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顧 韓
編輯 | 李春晖
2022 年底,新綜《無限超越班》為内娛貢獻了不少談資,也挽救了這個綜藝小年岌岌可危的話題度。從學員到導師,皆是戲多話題滿,充分彰顯出演技綜藝的獨特能量。但說到底其沾的又是 2022 年劇集火熱的光,真不知該為綜藝喜還是悲。
曾幾何時,演技綜藝是綜藝市場上冉冉升起的一個新模式,最火的時候一線衛視、三大網站紮堆做。然而它并沒有像選秀、音綜一樣穩定下來,最資深的一檔《演員的誕生 / 我就是演員》也不過做了四季,停在了 2021 年初。
究其原因,對流量話題的追逐導緻了演技綜藝自我推翻。
它在流量時代的行業亂象與觀衆怨聲中應運而生,理應挖掘遺珠,展示正經表演。然而,最終它變成了流量愛豆無數鍍金手段中的一種,審醜多過審美。在時長有限、劇情參差、角色不同等情況下,強行單獨給表演打分,這樣的比拼方式也暴露出許多弊端,被重新審視。
然而,演技已經 solo 出道,便沒法再把它塞回去。如今,脫離劇情、脫離人設,對着短視頻、對着動圖、乃至對着圖片談演技的大有人在。
在沒有演技綜藝、" 炸裂式 " 審美也終于過氣的這小兩年裡,有關明星演技的讨論卻遠未休止,反而在論壇、在短視頻、在微博熱搜上愈演愈烈,讓硬糖君也跟着學了不少優美的中國話,以及貧乏的中國話。
擁擠的演技營銷
在談論變化之前,需要先理清這樣一個問題:演技話題的輿論場中,究竟存在着哪幾方勢力?
純觀衆可能會形成自己的好惡,可能會成為附和者,去貢獻點擊與熱度,但未必會費心論證、第一個發起讨論。有這份動力和能量的,就近兩年來看,主要有三方:藝人、片方的演技營銷,粉絲行為(安利、控評、反黑、攻擊對家、給對家倒油……),以及窺見流量密碼的新媒體創作者。
前兩者時常形成合力。一個詞條總不能全是營銷号與水軍投放,往往要由粉絲帶着文案與精修物料來充盈場面。他們的努力則令新媒體創作者不愁選題與市場,後者的存在又刺激着粉絲不能松懈,要努力反駁、反黑,或者用産出控場。
很多人都敢說,演技話題的高度存在感,首先就要歸功于泛濫的演技營銷。量越來越大,用詞也更加不明所以、令人在意。而一旦你開始琢磨它是什麼意思,就中了對方的圈套。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 2022 年演技營銷尤為擁擠?一個比較積極的理解是——這是國劇撥亂反正、重整三觀的一個表現。演技越來越成為硬通貨,不僅現實題材、懸疑劇在營銷中努力劃重點,偶像劇也在卷、也要吹。
不僅片方重視、觀衆重視,官方也前所未有地表了态。2022 年 5 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的《演員聘用合同示範文本(試行)》中規定,配音的成本(如配音酬金、差旅、食宿)改由演員方承擔,或在支付給演員方的片酬中扣除。
或許是受此影響,2022 年連偶像劇的原聲使用率都大幅提高,《星漢燦爛》《點燃我溫暖你》《卿卿日常》等熱劇都是雙原聲。
用原聲的多了,流量明星的原聲也就從有讨論價值但缺少素材,轉為有足夠讨論素材的熱門話題。用原聲的可以主動營銷原聲台詞,粉絲行走江湖也硬氣三分;不用原聲或原聲拉胯的,更容易被拿出來說事兒,被吐槽為 " 演貝 ",或者名 CV 的臉替。
此外,正如劇集市場洗牌導緻制片人上蹿下跳、微博出道一樣(),演技營銷擁堵,也有流量明星正在更新換代這一層原因。
85 生花回宮,95 生花上位,夾在中間的 90 生花們也得鞏固地位或者奮力一搏。總而言之,各有各的 " 性命攸關 "。
而流量明星想強調長期價值,無非是靠轉型演現實題材或正劇來證明自己。95 生花普遍更有規劃,年紀輕輕就幾手都要抓,以至于轉型路上擠了三代人:趙麗穎《幸福到萬家》、白鹿《警察榮譽》、成毅《底線》、王一博《冰雨火》、趙露思《胡同》……演技無疑是營銷與外界關注的重點。
吹演技的一百種方式
2018 年左右,演技綜藝在觀衆對于良币的呼籲中誕生,短視頻在影視營銷以及影評吐槽中也開始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競演模式需要演員在短短十幾分鐘的小品裡盡量出彩,短視頻更是無需前後鋪墊,最好直達高潮。種種原因,導緻爆發力作為演技評判的标準之一,被擡到了一個不恰當的高度。" 炸裂 "、" 爆棚 ",成為那幾年鼓吹演技的高頻詞彙。
不過,正如開頭提到的,沒做幾年,演綜便陷入争議。演綜中的 " 實力派 " 來到真實的影視作品中,也大多打回原形。連帶着觀衆也破除了對大哭大笑、青筋暴起的迷信,對 " 炸裂 " 不再感冒。
今天大家都是怎麼吹演員演技的?
