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單休工作 offer 的畢業生,試圖用行動證明:" 内卷 " 并不是生活唯一的選擇。
作者|阿瑞
編輯|DR
題圖 & 封面 | 《未生》
進入新一屆的校園招聘,HR 們發現畢業生變了。
從前,在提問環節,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公司的晉升機制、崗位的發展空間以及薪資福利問題。而現在,校招宣講會上,他們還大概率會加上:工作強度怎麽樣、加班有沒有加班費。
都說就業越來越卷,但地獄模式般的就業形勢下,這屆畢業生依然有自己的堅持。
前程無憂《2023 校園招聘白皮書》顯示,畢業生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中,前四名分别是成長機會、工作與生活平衡、相互支持與信任、公平公正。
簡而言之,發展前景依然可貴,卷生卷死的話就要考慮考慮了。
對此,應屆生的答案非常坦率。一名 2024 屆畢業生告訴新周刊:" 在畢業生眼中,WLB(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程度已經超過薪資了。"還有的應屆生,拒絕了好不容易才收獲的第一個 offer,隻因公司是單休制度。
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有多難?(圖 /《無法成爲野獸的我們》)
與 85 後、90 後甚至 95 後那些表現得更 " 傻白甜 ",但也屢屢被批判一代不如一代的大學生相比,當 00 後走上職場,這屆年輕人已經不會爲招聘企業花裏胡哨的宣傳所輕易打動。
他們在社交軟件上搜索勞動合同、五險一金的相關知識,也會翻天眼查、企查查和脈脈這樣的網站,學着辨别一家公司是否靠譜。企業跟他們談努力、忠誠,而他們更關心有什麽福利、加班多不多,努力必須建立在合理的回報上。
但在與他們打交道的 HR 看來,如此理性的一代,仍然有天真的一面。
" 隻會畫餅的宣講會,
再也不想參加了 "
參加校園招聘究竟有多磨人,大學生會在各種社交平台發帖告訴全世界。
倒也難怪,當有的人花幾天時間去聽招聘方的宣講會,期待能在線下 " 撿漏 " 崗位或彌補一些信息差,結果到頭來才發現:有的企業現場開放的崗位根本不是自己想投的;有的企業隻是宣傳自己,并不收取簡曆。想要得到一個面試機會?自己去官網申請吧。
校招宣講會能爲大學生提供與 HR 交流的機會。(圖 /《沉默警報》)
而在網上海投了幾百份簡曆之後,得到一個面試機會甚至還算不上過了第一關。通常而言," 先筆試,後面試 " 是不少崗位的基本操作,想見 HR 的面,你還得 " 考試 "。
但也有應屆生吐槽,現在一些企業在筆試環節就 " 玩出了花 " 來。除去考查專業知識的筆試題,還時不時附加上百道性格測試題,有時前腳剛剛 " 交卷 ",在下一家公司發來的題目中又會和熟悉的題目再次見面。
做測試 " 做吐了 " 的大學生,也隻能上網抱怨:" 反正測評題庫隻有那幾家,建議筆試設置成統考,公司篩人效率更高,我們也好省出時間去準備那些真正有希望通過的面試。"
這樣黑色幽默的吐槽,甚至有幾分現實主義——一家 5000 人規模的公司的 HR 告訴新周刊,在崗位需求數量爲 100 個左右的情況下,他們每年校招能收到超過 10000 份簡曆。
這意味着,曆經群面、業務面、HR 面,求職者需要漫長的過五關斬六将,而最後能拿到 offer 的人也堪稱鳳毛麟角。"00 後投 200 份簡曆面試 70 家終獲 offer",這條能輕易讓正在秋招的大學生破防的熱搜,顯然不是孤例。
大學生吐槽秋招。(圖 / 小紅書截圖)
然而,即使求職競争激烈,畢業生也想在有限的範圍裏,盡可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雷雷是某 985 大學的法學研究生,從去年秋天持續求職到今年夏天,才确定了某律所的工作,正處于第一年的實習期。在此之前,她還拿到過廣州、深圳、鄭州等城市的律所 offer," 鄭州實習律師薪資三四千元,廣州的五六千元,雖然不是紅圈所,但也是不錯的大所 "。
如果隻爲更好的發展前景,雷雷應該選擇去廣州,但她最終選擇的是家鄉省會鄭州,因爲擔心廣州律所的薪資不足以覆蓋生活成本。" 一年的實習律師期蠻難熬的,所以還是想離家近一點。"
