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略大參考,作者 | 秦安娜,編輯 | 原野
01
春節之後,陸奇的行程沿着美國東、西海岸交叉穿行,在哈佛、伯克利、斯坦福等高校間流動。他同那些比他晚出生二、三十年的學生探讨能夠商業化的技術趨勢:AI、機器人、自動駕駛,将取材自奇績創壇年會的技術報告,投影進各高校禮堂的投屏。
這是他相當熟悉的場景。創辦奇績創壇之後,陸奇頻繁以創業導師的身份出現在國内各大高校,爲了見到他一面,不乏有人從外地專門趕來。相比奇績能給到的錢,他們更看重的是陸奇這個人," 如果能請到陸奇做 co-founder,之後融資就比較方便了 "。
陸奇的名氣在美國繼續,隻是,就業取代創業,成爲提問環節最熱門的話題。
這也正常。當下的矽谷正處在大規模裁員的動蕩之中,微軟、亞馬遜、Meta ……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公司都忙着降本增效。華人工程師,又似乎是處在裁員風暴中心的群體,至少從被裁人員在社交網絡上的讨伐來看是這樣——他們抨擊裁員集中在華人群體,很少裁印度裔和白人。
新形勢之下,就業顯得更爲緊迫和重要。前兩年流行的問法是同時拿到 A 廠和 B 廠的 offer,要怎麽選?近期盛行的提問方式變成:歸國還是留在矽谷?在矽谷可以去哪裏?當問題落到陸奇的話筒邊,他的回答是:現在最好的工作有兩個,一是自己創業,另外一個就是加入 OpenAI。
即使對于國内用戶,這個名字也不陌生。OpenAI 旗下的 ChatGPT,正在全球刷屏,順便掀起一場新的人工智能熱潮。有人甚至斷言,新的工業革命已經到來。
" 革命 " 的說法尚有存疑,但人工智能正在成爲目前爲數不多能夠打破界限凝聚共識的賽道。比爾 . 蓋茨說,ChatGPT 讓他看到了圖形交互界面以來最重要的技術進步。黃仁勳說:" 生成式 AI 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我們可以用人類語言進行編程,任何人都可以命令計算機來解決問題。" 他甚至還提煉個很有傳播度的小标題:AI 迎來 iPhone 時刻。
久未露面的馬雲也在最近談起了 ChatGPT,盡管他依然站在人類的一方,認爲機器隻有 " 芯 ",而人有 " 心 ",但他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已經充分證明了它的熱度。至于陸奇的關注,就再正常不過了。僅僅是他創辦的奇績創壇,就在 3 年裏投了 95 個人工智能項目。
不過,在美國高校的教室裏,陸奇建議學生去 OpenAI,卻沒有推薦他們去微軟——他的老東家。
憑借投資 Open AI,微軟一改在移動生态全軍覆沒的弱勢,在人工智能的新時代裏支棱起來。集成 OpenAI 技術的新 Bing,近一個月在全球應用市場的下載量暴增 8 倍。這還是在新 Bing 處在内測階段,沒有向所有用戶開放的情況下。
進擊的 Bing 已經讓其他以搜索爲商業框架的企業,倍感緊張。處于守擂地位的谷歌,緊随其後在巴黎發布會上展示了對話式 AI Bard,遺憾的是,因爲答錯問題,市值浮降千億美金。畢竟,Bard 是由谷歌 CEO 桑達爾 · 皮查伊親自帶隊研發的重磅産品,他還在内部信中号召 8 萬谷歌員工參與反饋,不料首秀就遭遇輕度翻車。
百度——陸奇的上一位前東家,也推出對标 ChatGPT 的産品 " 文心一言 "。盡管它沒有複刻對手出道即巅峰的效果,但從李彥宏親自帶隊研發的團隊配置來看,百度的決心足夠堅定。
可惜,文心一言的發布會上沒有陸奇,新 Bing 的榮光也與他沒有直接關系。無論是從技術能力、眼界還是人脈資源,陸奇都應該可以成爲 AI 進程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但一個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高度,從來都是與時運相關的。如果沒有踩中節奏,即便是天才,也隻能默默忍受命運的愚弄。
02
陸奇曾經被稱爲 " 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高管 "。他在矽谷 18 年的職業生涯,可以簡單概括爲:在不同的企業,同谷歌競争。前十年是雅虎,後八年是微軟。近期在搜索市場存在感暴漲的 Bing,就是陸奇帶團隊做起來的産品。2008 年,陸奇加入微軟,重塑了微軟的搜索業務,推出 Bing 搜索替代原先的 Live Serch。
