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台(ID:JINGGUANTAICN)原創
文丨馬舒葉
編丨饒霞飛
作爲年輕人的全新潮流打卡地,火出圈的市集,開始口碑崩塌。
" 在市集花了 260 元買的手工銀飾,竟然是 1688 批發的工廠貨,原價隻有 20 元。" 某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吐槽。
同時,亦有消費者表示,花了 39 元買市集門票,卻因爲 " 主辦方對參與人數估計不足,現場大排長隊,而辛苦排隊 1 個多小時進場,卻發現攤位平平無奇,飲品僅有 39 元一杯的咖啡、25 元的檸檬茶,感覺自己像是個大冤種。"
除了消費者怨聲載道之外,攤主們也苦市集高昂的攤位費久矣。
" 以北京爲例,以前不少市集攤位費都在 100-200 元 / 天,現在市集卻動辄幾百元一天,很多市集卻根本沒有客流,冷冷清清,隻能攤主們互相照顧生意。" 手作飾品攤主張華表示," 某場市集,攤位費 500 元 / 天,但日流水隻有 300 元左右,去掉成本,别說攤位費,連飯錢都沒掙出來。"
圖 / 價格高昂的市集攤位
來源 / 鏡觀台截圖
而在攤主們 " 攤位費 600 元,日入爲負 " 的背後,市集主辦方的 " 流量焦慮 " 也無所遁形。
" 單個城市的市集活動從每月 2-3 場到如今超 20 場,再加上不少商城每天都有的日常攤位,年輕人對市集早已審美疲勞。" 市集策劃人劉雯直言。
根據鏡觀台統計社交平台上公布的市集活動信息,整個 10 月,北京有超過 15 場市集、上海有超過 20 場市集,而在新一線城市如重慶、成都、武漢等地,也有超過 10 場的市集活動,客流減少下,主辦方不得不通過調高攤位費維持營收。
但單一提升攤位費并非 " 長久之計 "," 要想讓攤主和市集都獲得長效發展,重視市集質量,通過趣味玩法的運營提升客流,才是市集主辦方的出路。"
攤位費 600 元,日入爲負
" 現在市集主辦都開始割攤主韭菜了嗎?"
從 2022 年年中開始擺攤至今,作爲一位有主職工作,周六日擺攤發展副業的市集攤主,大白無奈表示,如今市集越來越多,但攤主們的處境卻越來越難,主要體現在市集的攤位費水漲船高," 動不動就是大幾百幾天的攤位費,中秋假期在萬達擺攤,攤位費找了朋友一起拼,一天 600 元,但中秋國慶一共流水不到 2000 元,加上進貨成本和人工,算下來,我還倒賠了 400 元。"
此前,從容易遭到驅趕、沒有營業環境保障的 " 野攤 ",到主題多樣的正規市集,大白曾欣喜于通過繳納一定的攤位費,就可以 " 專心經營副業 "。而市集這一富有生活氣息的新去處,也漸漸成爲年輕人争相趕的 " 新潮流 "。
"2022 年剛擺攤的時候,攤位費普遍在 100-200 元 / 天,而且不少主辦方還會盡心盡力在各種平台幫忙宣傳,人流量也是非常可觀的,好的時候,一天的流水能有上千元。" 大白補充道。
但如今,大白顯然感受到了市集 " 退熱 " 下的寒氣," 現在很多市集,特别是在商場内用來吸引人流的市集,客流量不如露天場地大,商場也缺乏宣傳,但攤位費卻動辄大幾百元。"
大白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天攤位費超過 300 元,他不僅不賺錢,大概率會賠錢。如今,大白隻能接受 150 元 / 天的攤位,"很多市集都去不起了。"
圖 / 冷清的線下市集
來源 / 鏡觀台拍攝于北京某線下市集
和大白一樣,将擺攤作爲副業的張華表示," 工作日給老闆打工,周末擺攤就是給主辦方打工。"