律所的工作強度非常大,案子多的時候,雷雷每天從早上 8 點忙到晚上 10 點,周末也要工作。" 這個行業根本不可能實現 WLB,我當初想着學都學了,還是幹點和專業相關的工作吧,結果現在看那些沒有從事法律工作、不怎麽加班的同學,他們都過得好開心。"
人各有志,悲歡也各不相同。(圖 /《三悅有了新工作》)
事實上,比起長遠但不确定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多的應屆生在找工作時,更加關心眼下實實在在能攢在手上的福利。
西安某大學的應屆研究生 Momo 讀的是西班牙語專業,截至 10 月初,她投遞了 20 多家企業。" 我避開了一些風評很差、加班嚴重的公司,所以可選範圍不大,目前隻參加了一次面試。"
Momo 告訴新周刊,自己之所以不考慮加班嚴重的公司,是因爲在其中工作的師兄師姐們離職率很高。在小語種專業中,外貿公司是許多同學畢業的首選,但這個行業加班到淩晨是家常便飯,再加上單休," 他們有得抑郁症的,有入職一年就體檢出很多健康問題的 "。
因此,即使工作難找,Momo 也不想妥協," 可能會考慮工資很低但壓力也小的崗位,或者做自由職業者,接一些筆譯的活兒 "。
年輕人開始認清," 工作隻是爲了生存 "。(圖 /《非自然死亡》)
另一位畢業生小祁表示,自己在不久前剛收到第一個 offer,是一家實力不錯的公司的财務崗,結果一問是單休,經常加班,還是無償加班," 果斷拒絕了,這公司實力再強都沒用 "。
對小祁來說,其實單休不是不能接受,但高頻率且無償的加班,會讓她覺得沒有自己的生活。況且,對方開的薪資,也沒有達到讓她心甘情願加班的地步。
" 大家關心單雙休、加班補貼、調薪幅度這些實際問題,因爲都知道現在的工作不被裁員就不錯了。校招宣講會上談職業前景、晉升空間,聽起來更接近畫餅。在追求晉升之前,應屆生肯定要先面對日常的工作壓力,所以大家都想問清楚,優先評估自己能不能堅持得下來。"
裁員新聞滿天飛,應屆生也會擔心自己将來要面對相同的命運。(圖 /《俗女養成記》)
拒絕瘋狂加班的畢業生明白:" 普通人再卷也卷不到能輕松買房的工資水平,而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有房,暫時不再買房的話生活壓力确實不大,還不如讓自己快樂些。"
應屆生反向背調企業,有用嗎?
做 HR 的皓月也發現,這屆畢業生的想法确實跟以往有很大不同。
" 感覺現在的應屆生比較佛系,以前大學生找工作的積極性比較高,會穿正裝來參加招聘會,但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很多人有父母支持,暫時沒有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也有資本做選擇,比如去考研、考編之類的。"
穿正裝能顯示應聘者對面試的重視程度。(圖 /《一路朝陽》)
皓月有十年的人力資源經驗,待過家居、地産、物業等行業,經常負責校園招聘的項目。據他了解,對很多求職的大學生而言," 反向背調 " 公司已經是慣常的操作。" 他們會看脈脈、小紅書、知乎,還會去問往屆的師兄師姐關于公司的情況 ",爲的就是确保這份工作的福利足夠有保障。
在社交平台上,往屆生對自己公司的吐槽往往集中于工作量、管理制度、薪酬福利等。皓月覺得,現在的大學生更加看重公平感,也追求相對舒适的福利待遇,會要求 " 必須要準點下班 "" 加班必須要有補貼 " 等。
求職者會盡可能利用各種資源反向調查公司。
皓月遇到過不少大學生,他們争取更高薪酬的理由往往與自己的生活成本有關。" 租房要兩三千,吃飯交通也要幾千塊,還要存錢,于是就覺得七八千的工資不夠了。"
皓月認爲,網絡上一些真真假假的信息,可能讓大學生造成了 " 月入過萬很普遍 " 的誤解,尤其是這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很少能進行線下實習,對真實的職場更缺乏概念。
新周刊采訪的 HR 們給應屆生的建議。
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 花每月八千塊請一個沒有經驗的人來,還有相應的五險一金成本,很多人可能工作一年就辭職了,這是不劃算的 "。而經曆疫情後,企業的生存競争壓力也很大,不少公司都會根據情況收縮崗位需求。
