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4 日,民營航天公司東方空間宣布完成近 6 億元人民币 B 輪融資。本輪由梁溪科創産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申銀萬國投資、洪泰基金、新鼎資本等新機構投資,老股東山行資本、民銀國際、鼎和高達等繼續加持。融資将用于 " 原力 -85" 百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研發與生産工作,加速 " 引力二号 " 中大型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研制。
研制火箭是一件非常燒錢的事,随着 B 輪融資落地,東方空間成爲融資額最高的中國民營航天公司之一。短短三年間,東方空間已經獲得了數十家 VC 的接力投資,總融資近 20 億元人民币。東方空間身後集結了衆多一線美元基金、産業資本,包括經緯中國、紅杉中國、真格基金、奇績創壇、險峰 K2VC、米哈遊等。
據了解,東方空間 B 輪融資估值已達 60 億元左右,成爲中國最新一家民營航天準獨角獸公司。
剛剛過去的 2023 年,是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按下加速鍵的一年,全年國内民營火箭公司共發射運載火箭 13 次,成功入軌 12 次,創下了中國民營商業航天誕生八年來的新紀錄。随着頭部玩家們正逐漸從試驗走向商業化的階段,中國的 SpaceX 正在呼之欲出。
一飛驚人
2024 年一開年,東方空間成爲最吸睛的中國民營航天公司。
1 月 11 日,東方空間自主研制的 " 引力一号 " 火箭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成功完成首飛,成爲全球最大的現役固體火箭,也是中國民營航天公司迄今爲止送入軌道的運力最大的一枚商業火箭,而且遠遠超越了所有的 " 前輩 " 們。
這一輪商業航天熱很大程度上是由衛星互聯網催生的。衛星互聯網要實現組網,動辄需要數千上萬顆衛星。因此,如何把數量龐大的衛星以低廉的成本送上太空,是商業火箭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 引力一号 " 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高達 6.5 噸,500 公裏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 4.2 噸,可以支持百公斤級衛星的 " 一箭 30 星 "。這意味着,現在中國商業航天市場上也有了一枚可以快速、低成本的部署 " 星座 " 的火箭。
随着 " 引力一号 " 發射成功,東方空間算是拿到了商業航天的門票,打開了未來的想象空間,B 輪融資也幾乎同時落地。
山行資本合夥人朱思行表示," 過去的 2 年裏,我們持續觀察行業動态和團隊進展,兩者都在不斷增強我們的投資信心。引力一号首飛成功入軌,對公司乃至行業都是重要的裏程碑,創造了多項突破性的成果。我們非常看好引力一号的後續商業化運營,也十分期待引力二号進一步的研制進展。"
申萬投資總經理戴佳明表示,商業航天已經成爲大國競争的戰略制高點,馬斯克的星鏈組網接近 5700 顆,而中國星座爲了搶占有限的軌道和頻譜資源,必然會加大星座計劃投入,火箭運力是當務之急,東方空間引力一号是全球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能夠支持百公斤級衛星 " 一箭 30 星 " 發射,滿足中低軌衛星組網批量發射、中大型航天載荷快速響應發射需求。
很多人可能會對東方空間的名字感到有些陌生," 引力一号 " 是東方空間成立之後的第一次發射。與多數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非常不同的是,東方空間沒有采取先從小型火箭、單杆式火箭開始然後慢慢叠代的模式,而是一起步就上馬了捆綁式的重型火箭。
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聯席 CEO 布向偉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這麽做的原因,他表示,相比其他民營航天公司,東方空間成立的時間晚了,小型火箭無非是追随别人的腳步,技術上沒有突破,行業地位也顯現不出來。
在 2023 年初的一次采訪中,東方空間另一位聯合創始人、聯席 CEO 姚頌表示,火箭的叠代周期可以長達三年以上,也許從小型火箭開始試錯可以減小風險,但可能錯失這個叠代周期内的市場浪潮。而東方空間從市場需求出發,通過考察客戶對火箭運載能力的需要,進行針對性研發,目标就是搶占先機。
當時,姚頌雄心勃勃地展望 " 引力一号 " 的發射:" 這一飛,可能就會超過中國所有商業火箭公司,曆史上發射過的所有東西的總和。在全世界的商業火箭公司裏面,引力一号也是運載能力僅次于 Space X 第二大的火箭。"
現在過去還不到一年時間,吹過的牛已如期兌現。
東方空間成立于 2020 年,在中國的衆多民營航天公司中并不算早,但它的創業團隊陣容非常豪華。
東方空間的技術團隊大多來自中國長征系列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号的研發團隊。聯合創始人、聯席 CEO 布向偉曾擔任長征十一号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師,COO 魏凱是長征十一号運載火箭的項目辦主任。
公司的另一位聯席 CEO 姚頌的履曆就更不簡單了,簡直是開挂一般。他出生于 1992 年,高中就讀于學霸雲集的長沙一中。2011 年,他拿到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二等獎被保送清華大學。2016 年,剛從清華大學電子系畢業的姚頌與清華師友共同創辦了深鑒科技并出任 CEO。深鑒科技是一家 AI 芯片公司,成立後獲得過三星、螞蟻集團、聯發科、金沙江創投、高榕資本等多家知名産業巨頭和 VC 的投資。2018 年,深鑒科技被著名芯片巨頭、全球最大 FPGA 廠商賽靈思以 3 億美元收購,是清華大學有科技成果轉化制度以來第一家完成轉化與回報閉環的企業,此時姚頌才滿 25 歲。
