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 月至 2 月,各省市都召開了兩會,普遍确定:2023 年養老金繼續上漲,這是闆上釘釘了!具體的上漲幅度和方案,預計在 2023 年 3 月的兩會上有一個說法。按照慣例,3 月底或 5 月中旬,人社部會正式下發通知,啓動養老金普調和重算補發等工作,預計在 12 月底前全部清賬到位。
樂觀的社保專家預測:2023 年養老金漲幅從底部的 4% 調頭向上,預計上漲 5% 左右。退休人員對統一上漲養老金心懷感恩,已經連續上漲了 18 年,可是,統一漲幅,并沒有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反而是越來越大了。所以,他們希望養老金在上調中 " 控高補低 ",高的少漲,低的多漲,加快縮小貧富差距。
目前,養老金上漲機制是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模式,如何控高補低?采取什麽要素來優化上漲機制呢?有些退休人員提出,目前養老金偏低的群體,主要集中在偏遠地區、傳統老國企、下崗工人、提前内退等人員,這些人恰恰做出過曆史貢獻,應該按照工齡這個要素進行上漲。
退休老工人建議:在 2023 年普調 5% 的基礎上(不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利益),尊重工齡的曆史貢獻,滿 30 年工齡以上的人每年工齡多漲 100 元。31 年工齡多漲 100 元,32 年工齡多漲 200 元,40 年工齡多漲 1000 元。這種呼籲,可行嗎?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
【1】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
一是養老金計算要素裏有繳費年限,但沒有工齡這個概念;在養老金上漲機制裏,也沒有工齡這個概念。工齡不代表繳費年限,按照工齡上漲,對多繳社保的有錢人不公平。
二是養老金執行的是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工齡隻代表工作年限,并不等于他們繳費了,不繳費就沒有資格多漲養老金。
三是按照工齡上漲,這是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按照工齡平均上漲,每年增加幾千億元,養老基金沒有這麽多錢。
【2】退休工人的意見。
第一,工齡代表工作年限,代表爲社會做貢獻的年限,當年國企員工的工資裏都有 " 年功 " 補貼,即:一年工齡等于一年的功勞,每年工齡補貼 20 元。相反,繳費年限不等于工作年限,不工作也可以繳費買社保的。
第二,機關事業人員的退休金直接與工齡挂鈎,35 年工齡以上,基本能讓退休金對在職工資的替代率達到 100%。機關事業人員工作穩定、工齡長,所以,退休金普遍比當地企退人員高 2 倍。企業人員的工齡反而沒有價值了?機關事業人員不繳社保,卻享受高出 2 倍的退休金,企業人員呼籲一視同仁。
第三,人社部在發布會上說養老金水平差距過大,恰恰說明這樣的結構不合理,損害了當年國企老工人的群體利益。所以,20 大報告提出,要注重 " 均衡性 " 和 " 共同富裕 ",糾正這種差距過大的錯誤。
第四,中國制造和工業化的紅利是老一輩産業工人無私奉獻帶來的。現在養老金高的人,恰恰是吃到了産業工人當年無私奉獻的紅利。舉個例子:國企工人的工資當時是 20 元,發達國家員工的工資是其 300 倍,才造就了城市化和經濟的大發展。現在按照工齡多漲 100 元,就是回補曆史對他們的虧欠。
【三】請善待三類退休人員。
爲經濟發展做出曆史貢獻的人,現在 GDP 高了,千萬不要忘記他們。第一類是當年響應号召,拿着低工資,投入工業建設的老工人;第二類是當年響應号召,犧牲個人利益,顧全大局,下崗分流的老工人;第三類是當年響應号召,支持國企重組改制,買斷工齡、提前内退的老工人。
PS:請轉發給更多退休人員,讓政策普惠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