投遞崗位的人多了,HR 的工作卻并沒有變得更容易。皓月表示,相比以前,現在校園招聘增加了面試輪次,也增加了溝通成本,而且領導們的期待更高了。" 以前招到一位 7 分的人才就滿意了,現在他們可能想要 8 — 9 分的,還有了更多軟性的要求,反而衆口難調。"
誰說不是呢?(圖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應屆生與企業對彼此的期望,總是不在同一頻道上。企業希望招進來的畢業生踏實努力、不要 " 躺平 ",而應屆生則對企業持警惕态度,試圖避免一切壓榨和不公。
Selena 是一家外資廣告公司的 HR,她認爲,大學生向職場人轉變的時候,不必先入爲主地認爲企業在 PUA、畫餅,因爲任何工作都需要努力才會有收獲," 員工和企業的付出是相互的 "。
當然,Selena 也見過許多求職者吐槽雙休的工作很難找。這些人中,有不少最終還是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如果企業說不交五險一金,那我覺得年輕人可以再選一選,還是要有底線的。"
見慣了互聯網上的勞動糾紛,年輕人早早學會了多留個心眼。在社交平台上,不乏博主教大學生談薪技巧,列出一長串詳細的問題清單。
大學裏學不到的一課,年輕人會自己補。(圖 / 小紅書截圖)
倪倪是去年參加校招的職場新人,她告訴新周刊:" 當時在簽約會上,最多人問的就是‘保證不裁員嗎?保證不采取末位淘汰制嗎?工資會準時發嗎?五險一金的基數和比例是多少?’。我們甚至還私底下給 HR 的回答錄了音。"
盡管 HR 給了足夠的保證,但入職以後,她發現加班遠比她想象中的嚴重。" 提前問過加班情況也沒有用,HR 說的不加班,并不可信。"
不想加班,但工作還是要找
在一些過來人看來,應屆生找工作要雙休、要加班費,或許是因爲他們還沒經曆過社會現實的 " 教育 "。
皓月上大學時,也曾想象 HR 的工作就是在漂亮的寫字樓裏約約面試、喝喝下午茶,但實際上,負責校招項目的時候,他往往忙到連軸轉,就連周末都在開宣講會、面試學生——理所當然地,這樣的加班,同樣沒有補貼或調休。
有時候,加班不可避免。(圖 /《無法成爲野獸的我們》)
而他所在公司往屆的管培生,即使入職前希望能少加班,真正工作以後往往也事與願違。" 盡管很多人排斥加班,但是他們一旦調整好心态,理解了這份工作的意義,也會願意投入,獲得快速成長。"
雷雷也感歎:" 雖然大家都渴望 WLB,卻沒見到周圍哪位朋友真的完全實現了。"
絕對意義上的零加班難以實現,一些适當的加班或許對個人成長有好處,可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抗拒加班的理由是實實在在的。
30 歲的徐先生在讀研之前工作過兩年,今年畢業參加秋招時,他會在宣講會上直接問 HR 該崗位的每周工作時長。不過,他沒有得到任何一家公司的正面回答,倒是有 HR 反過來問他:" 你覺得工作多長時間是合适的?"
年輕人拒絕高強度加班的理由:爲了健康。(圖 /《無法成爲野獸的我們》)
徐先生表示:" 其實我的提問并無惡意,同樣是加班,一天 10 個小時還是 16 個小時是不一樣的,我隻是想了解我的心髒和工作能不能同時‘跳動’。"
有大學生稱,自己原先并不在意,直到實習經曆過單休,才真正理解了 " 單休等于沒休 " 這句話。有人體會過找工作的内卷,也隻肯讓步到考慮大小周,依然不考慮單休。
如果高強度工作能換來高回報,當然也有人不會拒絕。" 有一家公司大小周,月薪高達 1.6 萬,我覺得可以接受,但如果月薪八千,就不行。"
隻有親身經曆過,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圖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當應聘的人數越來越多,校園招聘的流程也越來越長,找工作變成了一場馬拉松,而終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随機的。而在可能的妥協到來之前,大學生已經認識到,即使成功找到了工作,大概也無法在加班與高薪、晉升之間畫上等号。
但無論如何,這屆畢業生正在用行動探索——在 " 内卷 " 與 " 躺平 " 之間,生活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校對:黃思韻,運營:嘻嘻,排版:沈早慧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