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位房企老闆爲債務重組走上前台,瑞安房地産将優質資産鴻壽坊賣給大家人壽……這都意味着,即便時間走到 2024 年,上市房企的日子,依然難以平靜。
在行業深度調整期内,新的趨勢已經形成,房住不炒大勢之下,高杠杆、高周轉、高負債模式行不通了,沒有誰再敢大肆突進。
過去的 2023 年,不少千億房企被迫揮别資本市場,征戰的硝煙漸散,留下千瘡百孔。存活者,也多在保殼、保交付和保運轉之中煎熬。
2024 年,是它們的關鍵之年。誰又能安然度過?
退市潮
2023 年,樓市沒有迎來預期中的增長,大面積複蘇尚需時日。在資本市場上,房企退市帷幕瞬間拉開,一家接着一家揮手告别。
去年 4 月,停牌 18 個月的新力控股集團被聯交所摘牌,成爲年内首家港股退市房企。它登陸港股剛剛 3 年,是最年輕的上市房企,也最短命。
兩個月後,A 股迎來首家房企退市——藍光發展,因股票連續 20 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 1 元 / 股,被踢出了資本市場。
緊接着,掙紮幾年的泰禾集團告别 A 股。退市的閘門一旦打開,便一發不可收拾,中天金融、嘉凱城、美好置業、粵泰股份、陽光城、宋都股份、泛海控股等相繼作别。
據公開數據,2023 年 A 股有 46 家企業退市,房地産行業企業 9 家退市,居于首位。
港股被摘牌的房企至少 4 家,最近被取消上市地位的是,曾号稱 3 年完成雙千億目标的三盛控股(資産、銷售各千億規模)。
此外,還有多家港股房企正在亮着紅色警報,祥生控股、佳源國際集團、大唐集團等不少于 9 家處于停牌狀态。它們大多在 2023 年 3、4 月間停牌,将在 2024 年 9 月屆滿 18 個月期限,如果不能完成複牌指引,也隻有退市一條路。
高周轉失控
自 2005 年開始,中國房地産市場已曆經 4 輪周期,如今正處于第四輪周期的末尾。這一次,讓本土房企吃盡苦頭。根源在于,它們未能準确把握趨勢的變化。
10 年前,房企可以借助棚改貨币化改革吃到紅利,後來,在城鎮化過程中又各取所需,行業狂熱異常。
特别是碧桂園的 "345" 模式(3 個月開盤,4 個月資金回正,5 個月資金再利用),被行業視作秘笈,紛紛有樣學樣,拿地、建房和去化一再壓縮,周轉效率不斷提速。
在 " 三高 " 模式的助推下,陽光城、藍光發展、新力控股,乃至出了大事的中國恒大等迅速崛起。
七個蓋子八個壇子來回騰挪,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一遇逆周期,就玩不轉了。
陽光城老闆林騰蛟,重金挖來碧桂園原班人馬朱榮斌和吳建斌,一個負責全面業務,一個精通财務和融資,令人豔羨的雙斌 CP,終究沒能讓公司免于流動性危機。加上二股東泰康保險清倉式離場,公司終以退市劃上句号。
新力控股、藍光發展同樣是高周轉的受益者,從百億級到跨進千億銷售規模,均隻用了 4 年時間。
但千億盛宴剛過,多骨諾骨牌效應立現。2021 年,新力控股老闆張園林的退群風波,引發市場情緒波動,股價暴跌,流動性危機撲面而來。退市之前,公司總負債規模 918 億元。
藍光發展在同年暴雷,雖然奮力甩賣資産、引入戰投,仍未徹底解決債務。截至 2023 年 4 月 4 日,公司累計到期未償債務本息 420.55 億元,難以回天。
退市房企中,美好置業是個例外。從 2018 年開始,公司就開始收縮地産業務,轉型裝配式建築和現代農業。但新業務未能形成合力,反倒成爲公司沉重的包袱。
未來更卷
退市,預示着房企老闆們的資本夢碎,也預示着行業正在進行一場殘酷的洗牌。
據克而瑞數據,截至 2023 年 12 月 18 日,A 股、港股上市房企市值分别較年初下降 20.55% 和 32.15%,合計 181 家房企市值總和(不包括已退市房企)減少 1.089 萬億。
A 股 110 家房企中,12 家房企年内股價跌幅超過 40%,包括金地集團、ST 世茂、新城控股、泛海控股、萬科 A 以及中交地産等。
爲了提振股價,不少房企使出了絕招。金科股份和榮盛控股一樣,都注入控股股東資産,還通過增持股份護盤,将股價鎖定在紅線内;世茂股份等則通過回購股份,來刺激股價。
但是,這些手段隻能暫時避免危機,要治本,還得靠自我造血能力的恢複和融資環境的改善。總之,就是要讓房子能賣得出去。這是擺在國内超 10 萬家房企面前的現實問題。
幾乎每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别是逆境時,就會出現行業大洗牌。如多年前的家電市場,就是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形成了目前格力、美的、海爾組成的三巨頭。
房地産行業同樣如此。隻是,風高浪更急。
所以,在 2023 年可以看到,央企國企房企頻頻現身土地市場,以往高調的民營房企們,紛紛埋頭排雷。
據中指院數據,2023 年前 10 月,央企、國企商品房累計銷售額同比增長 10.05%,同期,民營房企同比下滑 31.07%。
市場并不似林騰蛟公開信裏所講的,嚴冬過盡綻春蕾。相反,人們更願意相信萬科郁亮的話," 行業陣痛的影響比預想中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