2013 年 7 月,時任 CEO 鮑爾默領導微軟進行了公司史上最大的業務重組,原有的 8 大産品部門合并爲 4 個:操作系統 ( OSG ) 、應用軟件 ( ASG ) 、服務器 ( C+E ) 和硬件 ( WDG ) 。
陸奇就是在這次重組中成爲微軟 " 四大天王 " 之一,負責整個應用軟件部門,掌管 Office、Bing、Skype 等一系列重要産品,此後他又坐上全球執行副總裁的位子,成爲美國科技行業擔任最高管理職位的華人。
職位隻是證明能力的諸多要素之一,相比之下,理念更能穿越周期。比如陸奇在微軟期間提出的 " 對話即平台 " 概念,即手機裏沒有任何 APP,隻有服務和助手。用戶可以使用語音,作爲更自然的人機互動方式。即使站在當下,這依然是對科技趨勢的精準判斷,至少在 GPT 模型中,出圈的産品和應用場景是以對話形式呈現的。
但回到 2016 年,即使陸奇在微軟 Build 2016 開發者大會上宣布 " 今天,我們終于具備了對話即平台的條件 " ——誕生兩年的微軟小冰已經擁有數千萬用戶,累計對話超過 200 億次,積攢了龐大的數據量,但回到現實,微軟其實并沒有拿到什麽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它嘗試過和摩托羅拉合作,用他們的硬件+微軟的軟件去做,沒做成,最後買下諾基亞,也沒有找到更合适承載的産品形态。
在矽谷,語音互動不是新鮮事兒。2009 年,微軟就在 Win 7 操作系統裏集成了語音功能,随後,谷歌、蘋果都推出了自己的語音搜索産品。但是,這些産品都沒有真正打開市場,直到亞馬遜找到智能音響的互動形式,才掀起互聯網大廠的 " 百箱大戰 ",而這些熱鬧,與陸奇、Bing 都沒有什麽關系。
陸奇真正進入中文媒體視野,是在 2017 年 1 月 28 日,那是他加入百度後的第一次亮相。在百度的 " 青玉案 " 會議室,身穿藍白花色 T 恤的李彥宏,和一身 Polo 衫牛仔褲打扮的陸奇并肩而坐,回應十幾位記者對陸奇加盟百度的種種好奇。
那是中國對人工智能概念十分上頭的年份。阿爾法狗在 2016 年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在全球掀起一波人工智能的熱潮。據 CB Insights 數據,中國 AI 領域初創公司融資金額在 2017 年首次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概念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馬化騰、李彥宏、雷軍等兩會代表,在提案中均有提到人工智能。
陸奇是在中國科技圈對人工智能十分渴求的情況下回國的。比爾 . 蓋茨再三挽留他,說百度給的條件,微軟都可以給。陸奇的回答是:你沒法給我中國。
陸奇想爲中國的 AI 發展盡一份力。他說選擇百度是看中技術,也看中百度在商業化、變現場景下的積累。他也爲百度帶來了新故事。陸奇加入後,對百度的業務線進行了重新梳理,主導整合建立了三大與 AI 相關的事業部: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百度 AI 技術平台體系(AIG)、以及智能生活事業群組(SLG)。此外,他還主導推出對話式 AI 操作系統 DuerOS、自動駕駛阿波羅,讓百度的 AI 産品初步清晰。
作爲職業經理人的陸奇,在可能是最适合他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裏,積累了更多的好名聲。
隻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從來都具備極強的周期性,它往往因爲一項令人激動的技術進展而激起聲浪,又總會因爲商業化進程的遲緩,緩緩入冬。執着于 AI 的百度,持續向外界展示着自己的技術基因與決心,但奈何,它還無力改變整個行業的規律。何況,當時它還沒有在移動互聯網站穩,同字節跳動之間的信息流競争,也牽扯了極大精力。
陸奇的後廠村時光并未長久。2018 年 7 月,陸奇卸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百度股價應聲下跌,資本市場對百度 AI 業務的前景表達了直接擔憂。
03
時隔 7 年,技術和資本又一次争相湧向 AI 賽道。
