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賽博汽車
" 第一輛車投入 3400 名工程師,整個研發投入超過 100 億 "
" 智能駕駛方面一期總投資 33 億元,已追加至 47 億元 "。
……
小米創始人雷軍口中的這些數字一一對應着近日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上的各項技術成果。
官宣造車三年,小米汽車的技術儲備并不少,但如果将視角放到宏觀層面,梳理小米集團這幾年的投資版圖,便能發現小米和雷軍爲造車所做的準備遠不止如此。
2021 年,《賽博汽車》就曾梳理彼時小米在汽車行業内投資過的企業。在小米汽車舉行首個發布會後,我們又将其在汽車領域投資版圖進行了進一步梳理。
整理發現,随着雷軍對汽車領域研究加深,其相關投資也更加深入,幾乎打通了全産業鏈,不止是動力電池、智能網聯相關企業,甚至還涉及到先進制造領域等。其中有部分企業已經成爲小米汽車的供應商,另有部分企業或許很快也将迎來上車機會,而後者是未來小米汽車能否在汽車賽道站穩的關鍵。
看變化:零部件投資占比提升
在 2021 年 9 月,《賽博汽車》曾經梳理了小米在汽車領域内的投資布局,涉及新勢力主機廠、三電、智能傳感器、芯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等,以及車險維修、出行服務和汽車交易等方面。
随後,雖然雷軍需要把一部分精力集中于第一款産品 SU7 之上,但小米集團在汽車領域内的投資節奏不降反升。
據《賽博汽車》不完全統計,自 2021 年 9 月以來,小米集團和順爲資本累積投資了近 50 家汽車領域内的企業,涵蓋傳統零部件、先進制造、三電、芯片、補能、智能化軟硬件等方面。
小米集團自 2021 年 9 月後在汽車領域的投資(數據來源:企查查)
2021 年 3 月 30 日,雷軍在公開演講中宣布,在此之前其在汽車領域投資主要以動力電池、智能網聯相關的企業爲主。
而随着自己造車進度的推進,小米汽車在汽車行業的布局也在不斷加深。自 2021 年底以來,小米集團的投資布局中,汽車零部件的占比最大(13 家),甚至還投資了四家先進制造領域的企業。
在零部件的投資中,也能看出來雷軍的投資選擇也在随着其對汽車了解的不斷深入而更加精細化。
比如,小米投資了專注于車載充電機和車載 DC/DC 轉換器的富特科技,專注 MEMS 高精度傳感器的能斯達電子、開發制動産品的炯熠電子以及提供 NDT 微壓力應變器的紐迪瑞等。
或許也正是由于這幾年通過親自造車以及投資入股的方式,見識到了汽車行業中龐大、複雜的産業鏈條的完整一面,雷軍在召開小米汽車科技發布會的前夕,通過微博和包下廣告牌的方式多次向同爲新勢力的前輩們緻敬。
小米汽車向前輩們緻敬
這些被小米集團或順爲資本投資的産業鏈企業是否都已經成功進入了小米汽車的供應名單,我們暫不得而知,但至少在這些企業中有部分企業已經受到了小米汽車的青睐。
禾賽科技的 AT128 混合固态雷達已經确認搭載于小米汽車首款産品 SU7 之上。
于 2023 年 9 月收獲一筆來自小米集團融資的探維,也正在與小米汽車洽談項目,其激光雷達産品很可能也将進入小米汽車後續産品的供貨名單之中。
能夠進入小米汽車的供應商名單當然是産業鏈條上衆多企業的主要目标。因爲一旦拿到小米汽車的定點項目不光有利于擴充自己的出貨規模,還能受到小米光環的加持。
比如,在技術發布會上被提及的彙川技術,其股價在 12 月 27 日發布會當天就迎來了 0.67% 的小幅上漲,在第二天繼續上漲了近 4%,小米汽車闆塊也于 28 日迎來了 4.42% 的反彈。
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是,在 SU7 正式上市之時,小米汽車或許還将再帶領闆塊内的其他企業迎來一波上漲。
看關系:小米與彙川、聯電、海天
彙川拿下小米汽車定點,借助小米品牌光環提升股市表現不假,但發布會中雷軍有關自研電機、一體壓鑄設備的言論确實也讓彙川技術、聯合汽車電子以及海天金屬陷入了讨論中。
其實從小米的投資項目中,經過簡單梳理便可發現小米集團與彙川、聯電、海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持股 16.67% 的湖北小米長江産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 " 小米産業基金 ")曾于 2021 年 2 月出資約 8550 萬元認繳了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矽睿科技 ")5.07% 的股份。
矽睿科技專注于MEMS 智能傳感器業務,爲汽車動力總成、底盤控制、車身控制等方面提供傳感器芯片和模組方案。
有意思的是,矽睿科技的董事之一陳斐利,也在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任職董事。
但小米集團與聯電之間的關系也就僅此而已了。
再來看小米集團與彙川技術之間的聯系:京微齊力(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積塔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分别簡稱 " 京微齊力 " 和 " 積塔半導體 ")。
小米産業基金曾在 2022 年 9 月以及 2021 年 12 月出資 51.12 萬元和 1.33 億元,分别獲得了京微齊力 2% 的股份(随後被稀釋至 1.83%)和積塔半導體 1.3% 的股份。
而深圳市彙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于 2021 年 12 月分别出資 25.56 萬元和 1.33 億元,獲得了京微齊力 1% 的股份(随後被稀釋至 0.92%)和積塔半導體 1.3% 的股份。