首先,話術受到網絡流行語與韓圈彩虹屁影響,整體翻新。流行起 "XX 感 ""XX 式 ""XX 力 " 等格式,表達更精簡、内涵更廣泛,同時指向也更模糊。比方說," 少年感 " 就是一個可以同時覆蓋演員外型、氣質與角色特質的形容,不管是長得青春幹淨還是演得英氣蓬勃,都能往裡裝。
同一譜系的還有 " 少女感 "" 人夫感 "" 人妻感 "" 社畜感 ",等等等等。以往我們可能會說,哪位演員有駕馭平凡小人物的能力、或者适合演都市劇裡的 " 經濟适用男 "。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 社畜感絕了 "、" 内娛人夫 XX 感天花闆 "。
《縣委大院》王骁
這是名詞加 " 感 " 後綴的,還有本身就是形容詞、再後綴上 " 感 " 的。如 " 易碎感 "" 脆弱感 "" 破碎感 "(到現在這三個幾乎可以通用了),還有 " 清冷感 "" 疏離感 "" 反差感 "" 氛圍感 "。意思還是原來的意思,隻不過措辭更令人不明覺厲。尤其是 " 氛圍感 ",到底是個什麼氛圍?你倒是給我說清楚。
在這種花式造詞的潮流下,一向作為演技營銷重點的哭戲被開發出了諸多新名目。
最基礎的,強調功能的 " 共情力 "" 感染力 "" 被哭戲整破防了 ";進而強調觀賞性的," 神仙落淚 "、" 哭戲破碎感 "(通常伴随着眼眶發紅或者戰損吐血)、" 哭戲鏡頭感 ";以及強調技術含量的," 爆發式哭戲 "、" 隐忍式哭戲 "(顧名思義,隐而不發)、" 遞進式哭戲 "(哭出信息量)、" 哭戲控制力 "。
還有強調與劇情配合的,如 " 變臉式哭戲 ",演哭戲的時候呈現出人物的兩面性;" 強忍式哭戲 ",劇情需要,不能哭出聲;還有不追求抽象、走畫面感路線的 " 洗臉式哭戲 "" 水龍頭式哭戲 "、"XX 哭戲淚珠好大顆 "。除了正片裡包裝好的哭戲片段,哭戲的花絮也是常用的營銷物料。
這麼一看,吹演技的大思路就很明顯了。直接吹整體演技好、演技絕了容易翻車,也容易令圈外人産生抵觸情緒。久而久之,迂回地吹、局部地吹成為大勢所趨。
比方說,吹原聲、吹素顔、吹不用替身,吹扛劇、吹獎項、吹業内稱贊、吹官媒表揚。演 IP 劇可以吹摳書、獻舍、天選;演古裝可以單拎出來吹儀态、吹打戲、吹無實物表演;演偶像劇可以吹 CP 感、吹 " 眼神拉絲 " 甚至奔赴愛情的 " 跑步演技 "。
演藝經驗足夠豐富的,還可以吹劇抛臉與可塑性。不久前趙麗穎便有一個 " 演齊了士農工商 " 的詞條,其他家輕易無法 copy。
演技營銷,難有赢家?
老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營銷說到底是一種慣常的商業行為。有新劇上線,能營銷的時候不營銷、或者營銷不夠力度,容易被粉絲罵不作為,也不利觀衆選擇内容。不過很明顯,明星、特别是流量明星作為商品太過特殊,演技營銷一呼百(粉絲)應,其連鎖反應遠非普通商品能及。
對觀衆來說,當營銷與标題黨短視頻鋪天蓋地、粉絲話術也變得越來越聰明,篩選信息的成本肯定是提高了,真實評價往往與差評一同被淹沒。另外,粉圈的控評、反黑,名義上是為了應對 " 對家 "、" 黑子 " 的攻擊。但執行中大量波及路人的情況也很常見,容易扼殺普通人的表達欲,侵占公共讨論空間。
而從粉絲的角度,不管是出于愛、出于意氣之争還是被營銷号綁架,不管是産出安利還是下場罵戰,都意味着工作量加大,耗費自己的時間精力,為藝人團隊、為片方平台打白工。
藝人方面,營銷能滿足曝光 kpi、滿足虛榮心,但不能代替真實的能力提升。吹太高既容易引發路人群體逆反,也容易反噬。
就說任嘉倫。2017 年初,他憑《大唐榮耀》一夜走紅,并在最紅的時候主動公開戀情,掉粉的同時也被認為是踏踏實實、不靠流量靠實力的一個好榜樣,收獲了不少看好與祝福。他的演技光環一直持續到 2021 年的《周生如故》,之後随着低分作品、肌肉衣事件以及原聲問題不斷崩碎。粉絲越是吹捧挽尊,就将他與初始形象拉得越遠。
還有回流古偶的劉亦菲。在《夢華錄》播出前期被營造出好萊塢電影咖下凡的架勢,之後随着劇情越來越有争議,她在劇中的松弛姿态與奇妙斷句也被重新審視。最神奇的是,粉黑共用一套圖——被一派人認為魔性而敷衍的到處摳摳,正是另一派人盛贊的 " 生活化演技 "。
待爆咖中的 " 晚帝 " 張晚意,憑借網紅正劇《覺醒年代》走紅,在正午劇《喬家的兒女》裡也表現不錯,以至于成為 B 站拉踩視頻中的常客。新劇《勇敢的翅膀》播出後雖沒有大範圍翻車(主要是劇太糊,又撞上年底其他娛樂盛事),但也留下了一些黑曆史型截圖。
硬糖君始終認為,演員由作品成就,演技不是吹出來的,也不是脫離情境的幾個鏡頭、一張動圖就能斷言高下有無的。行業亂象一日不止,拉踩明星演技、聲讨飯圈風氣的話題就永遠能夠吸引人點進來。它與情緒有關、與意氣有關,與演技本身反而沒多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