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4 月 23 日訊(記者 梁柯志)3 月底,市場熱議的央行進場購買國債實現基礎貨币投放的話題,如今出現新的進展。
今日,财政部在人民日報撰文稱,中觀機制上,要加強财政與貨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協調配合,完善基礎貨币投放和貨币供應調控機制,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币政策工具箱。
上海某機構債券交易員對财聯社表示,财政部的表态對今日債市有一定影響,4 月 23 日早盤,國債交易有走強的迹象。
截至發稿,交易數據顯示,中國 10 年期、30 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别下跌 0.22%、0.18%。
對于财政部的表态,多位接受财聯社采訪的人士認爲這是對央行增加購買國債規模一個比較明确而肯定的信号。
4 月 23 日,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對财聯社表示,财政部的表态明确了兩個問題:一是央行在二級市場交易國債,作爲基礎貨币投放和貨币政策調控機制的功能,不存在法律障礙;二是央行進入市場大量購買國債以發揮所謂 QE 功能,并非是政策初衷和目标。
同日,國元證券固收首席楊爲敩對财聯社表示,國債屬于财政部管轄,今天這一表态支持央行進場購買國債可以視爲一個深層次的政策鋪墊。在他看來,這并不是一個普通的貨币政策補充,而是一個大的政策轉向,可能意味着會執行相對非常規的貨币寬松政策。
連平表示,央行在二級市場購買國債目前已經有交易,隻是沒有特別注意發揮基礎貨币投放的功能,下一步央行可能會根據流動性情況和宏觀政策的需要随時進行操作。
對于操作和影響,深圳某券商固收首席對财聯社表示,現在對利率曲線的控制趨弱,此時公開市場引入購買國債工具是适當的時機。對金融市場影響中性,具體要看購買數量、方式和時機等。
打造新 " 新貨币政策機制 ",強化與财政協調
楊爲敩對财聯社表示,如果央行增加購買國債實現基礎貨币投放,在其看來,這并不是一個普通的貨币政策補充,而是一個大的政策轉向,可能意味着會執行相對非常規的貨币寬松政策。
4 月初,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央行增加購債之所以引起廣泛讨論主要是中國經濟行至關鍵路口,包括地方債務風險化解、财政與貨币政策的搭配,以及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增加企業投資信心等。在此背景下,市場對政策支持有着進一步的期待,包括從化解地方債壓力來看,似乎也有 " 新貨币政策機制 " 在内的訴求。
值得關注的是,4 月 23 日财政部的文章再次強調,協同配合的财政金融政策是提升金融供給質量的強大動力。當前積極的财政政策要與穩健的貨币政策協調,打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的 " 組合拳 "。
溫彬認爲,目前财政政策仍有加力的空間,社融增速處于較低水平,自發性融資仍處于較弱的狀态,考慮 2023 年集中發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債券,對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剩餘空間的使用較多,2024 年進一步大幅發行的概率有限。
基于此,溫彬預計 2024 年我國預計呈現寬貨币與寬财政組合。一攬子化債需要在 " 寬貨币 + 寬财政 " 的金融環境下進行,債務風險暴露往往在經濟下行期,而土地财政具有順周期特性,會加劇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預計中央行會優先使用貨币工具緩釋,然後政府部門逐步推出置換、展期、降息等一攬子工具,爲此 2024 年将延續寬貨币與寬财政協調發力。
中國版 " 量化寬松 ",央行購債時機已經成熟?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中國實施 QE 需要更加激進的财政政策,同時還要解決一系列技術性問題。目前條件并不成熟,而且中國貨币政策還處于正常空間,沒有必要求助于 QE。
由于中國具有新興 + 轉軌的經濟特征,總量和結構性問題并存,故人民銀行重心放在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管濤認爲,央行的工具箱已經夠用。
數據顯示,到去年底,人民銀行創設了三項長期性工具、十四項階段性工具,合計餘額爲 75106 億元,較上年底增加 10641 億元,貢獻了同期央行總資産增加額的 26.5%、基礎貨币淨投放的 37.9%。
不過,中信建投固收首席曾羽認爲,不能簡單的通過央行購買國債與否來劃定是否爲 QE 乃至 MMT。我國央行目前資産負債表的擴張速度仍然适中,隻要貨币增速維持穩定,購買國債或再貸款都隻是工具方式的問題。
民生銀行溫彬也認爲,雖然央行買債的形式一樣,但是和 QE、财政赤字貨币化的政策安排和邏輯不同,是調節長期流動性的常規貨币政策工具,也不同于西方式的量化寬松,未來央行需要在與市場溝通方面做更多工作。
曾羽認爲,近年來,央行沒有采用直接買賣國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仍然是以銀行貸款間接信用爲主的國家。但是,目前社融結構中政府債的增速趨勢性的超過了貸款。
換言之,目前央行增加購買國債時機已經成熟。
曾羽判斷,購買國債的可能契機是 1 萬億新增特别國債發行,央行可能會通過二級市場購買一定量特别國債,但貨币擴張增速可能并不會明顯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