京微齊力和積塔半導體這兩家公司,前者是混合可編程計算芯片研發商,後者業務更加廣泛,涉及功率器件、電源管理、傳感器芯片等業務,都并不涉及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的研發、制造。
可以看出,小米集團雖然與聯電、彙川在投資上有着聯系,但歸根結底也是各方龐大投資版圖中的相交點而已。
但小米集團與海天金屬之間的資本關系卻與以上兩者不同。
小米與海天金屬關系示意圖
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的南京高榕五期一号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曾在今年年初出資 502 萬元獲得了小米汽車一體壓鑄機供貨商,甯波保稅區海天智勝金屬成型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甯波海天 ")1.44% 的股份。
并且,有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子公司,武漢壹捌壹零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參與的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也擁有甯波海天 5.66% 的股份,是甯波海天的第三大股東。
可以說,在資本層面,小米集團與甯波海天聯系十分緊密,雙方溝通頻繁,進行業務往來,技術溝通也就不足爲奇了。
回歸最初的問題,關于電機、一體化壓鑄自研所帶來的 " 節奏 " 是真的,但小米汽車是否自研了上述産品、技術或許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論是通過商業投資,期待未來價值得到提升,還是入股企業進行更爲深入的技術交流,雷軍和小米汽車正在不斷加深自己對于汽車行業的理解,也正在不斷将行業内最爲領先的技術應用于自己産品上。
看創新:前沿技術不少,或将陸續落地
發布會過後,部分消費者和媒體同行們在點評小米汽車的技術時,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小米汽車所擁有的,以及 SU7 所搭載的技術不說遙遙領先,也是業内第一梯隊的,但似乎并沒有展示出來多麽勁爆的創新。
先不論對待一款産品,雷軍是否過于保守,以及市場對于小米的期待是否過高的問題。
隻談創新點,或許答案也隐藏在小米的投資版圖之中。
激光雷達方面,除了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和探維科技這三家具備量産能力的廠商之外,力策科技也在 2021 年收到了小米集團的投資。
而力策科技押注的便是激光雷達領域普遍認爲是終局答案的純固态激光雷達,其現有産品分别是機械式單線激光雷達以及遠距離 OPA 固态激光雷達。
力策科技的遠距離 OPA 固态激光雷達 LT-X
純固态激光雷達從結構和性能上來講,幾乎是激光雷達行業發展的必然終局方向,但目前仍未大規模量産應用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還不成熟、批量生産較爲困難 , 大多數還在實驗室階段。
雷軍曾表示小米汽車要在 2024 年進入國内智駕領域的第一陣營。要完成這一目标,運用業内最爲先進的智能傳感器也是必要條件之一。
随着雷軍對于智能駕駛的理解不斷加深,不差錢的小米集團出手助力純固态激光雷達企業及其産業鏈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并且,爲了擺脫 " 性價比 " 标簽,擁抱 " 科技 " 标簽,小米集團近些年也下了苦功夫,屆時小米汽車或許也會将 " 成爲首家純固态激光雷達上車的主機廠 " 視爲自己的目标之一。
除 " 科技 " 外," 生态 " 也是小米汽車強調的标簽之一,目前依托于自己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布局,小米汽車 " 人車家 " 生态已經初具規模。
但在汽車生命周期中,還有重要一環小米目前還未涉及:補能。
從前文投資項目梳理中可以看到,在補能領域中小米于 2022 年 6 月出資近 800 萬元入股快蔔新能源,一家在全球範圍内布局光、儲、充、檢業務的服務商。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該公司持有 11.3% 的股份,是該公司第三大股東,而第二大股東就是甯德時代。
小米與甯德時代能給補能領域帶來多大變數值得期待
可以确定的是,一直強調人車家生态的小米汽車不可能不布局充電補能領域。至于如何與甯德時代、快蔔展開合作,快速自建 / 接入充電樁追趕頭部車企,便是後話了。
此外,小米還投資了新宸新材料、墨睿科技、融通高科、衛藍新能源等主攻動力電池新材料、新技術路線研發的企業。
總體來看,雖說 SU7 可以被稱之爲沒有短闆,但也沒有驚豔新技術的 " 水桶車 ",但小米集團的投資版圖中卻覆蓋了智能傳感器、補能和動力電池領域内的前沿技術。
華爲在入局之後把智能座艙的内卷程度提升到了另一個級别,企業是促使智能駕駛在消費市場中被大規模認可的重要因素。同樣作爲跨界造車的巨頭,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或許也會不斷把投資版圖中的新産品、新技術落地應用,給賽道帶來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