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iano Peccinetti
利維坦按:
掌握火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人類生生不息,火也重複經曆着熄滅又燃起——就像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那樣," 助長一切人類的技藝 "。遠古人類用火照亮黑暗,清除雜草以栽培農作物、圍獵動物以獲取肉食,烹煮和淨化食物,焚化污染源,抵禦捕獵者……
基于生存需求,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接受火的力量。而在數萬年後的現代,火的工具性式微,而其作爲閃爍的力量卻越發顯而易見。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号【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 * *
然而,我不複存在,
我是火苗的内心,支柱。
——讓 · 包歇爾(Jean de Boschere),《黑暗的最後詩篇》
© javamem
沒有篝火的野營是不完整的。
月色朗朗,火苗跟夜晚合奏,迫使我們一邊注視,一邊走神。四下寂靜,人影憧憧,一簇敏感的火苗,珍愛一切易碎的價值。
篝火能建立起一種特殊的場域,範圍隻限于被火焰照亮的方寸之間。在這片場域中,我們會不自知地讓攢動的火苗吸引去注意力,孤獨者也将輕易得到自由。
我們爲什麽愛看火?一項研究表明,凝視火堆能顯著降低觀看者的血壓。溫暖的火苗,加上木頭燃燒發出的輕微噼啪聲,有着與催眠等效的鎮靜作用,自遠古時代開始就讓人放松。不僅如此,篝火還能促進親社會行爲,增強彼此間的社交連接。 [ 1 ]
© designdpi
加斯東 ·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火的精神分析》中寫道:火與其說是一種自然存在,不如說是一種社會存在。火在遠古時期意味着安全、溫暖與同伴。大概也正因如此,不愛看火的基因才難以延續下來。或許這就是爲什麽我們願意大包小包、長途跋涉奔赴山野間,披星朝赤帝,捧日待黃人。
從進化的角度看,我們仿佛帶着幾十萬年的亘古記憶,對火有着天然的親昵;但之所以會不自覺地凝視火、且經常無法自拔,恐怕還得歸因于火焰的不可預測。
不像風那樣抽象,火焰對于凝視者來說是易于觀察的——它憑空出現,外觀輪廓足夠明确。它也不像流水那樣單調,雖然有一個向上的大方向性,但卻永不停止閃轉騰挪,是在瞬息萬變的範例。
最美妙的樂曲不會讓人猜到旋律走向,最抓人的故事總有意料之外發生,你也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的火苗長什麽樣子。
© bestanimations
巧合的是,我們人類天生對于動态變化中的事物有本能的關注度,畢竟會動的東西往往比靜止的更加危險。遠古人類優先進化出強大的 " 動态捕捉 " 視覺能力來保護自身安全,其次才是識别形态、色彩的能力。
火焰雖然沒有生命,但其閃爍的形态卻比很多生物更顯好動。拉丁語中的火焰 "ignis",本身就有 " 活躍、敏捷 " 的意思。法語 "clignoter" 一詞則意爲 " 閃爍、閃光 ",三個音節并不相融,反而相互沖突、碰撞,就像是緩緩燃燒的柴火正在支離破碎。
閃爍的光芒帶來取之不盡的新鮮感,讓人怎麽都看不膩,直到眼睛開始失去焦點,思緒在恍惚間開始遊離于這片場域的時空之外。
這是人類最早的神遊。
* * *
靈魂由燃燒的空氣構成。
——西塞羅
Alchemist Heating a Pot,作者戴維 · 特尼耶二世(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 Public domain
煉金術士可能是人類史上最擅用火的一群人。當然,八大菜系的老師傅們除外。
煉金術士相信通過改變萬物中 " 四種元素(水、火、土、氣)" 的比例,就可以将其轉化爲其他物質,例如黃金,而這個轉化便要仰仗火的加持。因此,火既是客觀現象,也是内源性力量。
這種 " 物質 - 精神 " 的映射也發生在煉金術士自己身上——他們進而将火焰視作自己内心的顯像,以期更接近神性意識。火是生與死的原則,存在與虛無的原則。
而金燦燦的黃金,則因其穩定、不易被火改變的特性而被視作 " 本源火(一種基礎性的火焰)的容器 ",備受煉金術士重視。與之相對應,火也被視作黃金的精華。在黃金中,火是内在的,隐匿的,實體的,因此也是強大的。
