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第一季度的新車瘋狂降價行爲,從業多年的我都沒見過這樣的場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在這降價背後到底誰最終受益。
這一波降價的風潮,從特斯拉開始。Model 3 和 Model Y 的大幅降價引來了無數之前觀望的消費者,新勢力品牌也在糾結中開始跟進。和以往不同的是,合資品牌的純電動車型是這第一波降價潮中反應最爲激烈的,比如豐田的 BZ4X、日産 Aryia,甚至是 BMW i3 等,都有大幾萬元的降幅。
時間來到 3 月,東風系旗下的所有品牌,無論是自主還是合資品牌,動辄三、五萬的頂配車型的降價幅度一下就獲得了海量的關注。而這一次降價的不僅是純電動車型,混動、插混、純油車都有着比較大幅的降價舉動。
要知道東風系旗下的車型,大部分車型的價格區間都在 20 萬元以内,這樣的優惠幅度就真的很誇張了。12 萬多買個雪鐵龍在國内的旗艦級轎車 C6,過去怎麽想都覺得不太可能。
根據媒體介紹,這次的大幅降價,湖北的當地政府在背後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動用了政府的财政資源,來擴大東風系車型的優惠幅度。而且據我所知,此前東風品牌的庫存量已經達到了頂峰,如果沒有這次大幅度降價,很有可能全線崩盤。
對于消費者來說,能買到同質量的大幅優惠新車無疑是好事情,但地方政府用财政資源這麽去補貼當地企業銷售的行爲,我覺得還是值得商榷的。對了,這次優惠僅限于湖北,隻能上湖北的牌照,所以大家别白跑一趟。
财政資源應該用在什麽地方,這在咱們國家是限制得很嚴格的,雖說現在有千方百計促銷費、促經濟增長的大背景,但直接這麽補貼是否有違财政資源使用的制度,還有對于市場經濟公平競争原則的破壞,這些都是問題。
同時期,一份關于上汽奧迪員工内購自家車型享有巨額優惠的信息也開始在網絡上流傳。32 萬多的奧迪 A7L 和 Q6,相比官方價格便宜了 10 萬,甚至更多,這讓很多消費者開始感歎,沒有賣不出去的車,隻有賣不出去的價格。
大叔我都深度體驗過這兩款奧迪,它們在各個方面可以說都在同級别中有着自己獨特的優勢。但由于各種問題,它們的市場表現的确不如預期這也是需要承認的。如果這樣的價格幅度真的能夠在市場上出現,我覺得至少在銷量數據上,兩款車型的處境會很快改變。
爲什麽我說是 " 如果 "?因爲上汽奧迪的官方在回應時,表示員工内購并不面向公衆,而且會嚴查員工車流向市場的行爲。那麽上汽奧迪未來的銷售策略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我覺得還是拭目以待吧。
說完了因爲政府補貼、員工内購活動導緻車價大幅波動的,咱們再來說說看上去更市場行爲的品牌。
3 月 8 日這天,我發現社交平台開始有大量關于梅賽德斯 - 奔馳 A 級、C 級、E 級和 GLC SUV 的優惠信息,其中也不乏高配車型動辄 8 到 10 萬元的優惠。
後來經過我和朋友們的反複确認,4S 店裏暫時還沒有這麽誇張的降價幅度,但剛才提到的這些奔馳車,以 C 級爲例,至少也有 5 萬元左右的優惠。
雖說在數字上,5 萬元左右的優惠并沒有那麽誇張,但這種優惠幅度其實也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而且同級别其他豪華品牌的車型,現在也基本都是這樣的優惠幅度。
根據現在的情況看,大叔覺得未來豪華品牌在 30 萬元左右價格區間的車型,它們的優惠幅度還會進一步增加,至于什麽時候開始,我覺得可以先看看主打高端定位的自主新勢力品牌下一步的動作。
對于消費者而言,無論是豪華品牌還是平民品牌,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品牌,購買價格的大幅降低都是好事,畢竟花更少的錢能辦同樣的事情,甚至更多的事情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正常的價格調整我覺得是必須的,但這種力度前所未有的降價,以及随之而來的,有極大可能演變成不健康的價格戰的趨勢,這對于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還是不那麽健康的。
促進消費、保障就業、産業升級,我們有很多渠道和方式,但最爲核心的是建立信心和耐心。這種像是強心針一樣一蹴而就的降價方式或許在短時間内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于良好的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節奏而言,隻會有消極的影響。
當然,這隻是我從汽車媒體人的角度,去審視這種變化的一個态度。消費者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肯定是個好事,但違背經濟規律的價格策略,甚至有礙市場的公平競争和行業的健康發展的價格戰,到最後受損的仍舊少不了普通的消費者。
别覺得我危言聳聽,二十多年前中國的彩電價格大戰,就是一個完美的案例。
假如您沒有太多時間收看《四萬說車》
我們在喜馬拉雅 FM 也有頻道喔 ~
上班路上堵車途中,随時随地收聽!
進入《四萬說車》音頻專區
喜馬拉雅