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光子星球,作者 | 吳坤諺,編輯 | 王潘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經典作品《三體》中,提到了一種外星人使用的武器——二向箔,它能将太陽系由三維空間降至二維空間,寓意着可以直接改變對方所處環境的戰略手段。
在商業社會中,同樣存在這一現象。我們所熟知的降維打擊中不乏數碼相機與柯達膠卷、蘋果手機與諾基亞這樣的技術革新經典案例,但 " 優越性 " 不止存在于技術之中,還反映在市場之上。就像以三大運營商爲首,似有 " 翻新 " 政務雲市場格局的 " 國資雲 " 們。
2023 年 2 月 15 日,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發布《上海市政務雲 Paas 服務項目》招标公告,預算 3000 萬元,并于 3 月 16 日發布中标結果:上海聯通(聯合體:上海移動、上海電信)3000 萬元 ( 中 ) 。
無獨有偶,在近期政務雲的項目招投标中,國家、廣東、廣州、長沙、南充等從國家級到市一級項目,政務雲市場幾乎都被運營商雲 " 霸占 "。
當下,政務上雲顯然已成爲各地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政府行業趨勢洞察報告 ( 2022 年 ) 》指出,2021 年,我國政務雲市場規模達到 802.6 億元,預計 2023 年市場規模将達到 1203.9 億元。
互聯網雲廠商們不會忽視一個逐漸做大的蛋糕,然而切蛋糕的手似乎已經不再青睐他們了。
政企市場,甲方也難
"(定下來的東西)用得不好也要用。" 一家政企客戶采購負責人對阿裏雲供應的政采系統做出如此評價。
據公開消息,浙江省财政廳與阿裏巴巴集團于 2016 年 8 月 8 日在杭州簽署合作協議,并舉行 " 浙江政采雲網絡有限公司 " 成立揭牌儀式,這标志着浙江省政府與阿裏巴巴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合作的 " 政采雲 " 平台項目正式啓動。作爲早期政務上雲方案,阿裏雲占盡了先發優勢。
政采雲全稱政府采購雲計算服務平台,是全國首個按雲計算架構搭建的政府采購電子賣場。換句話說,政采雲是政企采購的 " 天貓超市 ",無論是雲計算服務還是其他一系列品類的采購都可以在其上進行。隻是目前大體量的雲服務采購仍以線下招投标方式進行。
上述負責人稱,早期的政采雲隻是地方智慧政務平台,在年度地方經濟工作彙報中,政采雲被作爲地方經濟工作亮點成果上報,最終在相關部門的考察下開始全國推廣。除少數幾個省份外,政采雲已基本完成全國覆蓋。
在 " 全國一盤棋 " 的指導思想下,采購這一類需要統一數據分析、遷移、互通的業務模塊需要盡可能使用相同的系統與服務。因此很容易形成杠杆效應,尤其是這類需要全局布局的業務,僅需要一個可靠的支點即可形成規模效應,迅速拉起市場份額和營收。
按理說,如此規模的雲服務應該是具備行業尖端效率、精度,但事實上,除了雲廠商對接政企客戶的服務部門外,其他方面都不盡人意。
全國各地普及政采雲的時間并不統一,如果按政采雲有限公司的成立時間 2016 年來算的話,迄今也到了第 8 個年頭了。同一系統高頻使用 8 年,必然會生出不少改進的想法和空間,促進系統模塊的升級,比如材料資料的傳輸、整理、審核流程等方面的優化。
" 我們有要求,(所以)它系統模塊整天換,但經常改一個模塊就會導緻數據出錯,甚至是系統宕機,(這麽一來)就會耽誤我們的工作進度。"
政企客戶李建認爲,政采雲的使用體驗可以說是 " 小錯不斷,大錯不犯 ",一旦發生出錯現象,會直接聯系客服,一般來說都能在短時間内解決。相關客服團隊的優質服務對沖了一部分使用上的 " 副作用 "," 隻要不是太過分的問題,尚堪一用 "。
隻是與 " 副作用 " 一同伴随着政企客戶穿越 8 年時間的還有每年雷打不動的繳費。我們雖未獲悉具體的數額,但從政企客戶給到的信息來看,政采雲的收費是 " 貴得要死 "。李建表示:" 我們每年也就用平台處理一些政務活動,除了更換系統時需要大規模的數據遷移和增添模塊,之後幾乎不需要做什麽大的改動,也沒什麽技術含量,即便如此每年還是要交很多錢。"
另一位政企客戶王明則表示,作爲 G 端的 " 天貓超市 ",政采雲在推廣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廣大民營小微企業的 to G 信息壁壘,但政企相關的繁瑣流程同樣也成爲營商門檻。例如中小民營企業存在入駐困難、" 綁定 " 會員服務、晦澀的流程與名詞等,都對入駐商戶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此外,人爲因素也爲其增添了諸多壓力。
