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卡汽車 愛卡獨角 SHOW 原創 ]
" 如果你把自動駕駛交給華爲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去做,那麽你就成了軀殼沒有靈魂。華爲成了靈魂,你成了軀殼。" 這是上汽董事長陳虹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話。在電動化時代,汽車已經不在局限于發動機、變速箱、底盤這 " 三大件 ",而是向着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三電、芯片、軟件等領域發展。隻是,當傳統車企向智能化轉型的時候,才發現管理、戰略、銷售、研發等自身曾經的競争力已經開始減弱。所以,車企開始向外尋求合作,而在衆多合作夥伴中,華爲絕對是最出圈的一個,一句 " 遙遙領先 " 就能抵過無數的廣告費,在華爲的扶持之下,賽力斯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車企,一躍成爲頭部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但當合作繼續深入之後," 靈魂問題 " 終究還是要面對。
賽力斯≠ " 華爲汽車 "
根據賽力斯發布的公告,10 月新能源汽車(包括賽力斯生産的所有新能源品牌,下同)銷量 17600 輛,同比增長 12.84%;其中賽力斯汽車(包括問界、賽力斯品牌)銷量 14506 輛,同比增長 20.41%。其中,問界新 M7 交付新車 10547 輛,單車型單月交付破萬。截止 11 月 1 日,問界宣布上市 50 天其新 M7 最新大定就已經突破了 8 萬輛。可以說,華爲斥資 5 億打造問界新 M7,讓搖搖欲墜的問界直接遙遙領先。
然而,被餘承東用 " 起死回生 " 來形容的問界,卻多次傳出被接管的傳聞。今年 10 月,有消息稱問界銷售體系将再次迎來大調整,所有銷售人員将加入華爲全資子公司 " 深圳慧通商務有限公司 ",成爲華爲的編外員工。但随後,問界與華爲均出面澄清消息不實。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 " 華爲接管問界 " 的傳聞了,去年 8 月小康股份正式更名賽力斯後,就傳出過 " 華爲子品牌 " 的聲音,隻是華爲官方極力否認。随後在今年 3 月份,AITO 問界官方公衆号發布 "HUAWEI 問界,自由掌握方向盤吧!" 的文案,而且線下門店的物料以及 AITO 問界官網上也都貼上了 "HUAWEI 問界 " 的字樣,這一切都預示着 "AITO 問界 " 将更改爲 "HUAWEI 問界 "。之後 6 月,華爲更是直接拿下問界商标,很難不讓人遐想。
隻是,随後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再次簽發《關于華爲不造車的決議》,強調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 " 華爲 " 或 "HUAWEI" 标識,文件期限爲五年。之後,線下店内物料與官網上的标識全部撤換,銷售的話術中也不能提及華爲汽車。雖然 " 華爲汽車 " 未能落地,但從種種迹象中還是可以看出,華爲與賽力斯合作中的強勢,消費者也幾乎默認賽力斯是 " 華爲汽車 " 代工廠這一設定。
有了華爲 賽力斯還剩什麽
華爲與車企之間的合作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零部件供應模式,像是 AR HUD、電驅動系統、HiCar 系統、鴻蒙車機、激光雷達等,這種模式下,華爲就是常規的零件供應商。而第二種模式則是 HI 模式,與極狐合作的阿爾法 S HI 版以及與長安合作的阿維塔 11 鴻蒙版都是該模式下的産物,這種模式就與車企之間的聯系更爲緊密一些,華爲的參與程度也更高。
最後就是智選模式,按照官方說法,華爲智選模式下與車企合作最爲緊密,除了提供産品設計和定義、核心三電和智能化解決方案外,也參與渠道、營銷、體驗、零售等各方面,甚至深入到制造環節,而車企則負責整車開發和生産。在這個模式下,華爲擁有更高的話語權,而賽力斯就是這個模式下的首個合作的車企。
雖然不想承認,但從現在問界的合作模式來看,賽力斯基本屬于代工角色的存在。軟件開發到終端銷售,都是華爲在主導,甚至工廠的生産标準都是由華爲來決定,車輛的所有環節幾乎全部 " 華爲化 "。最明顯的就是,問界新 M7 上市沒有人記住賽力斯做了什麽,隻記得華爲花了 5 個億爲車型做升級。
而賽力斯似乎并不在乎這些,6 月底問界發布一封全員内部信。信中強調,爲強化雙方聯合業務更加深入、緊密發展,賽力斯汽車與華爲共同決定成立 "AITO 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 ",自 7 月 1 日起全面負責營銷、銷售、交付、服務、渠道等業務的端到端閉環管理。這意味着華爲将參與賽力斯的售後服務,在賺取一定利益的同時幫助賽力斯提升 AITO 問界車型的服務品質。