" 以前市集少,攤主相對數量也少,很多市集都能接受攤主隻包攤一天或兩天,非常适合我這樣周末兼職擺攤的攤主。但現在動辄 3 天起步,許多周末的市集都必須連帶周五一起才能報名,甚至現在包攤時間拉長到了十天半個月。" 張華表示,不少市集都在 " 變相漲價 "," 雖然攤位費沒有大幅調整,但是攤主進場就先至少包一周或數十天,成本也陡然增加了。"
但攤主們增加的成本卻并未帶來預期的收益。
" 之前參加過的某個市集,攤位費是 300 元 / 天,主辦方報名時說周末會多做宣傳,流量不愁。" 但等到了現場,張華發現," 我們幾個攤主分到的位置處在拐角,進來的人流很難注意到角落的攤位,導緻擺攤大半天,還是人流稀少。"
意識到問題後,張華曾迅速聯系主辦方,但卻 " 很久沒有收到回複 ",無奈,張華隻能自制了引導 KT 闆放在拐角," 攤主們輪流站在指示牌那裏吆喝招攬。"
最終,張華計算之下,發現 " 攤位費 300 元 / 天,日流水不到 100 元,加上交通、成本費用,每天還賠了 200 元。"
市集擺攤,越來越難
從 " 潮流新寵 " 到 " 攤主收割機 ",被诟病越來越貴的市集,也患上了 " 流量焦慮症 "。
"2022 年市集無疑是最火熱的,随便一場市集人流量都不少,辦下來後,場地方高興,收獲了人氣,攤主們高興,掙到了錢,但現在市集太多了,流量也差了。" 主題市集策劃人林雯表示,攤位費越來越高的最後,透露的是市集流量驟降之下的 " 尴尬和焦慮 "。
" 如今,包括美食市集、咖啡市集、國風市集等等在内,主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卷,從以前單個城市一個月才有 2-3 次市集活動,到現在早已日常化的商場内的市集小攤,甚至一個周末同個城市會出現十幾個大小市集,對于喜歡湊熱鬧的年輕人而言,市集已經不新鮮了,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 林雯補充道。
" 以潘家園的攤位爲例,2022 年擺攤,最好的時候日流水能有 2000 元,最差也有 1000 元,但到了今年,賣得最好的時候也不過 1000 元,更多的時候每天隻能賣幾百元。" 張華表示,選擇用各種時興飾品擺攤的她雖然 " 不愁賣 ",卻也明顯感受到了市集流量的下降。
圖 / 潘家園市集
來源 / 鏡觀台拍攝于北京潘家園
随着單個市集流量下降,對于場地成本固定的主辦方而言,爲了維持收入,提高攤位費成爲了必然之選。
而通過提高攤位費,拉長攤主的包攤時長,甚至 " 規定必須一周起包 ",也成爲了主辦方穩定市集攤位,保證市集質量的一種手段。
"以中秋國慶這樣的黃金假期爲例,如果攤位 2-3 天一換,主辦方就很難保證市集内的攤位不重複,拉長包攤時間不僅方便管理,也能降低攤主間的互相競争。比如同樣是手工飾品類攤位,主辦方可以選擇珍珠飾品、鈎針飾品等不同品類的攤主,既豐富了攤位,還能招攬顧客。" 林雯表示。
但 " 越來越卷、越來越貴 " 的市集似乎并未迎來正向循環。
" 現在天氣冷了,攤位費較低的露天市集很快就不能擺了,我目前看到的商場内部的市集,流量都不好。" 張華直言," 不少年輕人進商場直奔地下 1 層吃飯,商場内的市集根本分不到流量。不僅如此,流量好的商圈,攤位費就足以勸退攤主了。以北京三裏屯太古裏的市集爲例,每個攤位 10 天起包,10 天僅是攤位費的成本就 5000 元了,這對于很多小攤主來說,實在難以承擔。"
同時,攤位費的高漲也擠壓了攤主們的盈利空間。
" 部分攤主爲了提高盈利,把 1688 批發的飾品說成是手工制品,30 元的進價賣到 300 元,也讓很多消費者對市集的印象越來越差。" 大白表示,原本的市集聚集了不少新潮小衆的手作愛好者。
" 許多攤主擺攤是爲了擴大知名度,售賣的手作品都非常精美,但現在攤位費提高,勸退了不少原本量小利薄的手作攤主,卻讓市集俨然變成了線下小淘寶,選品千篇一律,甚至以次充好。"
市集,還能掙到錢嗎?