總的下來,李建對政采雲的評價也并非是一面倒,例如其服務态度、響應速度都值得肯定。隻是在政企市場,一切又都發生了變化。
揭開政務雲招投标的面紗
" 雖然一把手說好才是好,但它(阿裏雲)最先做出來,前瞻性與站位高,後發者不都是在前者基礎上去搞二創嗎?" 李建似乎道出了雲計算發展的路徑。
任何行業都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後續進場的廠商往往是依靠自身條件去進行一定的複現。例如如今全球雲計算市場中的龍頭 AWS 及陸續布局雲計算的各大廠商。在中國市場内,第一個吃螃蟹的是阿裏雲。
就目前而言,互聯網雲廠商在前瞻性與技術性上并不落後于運營商雲,由此也誕生了關于運營商雲如何後發先至的猜想,包括但不限于擔憂民營企業的安全性、運營商是 " 國家隊 "、人爲因素主導政企市場等。猜想終歸隻是猜想,想要深究阿裏雲之後的華爲雲以及如今異軍突起的運營商雲又是如何在政務雲市場後來居上的原因,還需要自雲服務的招投标開始。
據一位知情者透露介紹,自政采雲普及推廣後,會與地方預算一體化系統打通并形成預算編碼,各級單位依據編碼發起采購計劃,而後便經由更上級管理審批通過即可,這一點在采購雲服務時也是如此。隻是采購方式會相對更豐富,包括網上超市、定點采購、包含在線詢價與反向競價的線上招投标與線下招投标等。
目前,直接網上采購存在一定預算上限,而雲服務作爲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服務,通常耗資甚巨。因此雲服務通常會以招投标形式采購。政企客戶會以綜合評分法來篩選中标企業,其中包括價格分、技術分、商務分等,但唯獨沒有安全分,于是安全性一說便不攻自破。
對于 " 國家隊 " 問題,王明告訴光子星球,以他所在的地區看來,無論是醫院、圖書館等單位還是政府部門都存在非常獨特的個性化需求,政府部門會根據自身發展情況與上雲程度來考察投标企業的方案,即使是醫院也會由醫患情況等因素來尋求遠程會診、應急聯動中心等項目的定制化服務。個性化定制的考量顯然與供應商是否是 " 國家隊 " 的關系不大。
至于 " 關系戶 " 問題,這一點反而是衆生平等,無論是互聯網雲還是運營商雲,都可以在此發力。例如某政企市場份額較高的廠商便嘗試過 " 客戶養成 ",即重點關注行政等級較低的政企領導并積極促成成交,随着其行政等級的逐漸提高,訂單範圍也随之擴大。
由此也不難看出,經濟效益、效率并非政務采購的唯一考量。即使綜合評分再高,也不一定能入拍闆決策者的眼,政企市場的人爲因素難以根除,未來也将持續存在。
互聯網雲仍有機會
既然存在人爲因素,那互聯網雲在政務雲市場是否就沒機會了?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除卻政企市場自有的特殊性,政務雲市場仍舊是一個開放市場,BD 之上仍然是明争暗鬥。畢竟連騰訊雲都曾以 0.1 元的離譜價格 " 惡意 " 競标過廈門政務雲,各大雲廠商也不乏中标各地智慧城市的大單。
更值得深究的是,當前三大運營商雲在基礎設施上的布局并不多,較爲依賴采購外包服務來滿足自身發展需求。李建向光子星球透露,運營商雲所提供的的雲服務存在不少中标後外包給民營雲廠商的現象,以及以聯合體的形式進行競标,甚至存在聯通雲所提供的的雲服務架構與華爲雲幾乎一模一樣的情況。
可以說,運營商雲的業務線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依靠互聯網雲撐起來的。
據王明推測,運營商雲之所以得到迅猛增長,是運營商與互聯網雲 " 默契配合 " 的結果。早在政務上雲前,運營商就與政企客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渠道關系,商業版圖拓展較快也是情理之中。
以政企市場中 IaaS 部分一枝獨秀的華爲雲爲例,其快速增長便是占了 " 渠道 " 的光。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爲雲早期與天翼雲合營起家,讓天翼雲使用自己的核心産品與架構。但兩者之間的 " 蜜月 " 并不長,不願一直隐藏于幕後的華爲雲接手渠道單幹,天翼雲也開始加緊部署自己的數據中心。
總體來說互聯網雲雖有先發優勢,但是與政企客戶之間的渠道需要從零開始打通。相比之下,承接運營商的外包業務在 BD 成本上也相對拓展政企客戶更具優勢。
王明稱,政采雲接下來将長時間緻力于完全數字化采購,從而擺脫人爲因素較多的線下招投标模式。屆時,政務雲市場的風向興許還會再變,互聯網雲對政企市場的發力也不會停止。
作爲雲計算市場的穩定增量,就算政企市場的特殊性難以把握,政務雲仍是互聯網雲尋求的增長曲線。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