從市場角度來看,金、銀等貴金屬、各種寶石之所以價格昂貴,其一同樣是因爲性質穩定,可作爲在全球流通的天然貨币,有廣泛的價值認同;其二則是因爲足夠稀少,供需關系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然而 2013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貴金屬也好,寶石也罷,之所以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其實跟它們的價格并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因爲它們特有的閃爍光澤會讓我們聯想到一種重要的生存資源——水。 [ 2 ]
© bestanimations
對光澤的迷戀根植于對生存的原始渴望,這是一個進化的結果。隻是不知道對于火焰的癡迷,是否也有這層原因
換句俏皮話說,火也好,金銀珠寶也罷,人之所以喜愛閃爍之物,皆是因爲我們相信光。
那個世界的風景,皆存在于至福的觀察者的想象中。
——柏拉圖
阿道司 · 赫胥黎(Aldous Huxley),© seeantibes
著有《美麗新世界》、《衆妙之門》等著作的英國哲學家阿道司 · 赫胥黎同樣相信光的力量。但他認爲,長久以來貴金屬、寶石一直廣受人類喜愛的原因并非讓人想起水,而是因爲它們閃爍耀目的特性,能讓人類回想起位于精神對跖點的 " 他世界 "。
赫胥黎認爲," 他世界 " 也許并不隻是大腦的幻覺,那裏可能是某個科學尚未抵達的平行世界,可能是所有宗教都曾花大量筆墨描繪的極樂聖土,可能是深藏在集體潛意識中某個邈遠的思想自然史切片,居住着 " 榮格提出的各類原型居民與人類神話的原始素材 " ……
© Mariano Peccinetti
催眠可以幫助部分人造訪這個地方,瑜伽和冥想有時也能誘發相似的宗教體驗,此外還有感官剝奪、頻閃刺激等。當然,貴金屬、寶石等具備自發光屬性的物件也可以。運氣好的話,它們将作爲視覺誘導材料誘發觀者的獨特靈性體驗,成爲他世界的敲門磚。
作爲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著名生物學家托馬斯 ·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就是被稱作 " 達爾文的鬥牛犬 " 的那位)的曾孫,阿道夫 · 赫胥黎也的确舉出了一些依據。
幾乎所有宗教中,都有關于某個更完美世界的描述。基督教中的天國,猶太教中的七層天,佛教中的極樂世界,道教中的天宮……稱謂各不相同,但大多有個共同點:它們往往充斥着璀璨的花朵,明亮的類寶石物,閃爍着不可思議的色彩。
就比如《聖經》裏描寫的新耶路撒冷,"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
描繪有新耶路撒冷降臨場景的 14 世紀挂毯。© wiki
其實這時候來看看蘇格拉底所描繪的 " 理念的世界 ",也很有意思:(比物質世界)色彩更加純粹、明亮……那裏山與石頭也有着更豐潤的光澤,更高的透明度與飽和度。瑪瑙、碧玉、祖母綠,這些在世間被奉爲珍品的寶石,在這裏不過隻是石頭的碎片。
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從所有宗教的聖物、法器中發現足夠多數量的閃光材料。從梵蒂岡教皇的皇冠與權杖,到貼滿金箔的佛像,乃至尋常信衆家中流轉着工業光芒的電子念佛機,都無不閃爍着炫彩的光芒。
© youtube
玻璃也是很重要的閃光材料。凱爾特人的傳說中有個至福之地 "Yinisvitrin",意爲 " 玻璃之島 ",據說島上還有玻璃制成的涼亭,河流也閃耀着玻璃的碧色。與之相似,日耳曼人中同樣流傳着一個傳說,有一片被祝福的亡者國度,是玻璃山的樣貌。
教堂也很善于用彩色玻璃窗來創造非凡的視覺體驗,畢竟它比金銀珠寶來得便宜。任何去過巴黎聖禮拜堂的人,都能清楚意識到那些玻璃窗所具備的強大視覺誘導力量,它們能夠将整座建築變成一顆巨大的寶石,玻璃幻化出斑斓的色彩,讓人仿佛置身另一個時空。
據說 12 世紀的教堂裏經常會設有兩個募捐箱,一個用于接濟窮人,一個用于安裝和維護那些彩色玻璃。前者往往空空如也,後者卻總是滿的。
巴黎聖禮拜堂。© monparisjoli
宗教總是在想方設法吸引更多信衆,因此他們很擅長營造流光溢彩的景象——或是實體的物件,或是虛幻的神話——黑暗時代裏,光與信仰的力量總會讓人趨之若鹜。
當然,并不是隻有宗教人士善于此技。
從梵高、莫奈等印象派畫家筆下那溢出紙面的、幻象般的光芒,到逢年過節綻放在可燃放城區的燦爛煙花,甚至是日本街頭令人夜不歸宿的柏青哥、港片中屢屢出現的霓虹街景,都是用光影來造夢的實例。
© buzzfeed
這種根植于血脈中的對于閃光物的喜愛,再佐以人類特有的創造力,愈發顯得令人着迷。
然而光影所能創造的最具像的夢,往往會在舞台上呈現。
戲劇是時代的綜合而簡練的曆史記錄者。
——莎士比亞
主流觀點認爲,戲劇的起點是遠古時期的宗教性儀式。