賽力斯如此決絕的深度捆綁華爲,就是因爲此前與華爲合作的賽力斯 SF5 在經過了短暫的熱銷後,卻日漸變得聲量不足。原因就在于賽力斯 SF5 搭載了 HUAWEI HiCar 解決方案,華爲是以供應商的身份出現。而随後的 AITO 問界品牌則是采用華爲智選車模式,由華爲全面操刀,小康負責在生産層面予以支持,産品從頭到腳都深深打上了華爲的烙印。這也讓賽力斯如同 " 土雞變鳳凰 " 般重獲新生,知名度快速提升,股票一路大漲,截止到 11 月 6 日,公司總市值超過 1400 億元,市值排名中國新能源車企前三。就因爲華爲像一塊金字招牌,無論進入哪個領域,都會有消費者追随,這種品牌認可度在汽車行業同樣适用。
隻是,在與華爲合作的過程中,賽力斯很大一部分關注度是靠華爲本身的品牌影響力獲取的,這也讓賽力斯越來越依賴華爲,越來越沒有 " 靈魂 "。
賽力斯≠ " 華爲汽車 "
賽力斯還算是甲方嗎
在華爲的智選車模式下,除了賽力斯以外,華爲還将與江淮、奇瑞、極狐等車企開展智選車合作。換句話說,賽力斯隻有華爲,而華爲卻不隻有賽力斯,這也讓人看到賽力斯的無奈。
賽力斯不知道自己當前的處境嗎?自然是知道的。今年 3 月,賽力斯推出了獨立新品牌 " 藍電 ",首款車型藍電 E5 也同步上市,新車定位電混中型 SUV,并采用比亞迪弗迪電池混動技術以及華爲的智能車機技術。結果,藍電 E5 上市之後,銷量并不理想,最多一月銷量也隻有 600 多台,如此看來,藍電并沒有給賽力斯帶去希望。
賽力斯股價創新高的同時,虧損也越來越多。根據賽力斯财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賽力斯的營收 166.8 億元,同比下滑 27.86%。從 2019 年賽力斯與華爲深度合作以來,2020 — 2022 年及今年前三季度分别淨虧 17.29 億元、18.24 億元、38.32 億元和 22.94 億元,累積淨虧損 96.79 億元。
無論是問界商标轉讓、還是成立銷服聯合工作組,亦或是 " 華爲研發人員從賽力斯撤離 ",這些與華爲合作進一步加深的行爲或傳聞,都處在賽力斯銷量下滑的階段。不禁讓人質疑,賽力斯是否已失去跟華爲平等談判的資本。似乎,死抱華爲大腿,成爲了賽力斯目前的唯一出路。
智選車 話語權才是底線
華爲是有實力的,這一點從問界的成功就能夠證明。華爲給自己的定位是智能汽車時代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并且曾旗幟鮮明地表達過要成爲 " 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 " 的态度。但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下,一邊是華爲積極進入汽車領域,一邊是整車企業擔心其喧賓奪主。
消費者願意爲華爲的影響力買單,和華爲深度綁定的車企也嘗到了甜頭,那接下來的路,車企還能自己走嗎?畢竟最核心的部分都讓華爲做了,那給搭載 " 華爲全棧技術 " 的汽車造個空殼,又能有多少話語權。車企雖然也依靠華爲的品牌效應,短期内會迅速吸引關注、拉動銷量,但對于話語權較低的整車廠來說,雙方關系一旦松動,會置己于極爲不利的處境。
如今,除了賽力斯之外,奇瑞、江淮、北汽等老牌車企也加入到華爲智選車模式,華爲賦能之下,奇瑞将推出純電轎跑智界 S7,江淮将推出百萬級 MPV,北汽将推出 C 級純電轎車。而相比起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都擁有更強的技術儲備,但話語權孰高孰低,還需打個問号。
隻是,對于汽車制造而言,以操作系統、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滑闆底盤等爲核心的新一輪模塊化也許将會成爲趨勢,在未來的資源整合過程中,主導者未必一定會是傳統車企,也可能是華爲這樣在價值鏈中更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供應商。所以,主導力取決于其能提供的市場價值。
未來汽車更多向人工智能方向發展,讓身爲傳統制造企業的車企,快速适應形勢向科技企業轉型并不現實。有能力的車企自身擁有技術、資金和影響力,可以通過市場風向探索出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但這條路并不是所有車企都能走通的。很多不具備實力的車企,在與華爲這樣的技術公司合作時,主導力和不可替代性自然就要弱。
所以,競争力不強的車企,很可能會被整合或是淘汰掉,想要在與科技公司合作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更多的還是要自身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隻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汽車市場中占優一席之地,不會淪爲科技公司的代工廠。
全文總結:有了華爲的賽力斯在車市和股市都有了很大作爲,這難免會讓其餘車企有想要抱華爲大腿的想法。不可否認,華爲确實幫助了賽力斯,但也不能忘記,賽力斯在與華爲的合作中所處的尴尬位置。不光是華爲,或許在今後的汽車市場中,其餘車企在與科技企業結盟時,也會出現誰來主導的問題,到時候擁有更多技術加持的一方,才有機會選擇靈魂還是肉體。
精彩内容回顧:
智選車 話語權才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