而審美疲勞之下," 退燒 " 的市集也在積極求變。
從 " 不愁客流 " 到 " 積極攬客 ",随着市集成爲城市各大商圈吸引人流的 " 常規活動 ",主辦方們也 " 使盡渾身解數 ",試圖吸引更多、更優質的攤主。
" 現在最受歡迎的就是潮流小衆市集,比如面包市集、咖啡市集,而在攤主的選取上,主辦方也會更青睐風格獨特的店鋪,比如專賣貝果或者堿水包的主題店鋪,或者菜單設計有趣的社區咖啡店,都成爲了主辦方争相邀請的對象。" 林雯表示,這類店鋪 " 食物好拍又好吃,拿來做宣傳資料噱頭十足,很能吸引喜歡嘗鮮的年輕人 "。
而對于此類店鋪而言,通過主題市集,不僅能夠帶來更高的知名度,也能擴展用戶群體," 做到市集主辦方和攤主的共赢。"
對于事關攤主們成本的攤位費,不少市集也給出了 " 流水抽成 "、" 攤位補貼 " 等等更多的選項。
" 現在有的新市集沒有攤位費,會收取一定額度的流水,也減輕了攤主們不小的壓力。" 大白表示,此前她參加了某個新商場五一假期的市集活動," 我們擺攤幫忙吸引客流,商場爲我們提供燈光、場地,日流水也能有 800-1000 元,刨去抽成,利潤仍然是可觀的。"
同時,對于人流量這一影響攤主收入的最關鍵的因素,不少市集主辦方也在不斷更新玩法,通過多種元素的組合吸引流量。
" 現在的市集遠遠不是簡單讓消費者來逛攤了,不少場地都專門邀請了樂隊表演,還有 NPC 扮演,現場拍賣會等等多種形式。" 劉雯表示,2023 年情人節檔期(2 · 10-2 · 12),某中古市集曾創下 3 天銷售超千萬元的成績。
2023 年國慶期間,劉雯參與策劃的 2 個市集均邀請了小衆樂隊整晚演出," 單場演出就能聚集超過 3000 名觀衆,而這些來聽免費演出的觀衆,往往都會逛逛旁邊的市集,買些吃的喝的玩的,效果非常顯著。"
圖 / 某市集用樂隊吸引消費者
來源 / 鏡觀台拍攝于廣州某商場戶外市集
而随着風格多樣、主題多元的市集的湧現,也讓張華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 以前主題市集少,容易出現同類型的好幾個攤擠在一起的尴尬場景,而現在手作攤主有專門的的手工市集,甚至細分到手作發簪都有專門的國風市集,攤主可以根據主題選擇更适合自己的市集,避免撞款。" 大白表示。
" 選對了市集,也能帶來更好的流量。同樣的手工鈎針花,去普通的無主題市集,一天最多也就 300-400 元流水,不少消費者不了解鈎針,也沒有付費意願,但是在手工市集,不僅能夠提高個人品牌的曝光量,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很多識貨的鈎針愛好者,最高的時候一晚上就能收入 3000 元。"
如今,市集已然成爲如 livehouse、音樂節一般的新文化風潮,不論是玩法翻新還是标榜潮流,要想走得長遠,市集主辦方們都需要 " 用心 " 留住攤主和消費者。
*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 文中張華、大白、林雯爲化名。
*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你去過新式市集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在評論區挑選一位網友(點贊超過 60,本月文章截至本月底兌換)送出騰訊視頻會員周卡一張。
點在看,不被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