也許是爲祭祀神靈以求庇護,也許是爲再現神話警醒世人。總有人在舞台下充當觀衆,也總有人在舞台上演繹他人。從一開始,舞台就是爲造夢而設的。
但這個夢開始得太過清晰了,因此頗有局限。
在人工照明技術極度落後的一段冗長曆史中,儀式也好戲劇也罷都隻能在白天進行。最極端的情況下,傍晚借着燭火也能讓觀衆勉強看清發生在舞台上的事。隻因蠟燭是當時唯一一種能夠放置在其他物體上的光源。
圖爲 16 世紀晚期一個意大利劇院中的演出場景,除了舞台上方懸挂着的大型蠟燭燈,還能在畫面右下角看到有工作人員補亮地上的蠟燭。© bristol
等到 18 世紀中葉,人們用鲸蠟取代傳統的牛油和蜜蠟,瑞士人發明了明亮的阿爾岡管狀燈芯,以及得益于 19 世紀開始出現在劇院中的聚光燈和抛物面反射器(當然還有 19 世紀末期的電力),劇場藝術才終于有能力淩駕于黑夜那黯淡的混沌之上。
光影技術的發展使得劇作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诠釋。這倒不是說在舞台燈光出現之前的戲劇就乏善可陳,16 世紀興起的假面喜劇中同樣會出現天神下凡、魔鬼沖出地窖的場面,甚至還有變形的誇張,但彼時的舞台效果全憑演員妝發與木匠置景來實現。
17 世紀時曾有一個名爲 " 魔燈(magic lantern)" 的發明問世,這個裝置可以把印刻在玻璃上的繪畫進行投影,是現代幻燈機的原型。隻不過當時人們所能用到的光源除了蠟燭便是太陽,這使得魔燈隻能在近距離供人欣賞。
用魔燈投射出怪物的圖示。© wiki
而随着燈光技術的發展,用在魔燈上的光源從蠟燭升級爲阿爾岡燈,再升級爲聚光燈、強光電弧燈,亮度的提升使得投影效果更清晰、龐大,有着極強的戲劇張力。
光影技術的發展反過來也是對劇作者想象力的巨大激勵。魔燈經過數次叠代,被賦予了動态顯影、自動對焦等功能,這使得劇作者可以放心創作以前壓根無法實現的場景橋段,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視覺效果在劇場中發生,令當時的觀衆瞠目結舌。
再往後,法國舞台背景畫家路易 · 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 é Daguerre)發明了以他冠名的銀版法,宣告攝影術的誕生,他的旗幟永世飄揚。
達蓋爾有個朋友的兒子叫路易 · 普林斯(Louis Aim é Augustin Le Prince),此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單鏡頭攝影機,并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全片時長:2 秒。© giphy
然而這位公認的電影之父卻在 1890 年、即将公開演示他的曆史性發明前夕,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失蹤,再無音訊。
萬幸的是,爲世人造夢的電影流傳了下來。
由于電影不直接表現抽象概念,它靠隐喻生存。
——皮 · 保 · 帕索裏尼
科技是想象力的依托,想象力是科技的未來式。
從遠古時期火焰所引發的走神,到貴金屬與寶石誘發的他世界漫遊,再到戲劇與科幻作品所營造的極緻幻想,人類的想象力與技術一直就像是 DNA 的雙鏈一樣,相互成就着螺旋前進。
科幻作家凡爾納曾在《海底兩萬裏》中描繪過一艘虛構的潛艇,它以鈉汞電池電力供能,還能淡化海水,具備水下維生系統。但實際上當時能被稱作 " 潛艇 " 的東西,大多靠人力驅動,最先進的法國 " 潛水員 " 号,雖用上了壓縮空氣發動機,但功率隻有 80 馬力……
凡爾納所設想的 " 鹦鹉螺号 " 潛艇概念圖。© pinterest
而在《海底兩萬裏》出版近半個世紀後,世界上第一艘可實際運作的核動力潛艇就問世。爲紀念凡爾納,這艘潛艇被冠以他小說中潛艇同樣的名字:鹦鹉螺号。第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潛艇 " 亞古爾英雄号 " 的發明者西蒙 · 萊克(Simon Lake)在他自傳的第一句話就寫道:"儒勒 · 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
而在被稱爲 " 太空時代先知 " 的克拉克身上,我們能看到科技與想象力更爲緊密的結合。
1959 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曾以原英國皇家空軍雷達專家、當時的未來學家身份預言:未來衛星若能停留在地球靜止軌道上,便可以實現世界範圍的信息通訊——這也是爲什麽第一條太空軌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此外他還曾預言過能跟人對答如流的人工智能,也曾大力推廣太空旅行的設想,小說《太陽帆船》的出版還啓發了一些國家開始了關于光帆的研究。