創業成功後,姚頌曾踏入 VC 圈,兼任經緯中國風險合夥人、奇績創壇訪問合夥人。姚頌最初是以投資人的身份與東方空間接觸的,但沒多久他就加入了公司并出任聯席 CEO。
東方空間融資史,來源:啓信寶
商業航天加速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中國商業航天按下加速鍵的一年。
2023 年 4 月,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龍二号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成爲中國商業航天首款成功入軌的液體運載火箭。
2023 年 7 月 12 日,藍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二号也在發射成功,是世界第一枚成功将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的液氧甲烷火箭。
然後就是 2024 年 1 月 11 日,東方空間的全球最大固體火箭引力一号也發射成功。
至此,中國已經有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星河動力、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東方空間六家民營航天公司成功實現了運載火箭的入軌發射。2024 年還會有更多的新型火箭發射,公開信息顯示,星河動力正在突破中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其研制的智神星一号預計 2024 年下半年進行首飛。天兵科技也正在研制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天龍三号,預計 2024 年 5 月試飛。
随着火箭運載能力越來越大、穩定性提高、發射成本顯著下降,中國民營航天可能真的要進入 2.0 時代了。
在大洋彼岸,馬斯克也沒閑着,萬衆矚目的 SpaceX" 星艦 " 在 2023 年完成了兩次發射,雖然 " 星艦 " 在兩次發射中都解體,但 SpaceX 宣布實現了發射目标。預計在 2024 年初," 星艦 " 将進行第三次發射。與此同時,SpaceX 的創收主力獵鷹九号火箭在 2023 年實現了驚人的 91 次發射,繼續刷新自己創造的年度發射紀錄。随着獵鷹九号的 " 印鈔 " 能力越來越強,SpaceX 在 2023 年已經首度實現盈利。
悄然間,商業航天正在從遙遠的夢想變成眼前的現實,而中國民營航天公司正在奮起直追,力争在這場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太空競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綜合來看,中國各大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宣布的戰略規劃大緻可以總結爲這麽三步:
第一階段,具備固體火箭的常規化發射能力,而且能夠實現商業運載,爲後續的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支持;
第二階段,成功研發出液體火箭發動機,向可回收液體火箭邁進;
第三階段,實現液體火箭可回收技術的商業應用。
2023 年國内民營火箭公司共發射 13 次,成功入軌 12 次,創下了中國民營商業航天誕生八年來的新紀錄。頭部玩家們正在達成第一階段的目标,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在火箭回收方面,中國公司們近期也突破不斷。
2023 年 11 月,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二号驗證火箭成功進行垂直發射回收;次月,雙曲線二号又完成了第二次飛行試驗。
2024 年 1 月 19 日,藍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可複用火箭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飛行試驗任務也取得成功。
在引力一号發射成功後,姚頌表示,東方空間的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體火箭正在研制中,目标是将運載能力提升至 15-20 噸,并用兩年時間攻克可回收技術。
姚頌表示," 公司在成立的時候,我們内部提出來一個目标,希望花 10 年的時間,讓發射成本降低到 Space X 的水平,把發射能力提升到 Space X 當前的水平。這就是我們要繼續完成的事情。"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務實的目标。客觀來看,中國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們與 SpaceX 的差距依然非常巨大。獵鷹九号的運載能力可達二十噸以上,能夠 " 一箭百星 " 且重複回收上百次,短期内中國公司們還難以望其項背。獵鷹九号在 2015 年成功完成首次回收,如果中國公司能在今明兩年實現這一壯舉,那麽與 SpaceX 的差距就是十年。
當前的全球商業發射市場上,SpaceX 是一家獨大,它 2023 年全年把 1286 噸的載荷送上了太空,占到全球總發射質量的 80%。這一場盛宴,中國公司怎能缺席?用中國商業航天業内常說的一句話來說,錯過 " 大航海時代 " 的中國人,決不能再錯過即将到來的 " 大航天時代 "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