跟 AI 沾不上關系的王慧文,結束退休生活,趕忙着加入進來,自帶資金、肉身入股,下場組局。跟 AI 打了近 40 年交道的李開複,也宣布親自籌組 Project Al 2.0。被媒體投票希望做中國版 ChatGPT 的王小川,已經成立 AI 企業。出門問問 CEO 李志飛、前亞馬遜首席科學家李沐,均先後發聲想要打造中國版 OpenAI 或 ChatGPT。
AI 浪潮的新一輪爆發,讓過去幾年在技術趨勢中搖擺、彷徨中的大廠和大佬,找到了新航道。但這其中,并沒有傳出陸奇的聲音。
他與 Open AI 的距離,很近,也很遠。
除去本身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多年積累,他在矽谷乃至全球科技圈建立的人脈中,不乏長期關注人工智能的影響力人物,比如比爾 · 蓋茨、馬斯克等。他跟 Open AI 的前 CEO Sam Altman 也相識多年,私交匪淺。
但對比他的個人成就與技術趨勢不難發現,在那些改變潮流方向的關鍵節點面前,他要麽有點早,要麽有點晚,要麽就是錯過一家企業與時代契合的黃金期。他在移動搜索興起的時候去了微軟,而當時的微軟與谷歌基本不在一個量級。他選擇用音箱呈現 " 對話即平台 " 的理念,又落在了亞馬遜後面。
從任何脈絡看,陸奇都站在離創造出 "OpenAI" 很近的位置,卻始終差一口氣。明明很近,又始終沒有真正夠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個人才華,這種遺憾,可能也是最遠的距離。
但 62 歲的陸奇依然在路上。他不止一次公開表态," 我們看好中國技術的創新生态和投資環境,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 "。過往的從業經曆——包括那些錯過的遺憾,都可以變成如今創業導師身份的加持。
而 AI 發展的豐水期,每隔幾年便會出現,這意味着投身入局的機會永遠都存在。
中國第一波 AI 浪潮,起始于 2012 年,深度學習取得運用 AlexNet 和 Dropout 處理 ImageNet 的突破後,市場上陸續出現 AI 創業者,以人臉識别起家的商湯、曠視等公司被資本市場熱捧。清華 " 姚班 " 學生是該領域的熱門人選,曠視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印奇、唐文斌與楊沐,均來自姚班。
明星創業者陸續嶄露頭角,源源不斷帶來新話題,但這一時期,AI 并沒在資本市場掀起多少水花。細看 AI 技術的應用方向:人臉識别,視頻監控、AR 交互等等,基本都可以歸類爲 to B 業務,不屬于資本喜歡的面向 C 端的大衆産品。
改變發生在 2016 年。谷歌 AlphaGo 同韓國選手李世石的世紀對弈,将 AI 推上風口。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曾如此形容," 這盤棋下完之後,人工智能就不需要我們解釋了,大家忽然都明白了。" 幸福來得太快,AI 四小龍之一的依圖科技創始人朱珑,曾經這樣形容被資本追捧的場景:"AlphaGo 之後,我們從 3 月份開始融資,4 月份(估值)可以加一億美金,5 月份可以再加一億美金,6 月份可以再加一億美金上去。我什麽都沒幹,就可以這樣。"
資本撒錢,将場子熱了起來。一些行業領袖的輸出的觀點,将科技圈帶進 " 人工智能爆發前夜 " 的夢想裏。比如,當時李開複的觀點,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科技界對 AI 的看法:人工智能将是中國引領全球最好的機遇 , 因爲中國不僅政策相對開放,還擁有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海量數據。
行業嗨起來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估值瘋漲。李開複形容那個時代," 有三個 AI 專家就能估值 7 億 "。市場有疑惑的聲音,比如 AI 泡沫是不是太大?這些公司怎麽掙錢?但資本顧不上,錯失風口的恐懼戰勝了商業的理性思考。
當資本累計在中國 AI 領域砸入 2200 多億元後,迎來的結果卻是,AI 四小龍相繼進入了美國商務部的 " 實體清單 "。AI 商業帝國的夢想還遙不可及,鐐铐已經秀出了冷酷的金屬光芒。
第一波人工智能爆發草草收場,從那之後,圍繞 AI 企業的關鍵詞變成了 " 融資困難 "、" 裁員 "、" 商業模式不清晰 ",人工智能行業成了被快速吹起、又被迅速戳破的泡沫。很多投資機構表示不再看 AI 賽道,像極了熱戀情侶慘淡分手時的場景。