他還曾設想過一種 " 小巧的個人信息收發器,撥打一個号碼就可以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打電話,這個設備還将包括全球定位手段、遠程可視通信等功能 "。
嗯,就是你現在手裏握着的玩意。
科幻作家往往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基于當下科技的成果發揮想象力,而當這些想象在若幹年後一一實現,所折射出來的便是科技的大步向前。
去年年末,備受矚目的科幻作品改編電視劇《三體》開播,火爆全網。
其實大劉的《三體》裏頭,也有一個已經被實現的設想。《三體》中,第二位面壁者雷迪亞茲所使用的最強大人類計算機,每秒可以進行 500 萬億次的浮點運算。
而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 "Frontier",每秒能夠進行的浮點計算高達 1.102 百億億次,是小說中雷迪亞茲所用的那台的 2200 倍……
而就在電視劇開播前夕,原著小說的作者劉慈欣宣布成爲首位 "TCL 想象力推薦官"。與此同時,TCL 也官宣成爲《三體電視劇》的合作夥伴,攜手大劉用科技還原閃爍在宇宙間的科幻浪漫。
* 閃爍吧!宇宙 *
在《三體》裏,最壯觀的閃爍名場面必定是那個 " 淩晨 1 點到 5 點,整個宇宙都将爲你閃爍 " 的極緻浪漫。雖然劇中的閃爍本是三體文明用來震懾人類的下馬威,但也是緻敬人類對于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的不懈努力。
而在這次的合作中,TCL 希望将劉慈欣《三體》" 宇宙級 " 的科幻浪漫和想象力,通過科技還原," 閃爍 " 在更多人的眼前。
科技不息,閃爍生生
科技讓想象力被更好地看見
用 TCL 屏看《三體》,在家感受宇宙的閃爍
在最近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說:" 中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讓中國的未來充滿吸引力,這是科幻文學、科幻電影存在的最肥沃的土壤。"
這幾年國内科幻影視作品的崛起,其實是工業和科技水平進步的一個投射。隻有當社會的變化足夠迅速且有力,科幻作品才能夠足夠的養分供給,才能充滿活力。
最近,TCL 科技集團副總裁魏雪攜手劉慈欣和導演甯浩,對閃爍與想象力展開了一番讨論。
劉慈欣:科幻作爲一種思想實驗,通過思考的方式接近宇宙真相。這是思想的閃爍。
甯浩:影像創作者要尋找人世間的閃爍,再通過創造凝結生命經驗,成爲銀幕上閃爍的動人故事。
魏雪:TCL 希望将科技想象力閃爍的結晶,通過技術與産品普惠科技人間,爲每個家庭帶來進步與感動。
其實作爲科技品牌領軍者,TCL 在去年就開始了他們的 "TCL 科技宇宙" 系列科幻整合營銷。《獨行月球》、《流浪地球 2》、《三體》共同構成 "TCL 科幻宇宙 " 第一階段的三部曲。
經曆了 42 年的栉風沐雨,如今的 TCL 核心也是由三個部分組成——顯示、光伏、終端。
2009 年成立的 TCL 華星自主建立半導體顯示生産線則打破液晶面闆的國際技術壁壘,帶領整個集團在 2020 年跻身全球電視行業第二。爾後,TCL 又将中環集團收入囊中,進軍光伏新能源賽道。
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簡稱 "CES")上,TCL 又推出了全球首款高屏占比超輕薄柔性 OLED 中尺寸屏。在實現高達 96% 的屏占比的同時,還具備 4K 的解析度及 120Hz 刷新率。
數萬年前,當人類在暗夜中踽踽獨行,是閃爍的火光驅散迷霧。
黑暗時代,當人類在苦難中徘徊躊躇,是閃爍的信仰照亮前路。
電光歲月,當人類在生活中蹒跚前行,是閃爍的影像攜君入夢。
***
面對浩渺星空
閃爍是光的力量,是相信的力量
相信整個宇宙 都将爲你閃爍
參考文獻:
[ 1 ] 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147470491401200509
[ 2 ]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57740813001150
文 / 一根
校對 / 瘦竹與腐竹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一根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爲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