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Lucy Chang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少商新媒體部在原文基礎上稍作修改
Netflix(網飛)有一部劇,一上映就引起轟動,影片還一度高居美國 Netflix 收視冠軍,并拿下了IMDb8.8,豆瓣 9.1的好成績。
此外,影片憑借緊湊又新穎的剪輯手法,還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廣泛讨論。在朋友的安利下,我也開始看了起來。不看還好,一看一發不可收拾,兩天内一口氣看完了全部 7 集。
這部劇是《後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根據沃爾特.特維斯于 1983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影片主要是講一個 9 歲的孤兒 Beth Harmon,如何抱着對國際象棋的熱愛,一步步的成為世界頂尖棋手。不懂國際象棋的朋友也可以放心收看,主要是講女主角 Beth 的人生曆程。
看這部劇的人,可能會給它打上三個标簽:天才、大女主、爽劇。但天才的人生真的方方面面都是一路開挂嗎?天賦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反正我看了之後,回味無窮,餘韻深遠。在這也跟大家分享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幾點。(*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劇情)
「後翼棄兵」:天才的犧牲
9 歲時,Beth 目睹了自己的母親在一場自殺性車禍中慘死。因為聯系不到父親,她就被好心人送到了孤兒院。
茫然的她,在孤兒院的地下室,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國際象棋。她很想跟校工學象棋,但卻被告知:" 女孩子是不能下棋的。"
但她并沒有因此被打擊到,而是利用打掃衛生的時間,偷偷旁觀校工下棋。久而久之,她不僅能說出棋子的走法,在校工的啟蒙下,開始展露天賦,還打敗了校工甚至其他老師。
她醉心棋局,并在校工的幫助下,開始參加國際象棋的比賽,并在男性主導的象棋比賽中,嶄露頭角。
她一輩子都在追求勝利,追求成為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但是正如片名 " 後翼棄兵 " 所暗示的,有失才有得。人生總不是事事完美。
「後翼棄兵」在國際象棋裡是著名的開局,旨在犧牲皇後前面的兵卒,來獲得其他的優勢。這也很貼切的形容了 Beth 的ㄧ生:在她 9 歲遇到國際象棋的啟蒙老師時,她的啟蒙老師就跟她說:
You got your gift, and you got what it costs.
「你有你的天賦,但你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Beth 頂尖的天賦和對國際象棋的熱愛讓她在棋界一炮而紅,成為人人口中殷羨的神童。
神童的代價是什麼呢?就是犧牲了所有的玩樂時間,和朋友的社交時間,甚至是上學時間,她所有一切的一切都獻給了國際象棋。
當 Beth 第一次去同學家參加 Party 時,她的窘迫和同侪的格格不入是如此鮮明,最後她不但不告而别,落荒而逃,甚至還偷了一瓶酒,回家喝得酩酊大醉以忘卻這令人不悅的經驗。
在她征戰各地的國際象棋錦标賽時,她總是待在房間裡日以繼夜地鑽研棋術。無論是在飛機上、酒店裡,還是洗澡的時候,她都在看棋譜、複盤。
為了國際象棋,為了勝利,她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為了在比賽中打敗蘇聯人,甚至專門去學了俄語。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稱之為 " 爽劇 ",恰恰是放大了女主的 " 天賦 ",卻忽略了她付出的努力。
盡管 Beth 是為了自己的熱愛和事業拼命,但她的養母卻看不下去了,跟她說:「一個人的專長不見得是最重要的。」
(圖/IMDb)
她問:「那重要的是什麼?」
她的養母回答:「生活和成長。享受人生,善待自己,勇于冒險。」
但是 Beth 并沒有接受養母的建議,還是一心鑽研棋術。從一開始的追求錦标賽的獎金,到後面接近如癡如狂的追求世界冠軍。
但是養母的話已在 Beth 心中投下一顆鵝卵石,激起了層層漣漪。當 Beth 擊敗 13 歲的國際象棋神童後,她問他:「如果你 16 歲成為了世界冠軍,那你接下來的人生要做什麼?」
而這個問題與其說是她問神童,更像是她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隻是當時的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無盡的追求背後,被忘卻的初心
後來遭受國際象棋生涯的嚴重挫敗和養母的逝世,Beth 頓時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她沒有朋友家人,沒有其他的興趣,沒有其他的精神寄托。她像一顆墜下懸崖的石子失速下墜,陷入了酒精和藥物成瘾的爛泥。
一直到她小時候在孤兒院的同伴出現,提醒了她還有很多人默默關心支持他,提醒了她熱愛國際象棋的初衷,才幫助她走出低潮,再度踏上國際象棋的征戰之旅。隻是這一次,她不隻為自己而戰,也為愛她的人而戰。
而在她終于完成夢想,打敗俄羅斯的世界冠軍之後,她做了什麼呢?她選擇到公園和公園裡的老人下棋。這次不為獎金,不為積分,不為名利,隻為了她單純熱愛國際象棋的初心。我想 Beth 最後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圖/IMDb)
而我們身上何嘗不是有 Beth 的影子呢?
這個社會終其一生都催促着我們追求──追求更高的薪資、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在這過程中,我們是不是也忘記了欣賞沿路的風景?是不是也忘了身邊愛我們的人?
而我們是否曾經自問:這真的是我們所想追求的嗎?還是就像 Beth 生母對她說的一樣:
「你要擔心的是其他人,他們會對你下指導棋,連你的感受都要管,很快地,你已經傾注一生在追尋别人要你尋找的事物。」
我們是不是也是汲汲營營的追求着這個社會要我們追求的一切呢?
性别刻闆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是 Beth 憑借天賦和努力,在當時男性主宰的國際象棋界一舉成名。
但是當記者訪問她的時候,卻不問她對國際象棋的精湛技術和熱情,而總是圍繞着她是個女性的話題轉。
甚至在她已經舉世聞名,受邀參加巴黎錦标賽時,記者問男性棋士的問題圍繞在下棋和職業發展,但是問 Beth 的卻是:國際象棋協會有些成員認為你過于美麗迷人,無法成為認真的棋士,你有什麼看法?
Beth 幽默的回答說:「沒有喉結的負擔下,下棋更容易了。」
這讓生活在當代的我也非常的感同身受。在男性主宰的科技業,女性屈指可數。
我之前就寫過一篇文章《" 男人國 " 裡的程式女孩──矽谷的性别鴻溝有多嚴重,又該如何翻轉?》,談在矽谷職場上,尤其是在電腦工程領域,很多時候大家更注意的是你女性的身份。
很多人都會問女生:請問你如何兼顧事業和家庭?但是這樣的問題卻不會問男性。這暗示了大家仍然刻闆印象的認為女性應該負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但是家庭是兩個人的,男性同樣的也要分擔照顧家庭的責任。而女性這個身份往往遮掩了女生在專業領域的光芒。大家應該要屏除對性别的成見,多看看女性在專業領域的努力和才華。
或是有人會說:因為你是女生,所以比較容易被錄取。這完全是抹滅女性的專業和努力,我們通過同樣嚴謹的招募流程,甚至要更努力地克服刻闆印象才能拿到的機會。
我朋友就說在公司聽到主管直接說他比較想招男生工程師。而這樣的困境都是男性不需要面對的。看到即使是 Beth 已經是舉世聞名的棋士,依然有人因為她女性的身份質疑她的專業,真是令我心有戚戚焉。
這部戲拍得非常細膩動人。很多細節和巧思藏在其中。導演也透過劇情傳遞了很多訊息給觀衆,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影集。我十分推薦給大家,也許可以激發你很多不一樣的想法!
- 資源獲取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