04
當中國 AI 行業進入暗夜,曙光卻照進了矽谷。
谷歌科學家提出的 Transformer(變形金剛)的深度學習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相比之前的循環神經網絡(RNN)效率極大提升。矽谷頂流 OpenAI 基于 Transformer 模型,推出 GPT 模型,一路叠代到 GPT-4。推出爆紅産品 ChatGPT,将人工智能在處理數據、信息上的優勢,提升到提供用戶知識和洞見,C 端被點燃。
區别于此前的任何一場 AI 浪潮,這一次,普通用戶可能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與威力。它能對話、能寫劇本、能畫圖、能設計,不少從事專業工作的人士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被 AI 取代——像極了這兩年在風聲中等待裁員的社畜。
在人工智能還堪稱智障的年代裏,人類就早早建立了對人工智能過度進化的警惕,類似主題的影視作品已經自成一派,從電影《HER》到電視劇《西部世界》,本質上探讨的都是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反噬。激進如馬斯克,也在去年 12 月時預警:OpenAI 開發的 ChatGPT" 好得吓人,我們離強大到危險的人工智能不遠了。"
矽谷在繼續扮演着推手的角色。新一輪的技術競賽正在狂飙,谷歌、Meta、英偉達、Adobe 等企業,卷向 AI 大模型,争先召開發布會,新産品密集亮相。沉寂已久的中國創投圈,終于等到具有共識的風口,大規模集成式 AI 成爲互聯網全村的希望。一批中年創業者奮力投入其中,希望就此找尋到退休前的最後一站。
對于一些人而言,這或許也是爲理想一擲千金的最後機會。
李開複已經從教練變成創業者。他最近在朋友圈發文正式宣布,正在親自籌組 Project Al 2.0,一個緻力打造 Al 2.0 全新平台和 Al-first 生産力應用的全球化公司。Project Al 2.0 的資金、算力陸續到位,新公司期權由新團隊絕對主導。
從美團退休的王慧文,在區塊鏈、币圈流連過後,也投向了 AI 領域。新公司投資 5000 萬美金,估值 2 億。兩位聯創的真實姓名還不方便透露。他已經急吼吼地在即刻廣發英雄帖,誠邀産品經理共創 AGI 時代。再創業的王慧文,不做王興的副手,反過來,王興做了王慧文的名譽董事。他以個人身份參股王慧文的 AI 創業公司,并出任董事。微信配圖是讓人猜不出什麽意思的 "3425839"。
這輪下場創業者中,很多人已經财富自由、深藏功與名。但他們曾經的成就,大多得益于選中了好的公司、好的合作夥伴。此刻,他們所渴望的,是一場真正屬于自己的轟轟烈烈——就像當年創辦小米的雷軍一樣。
雷軍在 37 歲帶領金山上市之後,就體驗到了财務自由的另一面:無趣。他當了幾年天使投資人,當年選中的很多公司後來都上市成功。但這些數字無法讓大學時候就沉迷《矽谷之火》的雷軍真正滿足,于是,他抓住移動互聯網的窗口,就着影響全世界的夢想,喝下了那碗小米粥。
ChatGPT 爆火之後,王小川在微博上說,OpenAI 的成功,首先是技術理想主義的勝利。中國需要自己的 OpenAI,就需要技術理想主義。
當年的雷軍,如今再創業的王慧文、王小川、李開複等人,這群創業者都走過了爲金錢而努力的階段。他們擔心自己會錯失參與下一個行業大趨勢的機遇,想要在退休前,完成 "The next big thing!"。這批新湧進 AI 賽道的創業者,最充沛的動力是理想,以及可以爲之服務的資源。
陸奇曾經說:" 如果你想真正大規模改變世界,那你必須是這個企業的創始人,否則你永遠受限于你的雇主 "。
作爲雇員的陸奇,是優秀到接近完美的。他的加入與離開,曾經給百度帶來過數十億美元的市值變動。從百度離開加入 YC 時,YC 在公告中給予他的肯定是 "Qi 代表了我們的價值觀 "。更早些時候,時任微軟 CEO 的鮑爾默評價他是 " 業界非常罕見的奇才 "。他是科技公司裏足夠重要的人物,成爲創業導師後,也具備足夠的召喚力。
如今,就要看陸奇如何選擇了。當年他回國時,市場對人工智能産品的期待略顯懸浮,而這一輪 AI 浪潮,更像是中國創投市場鮮有的理想主義時刻。陸奇,華人科技圈爲數不多适合牽頭做大規模集成式 AI 産品的人,還有親自 " 大規模改變世界 " 的沖動嗎?他會不會再 " 向前一步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