翔來到上海題橋紡織染紗有限公司位于江蘇鹽城的紡織廠,目的是給題橋工廠提供計算産品碳足迹的解決方案。巧合的是,雙方接洽當天,作爲優衣庫二級供應商的上海題橋收到了優衣庫要求其展開産品碳足迹的數據盤查工作的郵件。如今,碳衡科技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紡織服裝行業碳足迹認證和産業鏈上下遊碳排放管理的解決方案。
碳衡科技剛好趕上了供應鏈減排的趨勢。趨勢之下正是風口,各路英雄齊進碳圈,資本也早就瞄準碳中和企業服務賽道。公開資料顯示,2021 年 8 月,碳衡科技在成立時獲得了由餓了麽聯合創始人汪淵的種子輪融資,2022 年 2 月,碳衡科技宣布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元禾原點領投。
碳中和背後的生意
當前的碳市場發展的認知程度,有不少觀點認爲碳中和是公益,但碳市場背後的生意遠超想象。
近年來,衆多全球大型跨國企業都明确了碳中和目标,并将目标細分逐步完成。因此,我們才會看到沒有灰塵的水泥工廠、不開燈的智能制造車間等。而對于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來說,低碳轉型更是鏈主的強制要求。
黃彥翔表示,對于出海企業來說,其海外客戶對 ESG 評級尤爲看重,若碳排放做得不好,就很難讓其去承接甚至幾十億的大型項目。
碳衡科技的商業化路徑也很直接。在業務層面,碳衡科技專注于賦能企業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管理、綠色低碳轉型,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爲企業提供全方位碳中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
碳衡科技的産品服務目前主要是在産品碳足迹和供應鏈減排。産品碳足迹,依托數字化碳管理平台,爲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數據請求、計算和共享功能。快速識别産品全生命周期内各個環節的減碳潛力,爲執行減碳措施提供數據支持,推動産品碳中和化升級和企業雙碳目标的實現。
供應鏈減排方面,碳衡綠色供應鏈管理平台,不僅讓企業了解自身的碳排情況,還爲供應商提供了對其産品評估碳足迹的能力。通過上下遊企業數據安全共享,幫助企業有效識别上下遊合作夥伴的碳排潛力。同時基于區塊鏈技術,進一步保證供應商的企業機密和數據主權,共同推動整個産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黃彥翔在對老東家陶氏化學的碳中和解決方案中,碳衡科技協助陶氏在企業及産品端,提供碳中和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支持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和透明度,引入供應商真實産品碳足迹數據進入上遊品類等改進計劃。
黃彥翔認爲," 對于不少企業來說,每年需要固定履約的碳排放成本可能會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如果不引入數字化、智能化的創新工具管理來精準降碳,企業的碳管理運營成本會越來越高。"
低碳轉型是投入,更是收益
黃彥翔也清楚的看到,對于大型企業來說,其碳中和目标會有一個自上而下的框架型的方針制定,然後逐步實施,最終獲得效益的提升;而中小企業面臨的處境更加現實,數字化和低碳轉型,更多的是帶來各項成本的投入。
就目前情況而言," 低碳 "" 零碳 " 對于企業來講或許隻是一張綠色名片,碳中和企業服務這筆生意還需要繼續挖掘潛力。
此前,市場上有一些案件備受争議:2022 年 5 月,甯夏生态環境廳公布了 4 起碳配額未按時足額履約處罰案件。其中,1 家工程公司欠繳 82187 噸,1 家能源化學公司欠繳 25.8 萬噸。上述兩家公司所受的處罰都是頂格罰款 3 萬元,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等量核減。若兩家公司購買同等數量的配額,以 2021 年 42.85 元 / 噸的成交均價計算,将分别花費 350 萬元、1100 萬元左右。
在如此現實下,碳市場的良性發展也會失去積極性。不過,低碳轉型對于所有企業來說是投入、也是收益。
經濟學中有一個關于 " 鎖 " 的概念," 鎖 " 可以看成一種成本,但也可以看作一種貢獻,因爲 " 鎖 " 是安全的一種投入,但也直接帶來安全的收益。
2023 年 10 月 1 日,歐洲碳邊界調整機制 ( CBAM ) 的第一階段啓動。CBAM 是歐盟碳市場的衍生政策,這一綠色新政也被業内稱爲 " 碳關稅 "。這對依賴化石能源和傳統工業流程的産品勢必會造成影響。
歐盟碳關稅是全球第一個綠色關稅,同時這個措施也将形成貿易壁壘,并且在全球範圍内,美國、澳大利亞也都在考慮引進類似的機制。碳稅,已經事關所有市場參與者。碳稅最終會被體現在價格裏,因此高碳産品的市場競争力會不斷下降,低碳産品的競争力則會不斷提高。
在鏈主企業的碳中和目标下,其全球供應鏈也被要求減碳,低碳轉型已經涉及供應鏈安全,而安全本身更是一種收益。庫克在今年的新品發布會上,用了大半時間來講低碳,其背後也是對衆多中國供應商的考核,畢竟達不到低碳标準是要被踢出供應鏈的。
盡管趨勢如潮水,但中國的碳市場依舊在潛力與現實的差距中前進。
早在 2011 年,中國就在地方試點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當時國内也開發了一批 CDM 減排項目,但國内早期的 CDM 項目成了一筆幾乎無需本錢的生意,因此這一輪低碳轉型也引發了一波投機亂象,其中有很多運用數據造假來獲得碳配額的高額利潤。
中國碳市場已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但當前碳中和領域的商業化程度仍然很低。碳中和的發展需要政策與市場的共同推動,黃彥翔和碳衡科技,以及其他碳中和企業服務賽道中的玩家,在合力培育市場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