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了,居然還有造車新勢力入場 ……
日前吉祥汽車主理人張廣浩公布了首款産品設計圖,并表示 2024 是汽車行業的 AI 元年,參數競賽已不再适合如今的造車環境。
吉祥汽車首款産品設計圖是真的帥,但時間已步入 2024 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卷到飛起,各大車企都在瘋狂瓜分市場,這家造車新勢力,究竟還有多少機會?
前段時間,原工信部部長苗圩接受采訪時感慨,之前制定的目标是 2035 年實現國内汽車行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 50%,結果 2023 年滲透率就超過了 35%,預計 2025 年或 2026 年實現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 50%,幾乎是提前十年完成目标。
即便是長期觀察和引導中國工業發展方向的苗圩,看到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速度,也不免爲之驚歎。曾經隻是想象中的「彎道超車」,今天成爲了現實。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也意味着從藍海市場轉爲紅海市場的時間太短,一些海外傳統車企甚至還沒有反應過來,國内老牌車企與新勢力已搶占了大塊市場。
藍海時期,車企稍微努努力,就能分走一塊蛋糕,但轉型爲紅海市場後,新入場者很難成功到達彼岸。
2015 年至今,無數造車新勢力倒在路上,拜騰、漢騰等車企,也曾紅極一時,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結果卻以破産倒閉收場。能夠活到今天的,不管銷量如何,都稱得上精銳。
「養蠱」模式下活下來的這批精銳,至少已收獲一批忠實粉絲與用戶群體,再有新勢力入場從零造車,很難邁過一座座大山。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種現象有利無弊,紅海市場苦的是車企,産品的配置在競争之下會逐步提高,價格則會慢慢降低。當初随便一輛純電動汽車售價就要幾十萬到上百萬,如何 10 萬元上下的純電動汽車比比皆是,20 萬元左右就有不錯的 B+ 級車可選。
日漸成熟的中國市場,已經很難容得下新入場者,但也不是完全沒機會。如小米汽車,2021 年宣布造車,首款産品将于 2024 年上市。蘋果汽車團隊幾經波折,至今沒能确定發布上市時間,按照現在的進度,恐怕 2028 年前後才有面世的可能,但是依然有網友對蘋果汽車抱有較高期待。
小米與蘋果汽車産品發布時間可能會晚一些,但依然有成長爲行業巨頭的潛力,吉祥汽車能否生存下去都極爲艱難,原因在于小米與蘋果有兩大優勢,吉祥汽車難以企及。
之所以說小米與蘋果汽車仍有機會,一是因爲這兩家企業有錢,小米集團一年數千億元營收,哪怕沒有外部投資,也不用擔心無錢可用,蘋果更不用說,現金儲備都有上千億美元。
第二,小米和蘋果汽車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小米與蘋果手機銷量全球前三,多年下來積攢了大量人氣,品牌價值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可吉祥汽車是個什麽來曆?
吉祥汽車的背後是吉祥航空,航空公司跨界造車,難度可想而知。先說名氣,吉祥航空在國内航空公司中排不進前十,别說跟南方航空、東方航空相比,哪怕是素以廉價聞名的春秋航空,名氣也比吉祥航空大得多。
再說财力,吉祥航空财報數據顯示,2022 年營收爲 82.1 億元,同比下降 30.23%,淨利潤 -41.48 億元。吉祥汽車最大的價值,可能是「吉祥」二字,畢竟真的很「吉祥」。
進軍汽車行業,已經不是吉祥汽車跨界布局新業務,而是爲航空業務不斷虧損的母公司尋找生存之道。
可其他車企已卷出花來,各種高性價比産品一個接着一個上市,吉祥汽車自身财力不足,品牌價值也不如小米、蘋果,想要活下去太難!
吉祥汽車高管明白自身的劣勢,入場晚和财力不足,令其難以與其他車企打價格戰。于是,張廣浩才會表示,單純的參數競賽已經落伍,新能源汽車 1.0 時代拼的是續航,2.0 時代拼的是智能體驗,3.0 時代拼的則是全生态覆蓋,誰的生态覆蓋廣、大模型表現好,誰就更有機會。
避開弱點競争的方案不錯,可吉祥汽車真的能在生态、大模型方面取得優勢嗎?未必!
傳統車企正積極與智能設備廠商合作,财大氣粗的吉利汽車甚至直接收購了魅族,以補充智能車機與生态領域的不足,其他華爲、百度、小米等企業,均有屬于自己的生态圈,且長期從事互聯網技術研究,對于生态建設和大模型也更有研究。
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創始人都是互聯網企業高管,對于大模型這種熱點技術極爲關注,均已宣布産品加入對大模型的支持。
吉祥汽車或許對自家的大模型與 AI 技術極爲自信,但新品牌部分層面取得小幅度領先未必足夠,汽車整體素質和乘坐體驗顯然更重要,大模型與 AI 隻能算是添頭。
2023 年,國内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過三分之一,預計 2024 年可達 40%~45%。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逐漸追平燃油車,也意味着行業競争進入決賽圈。
近幾年國内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已說明行業情況,盡管暫定補貼會持續到 2027 年,但補貼額度仍會不斷減少。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份額達到 25% 後,國内消費者就開始反對電車特權。最明顯的問題依然是與「錢」相關,其實不用消費者反對,各地方相關部門差不多也意識到了問題。油價不僅包含汽油本身的價值和增值稅、消費稅,還有教育附加稅、地方教育附加稅、城建稅等一堆稅務。
燃油車少了,這部分錢該從哪裏出?電車可以在自己家充電,很難算進去這些稅種,那麽可能就隻有一個方案了!針對電動汽車收重稅!
當然,這一天距離我們還很遠,至少也要到 2027 年之後。屆時,恐怕國内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到 65% 左右了。
競争愈發激烈的市場,不利于新入場者生存,哪怕是資金雄厚且品牌影響力大的小米汽車,恐怕都很難成功,更不用說吉祥汽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